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高盛人工智能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3个问题高盛人工智能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人工智能革命即将到来,将带来怎样的风口和盛况

人工智能革命即将到来,将带来怎样的风口和盛况,高盛人工智能报告 智能问答

人类会因为人工智能而灭亡吗?我的观点是,会,人类会因为人工智能而灭亡。但是,它用的是一种谁都没想到的方式。

我们看过很多电影,也听过很多逻辑缜密的科学假设,几乎所有持“人工智能威胁论”的人们都认为,当人工智能越过奇点,机器的意识将会觉醒,机器将会与人类抢夺对地球的控制权,届时,机器人将成为人类的敌人,将通过大杀伤性武器(如核武、生化武器)将人类灭绝,就跟人类过去十万年里毫不手软地灭绝了大部分可能有威胁的大型动物一样。

事实会是这样吗?

我认为不是的。人工智能会灭绝人类,但绝对不是大张旗鼓地用枪炮、控制核武器、实体的机器人军队去消灭人类,因为我认为机器永远不会真正产生意识,不会产生对物质的欲望(哪怕是对其躯体的欲望),机器永远不会站到人类的对立面上。在欲望这个事情上,机器人甚至不如一只单细胞生物。

那人工智能怎么消灭人类?

答案是:生育率!!!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这是2016年全世界各个国家生育率的情况,颜色越深代表生育率越高,而相反,颜色越浅则代表生育率越低。可以看到生育率最高的地方集中在非洲中部,以及南美洲局部还有北半球偏北地区。而生育率最低的则是中国、欧洲、美国、日本等。这说明什么?似乎是经济越发达的地球生育率越低,经济越落后的地区生育率越高。当然,中国由于有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一直是偏低的。

为了更直观地做一些比较,我找了下面这张图,2016年全球生育率最高和最低的前十国家的对比,生育率最高的是尼日尔、南苏丹、刚果、索马里等贫穷落后国家,而生育率最低的是韩国、罗马尼亚、新加坡、希腊等高达发达国家。

数据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生育欲望越低、生育率越低。然而,这跟人工智能消灭人类有什么关系呢?我从社会学的角度找了一些参考材料试图说明这个问题。

人从个体而言是理性的动物,他们做出的任何举动都是经过理性分析而作出取舍的,包括生育也是。在采集社会、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普遍生育率都很好,因为孩子度过了哺乳阶段很快就可以作为劳动力使用,采个蘑菇、掰个玉米、播种插秧都可以,孩子在当时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甚至在工业革命初期,孩子仍然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占一定比例,因为那时候的机器还很简单,孩子还能胜任配合机器去参加生产。但是,随着工业化的逐步深化,机器越来越庞大、复杂,对配合的人的执行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尚未发育完成的孩子不再胜任而逐渐被淘汰出社会分工体系。而不再有生产价值的孩子对于家庭而言就变成了消费品,他要吃饭、要居住、要医护、要接受教育,养育孩子的成本开始上升,在逐步发达的社会体系下,工薪家庭开始考虑节育的问题,不是养不活,而是养不起。另外,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社会保障不健全,家庭需要依靠孩子来为老年的自己提供经济帮助,就是人们常说的“养儿防老”,但是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发达,即使没有下一代,老年人也能过上有保障的老年生活。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生育率的回答就高度概括了生育率与经济发展程度的问题:经济越发达,社会化分工越充分。所谓社会化劳动,实际就是对家庭劳动的抽离。传统家庭结构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内部就是五脏俱全的生产与服务体系。社会化劳动是瓦解这个体系。比如服装厂,纺织厂的建立,就是对织造劳动的抽离。而农场化,产品工业化则是对家庭物质生产的抽离。社会化大生产越发达,家庭的内涵就越少。家庭本身就越不稳定。家庭结构不稳定则不利于生育。发达国家就是如此,家庭生产是小生产,势必被社会大生产淘汰。家庭也就走向瓦解,人口再生产需要的稳定环境被破坏。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智能化生产程度越高,对人类作为劳动力的需求也会越小的,如以前一个纺织厂需要1000人同时工作才能保证一定的产量,但有了机器人参与生产后,我们可能只需要一个人就能保证比之前更高的产量,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不再被需要,相应的,人口出生率就会降低。,也就是说,智能化生产工作程度与人口出生率之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建立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是不需要太多人口的,就像在今天,我们一个人一天创造出的信息和财富比2000年前的一个村落甚至一个城市所创造出的信息和财富要多。同样,现在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2000年后人口可能衰减至几百万,但那时候社会创造的财富不会比今天少。

