首映仪式现场,中心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宁、深圳市委宣扬部副部长陈金海、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总裁岳川江等高朋共同启动了“创新引领中国”媒体行动。

世界首部人工智能配音记录片22日开播 讲述立异背后的鲜活故事!_中国_记载片 智能写作

图片 | 与会领导高朋合照

这部即将于1月22日晚21:20,在深圳卫视震荡播出的记录片《创新中国》,是天下首部利用人工智能仿照人声完成配音的大型记录片,该片紧扣“创新中国”的伟大主题,将关注的焦点投向我国最前沿的科技打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投向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间以及海洋等深具影响的领域,投向华龙一号、上海光源、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国家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和国际领先科技创新成果。
该片采取国内外干系机构、人士的调查和宣布,讲述了中国创新在环球的定位,展现中国在当前技能革命浪潮中的大国风范和任务感。

见证“奇迹” 环球首部用人工智能配音的记录片即将上线

“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这段深奥深厚雄厚、气势非凡的声音是很多人岁月影象中的一部分。
声音的主人叫李易,我国著名播音员、配音演员、措辞艺术家,曾为《再说长江》、《大明宫》、《俏丽中国》、《人类星球》、《迁徙的鸟》等多部记录片及影视作品配音,业内享誉极高。
但这位精良的播音员2013年不幸因病去世,享年50岁。

很多人怀念李易老师以及他的声音,特殊是记录片导演。
《创新中国》总导演史岩便是个中之一,当他在考虑节目配音员人选时,反复斟酌仍以为李易是最适宜的,然而斯人已逝,无力回天。
但一次分外的机缘也因此造就。

《创新中国》是一部关注中国和天下前沿性科技造诣的节目,节目组曾花了半年韶光,在浩如烟海的科技创新项目中进行筛选,可以说对海内高科技的“行情”管窥蠡测。
语音识别技能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中国已达到天下领先水平,该片专门为此拍摄和制作了一个段落。
总导演史岩因此“灵机一动”,想到一个点子:能不能用人工智能技能仿照李易的声音?

科研职员得知这个点子后,也感到这是一次优化算法、提升人工智能水准的机会,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但后面经历的磨难是大家都没想到的。
为此,从人工智能工程师到导演和音乐编辑,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昼夜加班,不断改进,才有了本日的精彩表现。

图片 | 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

首映式现场还播放了一段李易老师生前的作品和《创新中国》中人工智能仿照的声音进行比拟,这让十分理解李易的李瑞英和朱军等“国脸”直呼“吓人”,纷纭表示基本听不出差别,体育频道主播沙桐更表示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受到了威胁。

制片人刘颖和徐欢表示,这不但是对李易的致敬和怀念,更是对峙异精神的最好诠释。
而弘扬创新精神、鼓舞创新者,是《创新中国》记录片的核心代价不雅观。
正是出于对这个核心理念的坚持,与以往首映式不同的是,这次首映式不仅为节目本身进行宣介,还延展出丰富的内容,希望大众关注中国的创新实践和创新努力,呼吁全社会爱护创新者,弘扬创新精神。

讲好创新故事 让科学和艺术结缘

从发布会上首次曝光的节目宣扬片可以看出,《创新中国》不仅呈现出中国创新实践的宏伟与浩大,还将镜头对准推动中国创新的个体与群像。
据导演组透露,这部电影通过详细、生动的故事,来呈现主题。

“讲好创新故事”险些成了剧组的口号,而这并非易事。
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记录片在海内还是首次考试测验,没有可以借鉴的履历,只能靠创作组自己摸索。
制片人刘颖表示,每个故事改七八遍乃至十几遍,都是很正常的。
有些年轻导演由于不堪重负而哭了鼻子。

图片 | 《创新中国》主创团队

“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激动民气,”总导演史岩说:“我们通过制作《创新中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新者的艰辛。
有时候,坚持比创意更主要。
我们要向科学致敬,向科学精神致敬。

