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 择要:人工智能是20世纪中叶出身的一门年轻学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办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引发了激烈的哲学辩论。
本文通过概述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磋商其研究中涌现的哲学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哲学;意识;思维 20世纪50年代,随着当代科学技能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从科学抱负走向现实。
在短短不到五十年的韶光里,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其实际运用不断拓展,至今已运用于险些所有学科。
人工智能不仅在技能层面,而且在哲学层面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它的发展将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
1.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

人工智能背后的哲学基本问题_人工智能_哲学 AI简讯

2、情由大致如下:(a)人工智能并不是大略属于某一学科的一门知识,而是许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领悟的繁芜综合体,涉及打算机科学、数学、措辞学、生理学、哲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神全心理学等许多学科,这些学科自然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做出不同的定义;(b)人工智能还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也在不断补充和修正以前的认识,它的定义还不能确定。
人工智能虽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我们仍旧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描述它的面貌。
在电子学和打算机科学中,它是“研究如何使打算机去做一样平常认为须要智能的事情,也称机器智能”;在生理学中,它是“打算机科学与生理学的结合”。

3、它是研究利用打算机实现人的智能行为和功能的一门边缘学科。
在哲学上,它是“用机器仿照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
它可以用来辅导智能机器的设计,也可以用来阐明人的智能。
”1结合这些定义,我们可以试着对人工智能做出如下定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相对付人的智能(human intelligence)而言的,它以打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哲学等学科为根本,研究如何制造具有仿照人的智能活动能力的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其目的是扩展人的智能。
2、人工智能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人工智能从出身、发展到本日,走过了一条不算漫长却极其困难的道路。
1950年

4、10月,英国的阿兰·图灵揭橥了著名论文《机器能思考吗?》。
他在这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机器思维”的观点,认为机器能够思考,并设计了著名的“图灵测试”,为此被尊为“人工智能之父”。
1956年,美国的麦卡锡(J.McCarthy)、明斯基(M.Minsky)、喷鼻香农(CzShannon)和罗彻斯特(N.Rochester)在达特茅斯大学发起了一次学术研讨会。
许多关于人工智能的主要论文都在这次会议上揭橥,发布了人工智能的出身。
在随后的人工智能发展中,形成了几个紧张的思想流派,根据各自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符号主义”和“象征主义”。

5.学派,“联结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
(一)“符号主义”学派紧张思想是符号操作系统假说和有限理性原则,其研究方法紧张是功能仿照法,即用打算机仿照人的认知系统的功能来实现人工智能。
其研究方法是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二)“联结主义”学派紧张思想是神经网络以及神经网络之间的连接机制和学习算法,认为人工智能应看重构造仿照,即仿照人的生理神经网络构造,在声音识别、图像处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三)“行为主义”学派紧张思想是掌握论和感知—动作掌握系统,认为智能依赖于感知和动作,“智能”可以不须要“知识”来实现(intelligence without knowledge)。

6.知识)2.机器昆虫研究成果显著。
人工智能研究初期,紧张集中在博弈论、问题求解、定理证明和字符识别等方面。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知识工程、智能信息检索、人工生命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3.一些不同程度人工智能的打算机系统已成功建立,并在科学实验、医学诊断和军事上投入实际运用。
3.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关系麦卡锡在描述人工智能研究的难度时曾说过:“如果我们想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造诣,我们须要1.7个爱因斯坦、两个麦克斯韦、五个法拉第和三个曼哈顿操持。
”4.实在,麦卡锡的名单上还短缺一种人:哲学家。
对付人们来说

7、人工智能这一极其繁芜、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的科学研究,短缺哲学的参与是弗成思议的。
人工智能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是科学发展中极其艰巨的任务,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主要路子。
人工智能与哲学密不可分,以至于斯坦福大学打算机系的学生必须学习海德格尔哲学5。
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类科学史上划时期的革命,也是对人类精神天下的重大寻衅。
同时,哲学作为人类对自身的认知、理解和关爱,面对人工智能这一新的科学研究,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利益出发,重新核阅和评价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从而为人工智能研究供应最大的理论支持。
4、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由于人工智能研究工具的人类思维的分外性,从

8、人工智能从出身之日起就对哲学提出了尖锐的寻衅。
比如,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有实质的差异吗?机器能思考吗?机器会超越人类、取代人类吗?人工智能对人类自身发展起到什么推动浸染?这些问题的核心便是意识与思维的问题。
实在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哲学家们对意识问题早已展开过激烈的辩论,最著名的一句话便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人故意识,能思考,能感想熏染感情,对天下有主不雅观体验,但机器能故意识吗?科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和不雅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意识不能用物质过程来描述,无论科学多么发达,也不能创造意识。
第二,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物质过程,由于其极其繁芜,科学无法理解,也不可能创造。
第三,意识是由