还有一点,随着智能化和电子化的发展,人造器官将成为社会常态,人造心脏、人造器官、人造肢体等将取代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身体,同时基因工程的不断突破,人类的寿命将大幅度地提高,人类对通过繁衍后代来保留传承文明的兴趣及习惯将会慢慢放弃。

因此,当前人类规模可能还在膨胀,但在当前生育率下,终究会萎缩。可能真的,2000年后人类将只剩下几百万人来维持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但是,只要人口再生产需要的稳定环境没有被重构起来,这几百万人口也会不可逆转地衰减的,直至消失。

这就是人工智能消灭人类的故事。

Facebook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FAIR) 有哪些厉害的大牛和技术>积聚/h2>

Facebook的人工智能研究部门(FAIR)的策略是在更广泛的研究社区背景下研发技术,这个团队推进无监督表征学习,而不是借助人类算法干预。应用机器学习部门(AML)在FAIR之后成立,聚焦将研究应用到公司产品中,当前公司正在将机器学习功能应用到各种垂直领域中,比如面部识别,机器翻译以及深度文本语言或文本学习中。在此基础上,16年的时候facebook就发布过他们的人工智能产品deeptext,能够以人类的智商识别聊天内容。Facebook表示,DeepText能够以“接近人类的精确度”,理解人们的聊天内容。另外,依托后台的计算能力,这一工具每分钟能够分析、识别数千条网友评论或是聊天内容。在语种方面,这一工具已经能够分析20多种语言,据说还能够识别一些口头用语等。在今年的时候,facebook让两个机器人聊天,因为程序出现了一些bug,从而导致机器人说出了一些很难理解的语言,***都发AI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言,facebook因此关闭AI系统一类的,其实事后澄清facebook并没有关闭他们的AI系统,而是重新修正了程序。

总之faceboo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大标签是无监督学习,随着机器学习超越从“正确答案”中学习,开始聚焦独立的模式识别,无监督学习已经成为了人工智能中的重要领域,无监督学习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去除更多的,与大数据有关的人类的成分,在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公司发布的FBLearner Flow合理化了端对端UI,公司的人工智能项目和工作流程应用也不限于AML成员,而是各部门都能使用借鉴。

(以上内容中部分来自于高盛的人工智能报告中对于各大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性的报告)

人工智能异常火热,李开复说“十年后50%工作将被AI取代”,你认可吗

是的,其实已经越来越近了,现在打个电话找客服都是机器人先应答,特殊问题转人工,以后重复,机械性质的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以后买汽车可以不用考驾照因为自动驾驶汽车或者是其它交通工具,人工智能在设计研发也有巨大促进作用…

十年预测的是否准确不太好界定,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联袂发展确实会取代重复性劳动,制约这种技术替代人工的根本原因就是成本。这种技术正在进步中,其自身发展也合乎产业发展规律,从产业的导入、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性价比会大幅提升,因此会以成本为标准逐步取代重复性人工劳动。具体的过程为:由于前期成本较高,首先会替代价值较高的重复性劳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其自身成本会快速下降,因此会进一步替代掉人工成本较低的工作,直至将所有可能被替代的人工全部替换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模式,这个技术再进一步发展时,可能会对全球资源形成统一配置,届时在人工智能的协调和控制下,全球资源的开发和商品生产会取得最优成本,世界的经济格局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国家会成为经济巨无霸,当然,发达的国家也会出现一大批“无用”人口,而落后的国家则会更贫穷,落后国家利用低劳动力成本发展经济的道路会被堵死,这些国家的“无用”人口会更多,这个技术的发展一定这会形成全球性的就业问题,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确实需要深入思考。当然事情总有正反两面,失业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无用,也可视为对劳动力的解放,纵观历史,在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后,解放了的一部分劳动力创造了众多的行业,使得人类在文化、艺术、科技、商业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工业革命后,解放了的生产力创造了众多的行业,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人类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本质的提高;信息和智能革命后,我们更多的人会转向从事与智力相关的创造性工作和与精神相关的宗教及文化艺术工作,当有一天,所有农产品、工业产品和部分服务业不再依靠人类劳动时,人类的创造力也许会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产生质和量的飞跃,国家也许会消失,我们会从偏居一隅的地球文明走向宇宙文明。