制片人徐欢透露,片中的每一个故事险些都充满了“坎坷”和“磨折”,而这些戏剧性并非刻意为之,实际上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韶光内把重大科技项目的非凡进程展现出来,是对所有创作职员的磨练。
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江涛也表示,这是科技向艺术的致敬。

“险些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扩展成为一个系列片,”总导演史岩说:“现在我们才创造,科技领域的故事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平淡而刻板,正好相反,它们都是记录片最好的题材。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导演关注这个领域,去拍摄和展现当代中国的创新故事。

正由于这个心愿,本日举办的活动特意约请了很多科研职员参加,包括在节目中涌现的一些主要“角色”。

畅谈科技改变生活 灵感与脑洞齐飞

纳米发电机的发明者王中林院士、几十年致力于改造盐碱地的欧阳竹、火箭发动机的设计职员陈建华、“人造小太阳”聚变装置实验运行的总卖力人龚先祖……这些科研职员在公众年夜众视野中很少涌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间隔普通人看似迢遥,但一旦成功,却将改写我们的生活。
“纳米发电”虽然还在试验阶段,但已经制造了惊喜,它可能改变我们获取能源的路子;“人造小太阳”则是仿照太阳的聚变事理,可以开释出极其惊人的能量;盐碱地的成功改造将在2020年贡献出100亿斤粮食;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则能我们把送往更为迢遥的太空。

图片 | 主持人和片中主人公对话

据导演组透露,这样的故事在片中比比皆是,以至于他们在挑选时都会感到“痛楚”,每个故事之间都在“争分夺秒”。
这部记录片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造诣,比如光量子打算机、中国空间站操持、智能制造,它们大概在***热点中曾经涌现,但背后的细节却鲜为人知。
还有一些人们知之不详的重大科技进步,比如天下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神奇的基因编辑技能、能看清微不雅观天下的上海光源、天下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

所有这些故事中,都涉及大量的科学技能信息,如何将尖端、专业的科技知识转化为意见意义盎然的表达,对创作职员是巨大的寻衅。
“不仅要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不雅观赏的乐趣,而且也希望给不雅观众补充科学营养”,实行总导演胡博和史慧说。

实际上,这部记录片确实显得颇有些“另类”,它把科学和艺术结合在一起,试图打通这两个看起来完备相异的领域,让人们从中得到更为完全和丰富的体验。
“这是一次考试测验,”制片人刘颖谦善地表示:“我们只是先行者。

清华学霸合唱团纵情高歌,《祖国不会忘却》响彻全场

“不须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这是一曲大家耳熟能详的《祖国不会忘却》,演唱它的是一支均匀年事74岁,最大年事88岁的合唱团。
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又被人称为“学霸合唱团”,而这首歌的歌词也适可而止地表达了这些老一辈创新者们的情怀。

图片 | 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现场演出

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合唱团科学家代表程时时在发布会上说:“创新是人类有生以来就授予的品质,但随意马虎被后天环境粉饰,但我们现在的时期要唤醒这种品质”。

除了程时时,还有两位资深院士也到场为“创新引领中国”的主题助力,他们是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王越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
两位德高望重的前辈都表示,中国科技发展须要建立在大众创新的根本上,能够让这样的记录片进入家家户户,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极其主要的。

央视继文化综艺后发力科技记录片,引领探索创新风潮

《创新中国》是中心电视台2017年度重点记录片项目,也是2018年度的开年大片。
六集共300分钟的记录片,以详细故事作为讲述的载体,既有中科院院士等科技领军人物对科技发展的探寻,也有普通顺丰快递员学习无人机驾驶的故事。
该片主创团队表示,《创新中国》记录了我国创新发展的壮阔图景,也充分展现出深圳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亮点、独特地位和代价。
总导演 史岩表示:“跟深圳的互助非常贴切,尤其深圳是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转型的非常范例的城市,我们认为她便是一个创新型的城市,以是,这样的互助,对表示‘创新中国’的观点是非常好的。
”节目将于1月22日在CCTV-9央视记录频道与深圳卫视震荡开播,敬请期待!

图片 | 出席高朋一起将“创新引领中国” 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