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人工智能驾舱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3个问题人工智能驾舱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月球车今天即将苏醒,接下来将完成什么任务呢

月球车今天即将苏醒,接下来将完成什么任务呢,人工智能驾舱图片 智能助手

1.4号玉兔二号巡视器与中继星成功建立独立数传链路,完成了环境感知、路径规划,按计划在月面行走到达A点,开展科学探测。测月雷达、全景相机已开机,工作正常。

之后进入午休,今日正常唤醒,将继续巡视工作,包括拍照,环境探测,岩石采样,搭载的实验仪器设备开机实验!其它有效载荷将陆续开机。与嫦娥四号着陆器配合完成其他各项工作,如宇宙射线监听,生物培养等。

空中加弹机技术上可行不

空中加油已经很不容易,空中上弹暂时还无法实现。

燃油是液体,只要维持加油机与受油机的相对速度一致,就能通过软管\硬管插入受油口,将油料快速灌进去。一旦发生危险,两机还有机会立即分离,避免一同被殃及。

说直白点,空中加油其实就是个点对点的接口对接技术,两个口子对上了就能加油。

但空中加油说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除了需要相关的设备和飞行经验外,还需要时刻注意飞行环境和气象指标,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造成万劫不复的下场。

所以,直到今日,空中加油技术仍然是比较尖端的航空技术,哪怕它就是个简单的插管动作,也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还伴随着不小的风险。

空中加油尚且如此,空中加弹当然更加难以实现。

现代战机的挂弹也是一门经验和技术,机炮的炮弹需要打开机体,从火炮位置输送进去。导弹则需要调试和整备挂架,再小心地将导弹进行连接和测试,非常之麻烦。

飞机的武器挂架是个很不起眼却很复杂的机构,分为弹射式和导轨式。

以美军的“炸弹卡车”F-15E为例,“攻击鹰”有9个BRU47和6个BRU46,一共15个弹射挂架,这些挂架可以挂载从导弹到JDAM炸弹到副油箱等多种装备。

但是呢,BRU挂架可不仅仅是挂,它们还有“射”的功能。挂架里面拥有一个装有发射药的药筒,还配有弹射活塞。当飞行员按下发射指令后,药筒会被电信号点燃,爆发并喷射出强力的高压气流,将导弹狠狠地吐出去。

除了主药筒外还有备用药筒,免得挂架点火出现问题;一个BRU47挂架,可以在10cm的活塞行程中迸发出9000磅的力量,哪怕是1000磅的炸弹也能被高速踹走,确保它们远离飞机。

导轨挂架要简单得多,导弹通过挂架的电气结构与飞机相连,飞行员按下发射按钮后,导弹即开始喷射,然后随着挂架导轨喷射出去。

无论哪种挂架方式,也都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麻烦,根本不是人们理解的那样,像安个书包卡扣“咔哒”一声就能OK的。

而且,导弹、炸弹都相当沉重,像加油机那样进行管道连接已经是如今军用航空的实用极限,人们没办法更进一步地实现双机靠拢,自然也没办法安全地实现弹药安装。与其在天上心惊肉跳地搞心跳连接,倒不如让执行完任务的战机飞回基地,妥妥帖帖地整备好再上场。

何况如今的喷气式战机部署速度极快,特别是那些拥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五代机,距离早已不是问题。一架F22战机巡航速度达到1.5马赫,相当于1838千米/小时,还具备隐身能力,与其专门为它们设置个加弹机,倒不如多部署几架接替的战斗机。

若非要半道部署个傻大粗苯的加弹机给F22装弹,一来反倒增加其暴露的几率,二来F22的内部伸缩弹仓装弹更加麻烦。

不过科技毕竟是发展的,随着技术能力的提升,未来肯定会开发出一些灵活的战场供弹系统。比如采用AI无人机搭配的模块化弹药模组,直接让无人机形的弹箱飞上来与战机合体装弹。

或者拥有更灵巧的机械臂,像加油机加油那样在空中完成弹药组装。要不还可以开开脑洞,没准未来的战机都用上能量炮了呢?直接无线传输能量,想打多久都可以,打累了往大气层外一钻,跃迁到几光年外吃顿饭再回来,呵呵哒。