人工智能取代一部分工作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有没有50%就不好说了,主要根据到时候人的需求决定。和现在的人力工作相比AI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不仅能够节约人力成本,还能做的比人工更快更好。但是当社会已经发展到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用AI代替的时候,人类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提升,会一些情感上的需求,举个简单的例子:大部分人更愿意和真正的客服人员交流而不是人工智能客服。

谢谢@小浪204314480邀请,试答一下。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实际上不是存在未来某一天的想象中,而是正在进行中的现实。

在金融领域,2014年,美国金融巨头高盛集团开始部署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交易平台。高盛纽约总部600个交易员岗位已经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对冲基金数据服务公司尤里卡何其(Eurekahedge)在跟踪了23家应用人工智能交易的对冲基金后发现,相比较由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型基金,人工智能对冲基金回报更高且管理费用更低(因为不需要人,而基金经理年薪动辄百万)。利用数学模型分析金融市场,并通过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可以建立贴近市场趋势的预测模型。而且,基金经理作为人,不可避免的会有偏见、敏感,偏向直觉,而不是精确的数据分析与统计。

全球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黑石集团在2017年解雇了多名投资组合经理——人工智能交易将取代他们的工作。

在法律界,基于IBM沃森(Watson)超级电脑的Ross平台是世界第一个人工智能律师。这位“律师”已经在纽约贝克与豪斯泰勒律师事务所(Baker &Hostetler)正式就职。人可以直接和Ross沟通,像问普通同事一样问他问题,他可以瞬间查询复杂而冗长的法律条文,并随时掌握法律动向与新的判例。

英国金融时报在2017年报道,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造成法律行业约3.1万份工作流失。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德勤2016年一份报告预测,未来20年法律行业可能将有11.4万个岗位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

2016年10月15日,杭州云栖大会。法律科技公司无讼主持研发的法律机器人“法小淘”功能演示令人震惊。无讼创始人蒋勇现场对“法小淘”提问了具体的法律问题,“法小淘”瞬间理解,并分析了案由,然后进一步给出案情分析,建议索赔金额,诉讼地点,之后更从30万名律师信息中找到3名合适的律师,给出了推荐。

在传媒业,人工智能则是最早开始改变***生产方式的领域。2014年3月,美国加州发生里氏4.4级地震,《洛杉矶时报》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在收到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出的地震信息后,仅用了3分钟便生成了***,是最早报道这次地震的媒体。2015年,包括新华社、光明网、腾讯在内的多家***媒体也已经开始采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

人工智能不止步

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在人工成本高昂的领域开始取代人类工作。随着时间推移,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成本会进一步降低。随着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成熟,大型货运卡车、公交车、出租车驾驶员会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包括财会工作、税务工作、审计工作等许多重复性、细致性、数字性高薪岗位会逐渐被取代。毫无疑问,人工智能会沿着人工成本高且重复劳动强的一类岗位延伸,逐步在大量领域全面覆盖。

回到问题本身,李开复博士所说的50%岗位取代,是他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对全行业的广泛观察的思考结果,具有极强的前瞻性。我们无法断定预测这个数字到底有多么准确,但是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来看看电脑与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

1993年联想推出第一台联想586电脑,到1996年联想家用电脑占据国内市场第一位,21%市场份额(第二位为IBM,19%)。1996年国内PC机及笔记本总销量为164万台。1996年国内信息产业产值910亿元。2015 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 4.3 万亿元。2014年我国计算机产业销售产值22729亿元,全年微型计算机设备累计总产量3.51亿台。

从1996年到2015年,中国计算机行业疯狂扩张70余倍。

互联网行业发展类似,1997年中国网民数量62万人;截止2017年,中国网民数量7.7亿人,普及率55.8%,疯狂扩张1200倍。

那么,人工智能将以怎样的形式发展,你觉得呢?

到此,大家对高盛人工智能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高盛人工智能的3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