9、产生过程的可能性是可以理解和复制的,只管这极其困难。
第四,意识并不是什么分外的东西,可以由机器自动产生6。
这四种不雅观点实在可以看作是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乐不雅观派和悲观派不雅观点。
有趣的是,乐不雅观派紧张都是科学家,比如麦卡锡和布鲁克斯(R.Brooks);而悲观派紧张都是哲学家,比如塞尔和德雷福斯(HLDreyfus)。
塞尔还为“图灵测试”提出了著名的“中文房间”模型,以解释“打算机程序永久无法取代人的心灵”。
7意识和思维辩论不休的一个根本缘故原由是,人类至今还不能对大脑为什么能产生意识给出明确的阐明。
无论是哲学还是

10.科学对付什么是意识,还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
意识的存在是人们所承认的,但这种存在仅仅取决于我们的主不雅观感想熏染。
我们当然可以用科学仪器从客不雅观的角度不雅观察大脑中发生的征象,但这些征象能否合理、科学地阐明意识的存在和产生,还是一个问题。
8.大脑作为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源头,构造极其繁芜。
思维和意识的活动不仅与大脑的静态构造有关,而且与神经元的动态构造有关。
因此,对大脑进行微不雅观研究是非常困难的。
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管人的意识和思维的产生和活动有多么繁芜,它归根结底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形式。
它是可以被认识的,因而可以通过物质的东西来实现。
同样,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最实质、最靠近的人类思维,是人类心灵的实质”。

11、人工智能的根本是人类对自然的改变,而不是自然作为自然;人类智能的发展与人类学习改变自然状态成正比。
”9由于传统的人工智能研究仅仅关注个体智能,故意无意地忽略了人类思维的主不雅观性和社会能动性,其发展前景一贯受到哲学家们的质疑和批评。
然而,目前处于人工智能研究前沿的代理理论对这种批评作出了有力的积极回应。
代理理论直接深入地参与了人类智能活动的社会性,授予了归天的人工智能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展现了人类智能源于社会行为的繁芜性和多样性。
同时,它还具有能动性,不再被动地接管外界指令和预设算法的掌握,而是在陌生和不愿定的情境中主动认知和行动,成为

12.它是一门“新型的认知学科”10.代理理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创新,使人工智能研究打破了历史局限,再次展现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由于代理可以以数字化的办法实现在打算机和网络空间构成的虚拟天下中,成为人们研究和考验哲学理论的实验工具。
例如,美国哲学家JR·波洛克的奥斯卡研究项目正在探索如何通过人工理性代理在打算机上实现哲学理论11.通过对哲学理论和问题进行建模,改造了传统的哲学研究方法,这无疑有助于终极证明和完善哲学理论的基石。
五、结语基于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果

13. 因此,与人类智能比较,机器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毕竟,人与机器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到目前为止,这些差异彷佛不仅是量的差异,而且是质的差异。
人工智能研究面临着漫长而科学的道路。
然而,科学发展史也见告我们,“本日的知识可能成为来日诰日的童话,最可笑的神话也终极会变成科学最坚实的组成部分”。
我们相信,通过科学家的不懈研究和探索,达到乃至超过人类智能水平的人工智能终将实现。
同时,人类也将通过人工智能研究更好地理解、利用和发挥自身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智能的不断进化,全面提高人类认识和改造天下的能力。
参考文献:1 人工智能. eb/ol. 2 涂旭燕. 什么是“人工智能”j. 软件

14.天下,1999,(1)。
3盛小明,项厚俊。
从人工智能视角看科学哲学的创新。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2)。
4戴维·弗里德曼,张默,王方伯。
大脑制造者。
北京:三联书店,2001。
5玛格丽特·博登,陈锡瑞。
人工智能与哲学。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6约翰·塞尔,杨荫来。
心智、脑与科学。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7赵南元。
意识的机器实现及有关问题。
天下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6):26。
8恩格斯,于光远。
自然辩证法。
北京:公民出版社,1984。
9李全民。
软智能的认识论含义,哲学研究杂志,2002,(8):99。
10 Pollock,JL,程序认识论,收录于TW Bynum和JH Moor编,《数字凤凰:打算机如何改变哲学》,牛津:Blackwell,1998:29。
11 保罗·费耶阿本德,周昌忠译,《反对方法论无政府主义的认识论论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