毫无可行性,风险太大,等激光炮应用了,再看看可不可以无线充电吧

谢邀,不要高估了空中加油的可靠性,他的不可控因素远比航天器对接还要多。原因在于飞机在空中飞行过程中,机尾会产生紊流,从而对后部的加油机产生气流扰动。如果再突然来阵横风或者垂直气流,就会导致受油机短时间内位置发生剧烈变化,容易引发事故,轻则折断加油管,重则导致受油机与加油机相撞。而整个空中加油时间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半个多小时,谁也保不齐会不会发生意外中奖。

折断加油管,带着“羽毛球”回来的超级大黄蜂

2018年12月,驻日美军一架F/A-18D战斗机进行空中加油训练时,就与KC-130加油机相撞,双双坠海,导致两架飞机上6名飞行员全部遇难。2020年9月,美军一架F-35B战斗机在于KC-130加油机进行空中加油时,两机又发生相撞事故,F-35B飞行员跳伞逃生,KC-130J空中加油机在农田紧急迫降成功,所幸未造成人员死亡。空中加油技术你说成熟,的确很成熟,已经运用七十年,但乱流扰动这种不可控因素在,其风险性同样很高,无法彻底解决。

硬管加油折断加油管的同样不少

所以指望空中加弹就别想了,这种需要精确到厘米级的操作,对于飞行器来说,完全是不可能的操作。更何况弹药本身具有相当危险性,没看到哪怕自行火箭炮、自行榴弹炮这类地面武器,装填车进行再装填时也都是处于静止状态吗?怕万一磕碰引发触发引信,谁还敢边飞边装?再则空中加油为了减少乱流影响,加油管少则30米,最多60米,你用60米长的机械臂操作?空间站的机械臂也就10米长。

万一碰到这样的气流时,请问你该怎么办?

这方面还是省省吧,取死之道。想要空中加弹,还是看看激光炮这种能量武器应用后,有没有空中无线充电技术吧。

可以把人的记忆,思维等等移植人工智能身上,从而得到永生吗

谢谢你的邀请,道理上,记忆不可能移植。保存好大脑,并不代表保存下了记忆。那得从记忆与大脑的关系说起,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是靠大脑贮存记忆。其实不然,大脑,只是表现记忆的一个通道而已。贮存了大脑,也只是相当于把电脑的显示器保存下来了,硬盘还在别处呢。

假如多年后的未来这项科技真的可以实现,那么地球上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种族歧视,分裂成三个阵营:纯人类、纯机械、半人半机械。由于各自意识形态不同,都对外宣称自己是地球的主宰,谁都看不起谁,大战一触即发BOOM!BOOM!BOOM!YOU DIE,I DIE!

以上纯属娱乐!


以人类目前这么落后的科技水平来说,要实现这一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问题分两步走。

人的记忆思维(统称意识吧)可以移植或复制到人工智能身上吗?

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1. 到底是什么赋予了生命意识,人的意识是从哪里来的?

  2. 灵魂是否存在,会不会灵魂就只是我们的一整套大脑意识?还是说意识只是一种脑波信号?

  3. 如果非常完整的复制了一个人体大脑结构出来,是否是一具空的躯壳,还是说可以自主产生意识?

灵魂、意识,这是一个目前乃至于不远的将来都会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如果人的意识只是一种脑部信息,那么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移植的。

移植到人工智能身上后可以得到永生吗?

假如上面的意识问题解决了可以把大脑信号取出来,那么我们还需要有一个能储存人类大脑信息并产生意识的载体,人的大脑复杂程度难以想象,科学家对大脑的研究就跟探测外太空那样,其实了解到的东西很少,这也牵涉到很多伦理问题。

  1. 移植后原来那具身体是直接死了吗?还是变成植物人?

  2. 移植后的你还是不是你。会不会只是拥有你的记忆但是完全变了另外一个人,性格喜好性别认知和你完全不同。

  3. 性别认知问题,没有了肉体,不再有雄性或雌性激素分泌,自己的性别认知会变成什么,想想都觉得恐怖。



假如我有机会参与的话,比起移植我更偏向于复制,万一项目失败还可以重来。

到此,大家对人工智能驾舱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人工智能驾舱的3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