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之美”更展“文化之风”_数字_短剧
3月30日,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四川成都落幕。本届大会以“极视听,强赋能”为主题,“AIGC”“5G”“大模型”“VR”“云打算”……一个个极具科技感的词汇不断涌如今各种演议和展览中,成为全行业目光的聚焦点。把稳到,共有9场分论坛的主题与“科技赋能”直接干系,在大会设置的新技能与佳构节目特色展区,一系列前沿科技成果和创新运用集中亮相,为网络视听行业带来质量与效率的双重变革。
以科技之美凸显中华文化之风
在今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节目《山河诗长安》以科技手段让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与西循分会场“梦幻联动”,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荡气回肠。在本届大会上,科技是焦点,而科技的底色是文化。
由AI制作的动画《千秋诗颂》演绎了统编语文教材中的200多首诗词。中心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技能部副牵头人陈格平先容,央视听大模型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创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演习数据集,确保了衣饰、建筑、道具等细节的真实性。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副台长蔡怀军谈到,无论是综艺节目《声生不息·宝岛季》的多地跨屏,还是记录片《中国》第三季的“绘画+CG”、《超时空探求》的历史还原,都让“科技之美”凸显了“中华文化之风”。
蔡怀军先容,一年前,湖南广电开始打造“数字文博大平台”,灵感源于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国风国潮,“我们自研了3D建模技能,办理了文物数字化效率卡点的问题。同时开拓了‘智能工具箱’,鼓励环球用户共创,助推文物活起来、走出去”。2024年,湖南广电仍在推进这样的探索:记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让文物“活起来”,让“主流”成为“顶流”。
海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于近日上线,该剧演绎了6个经典的神话故事,其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等,全部由AI完成。央视网党委布告、董事长过彤先容,该剧的多语种版本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布,神话中的嫦娥与嫦娥五号进行了“跨时空对话”。
国级一级演员、出品人高亚麟谈到,时下大热的微短剧受到以AIGC、虚拟制作为代表的新技能的影响,“微短剧本身所具有的剧集韶光短、制作本钱低、制作周期短的特点,使其相较于其他视听形态,可以更好地试验这些新技能”。高亚麟认为,从长期看,随着新技能不断渗透进微短剧制作全流程,两者的深度领悟将催生出更多机会,“比如,VR、AR等将开启微短剧的新型创作办法,而类似互动短剧这样的内容形态,随着AIGC的迭代发展,用户体验过程也会随之变得更为智能”。
AI会编剧也会演戏
在本届大会上,蔡怀军带来的“爱芒”——海内首个综艺AI导演,虽然出道不久,但正在以几何倍速发展。“我们很早就搭建了‘芒果大模型’,聚焦运用、专业性强,可管、可控。目前,数千种新技能被广泛运用在湖南广电的综艺节目、记录片、电视剧、晚会等,新技能利用占比超过90%。比如,‘AI智选剧本’让微短剧的剧本评估量翻番,创作效能提升40%。”蔡怀军说。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实行官龚宇谈到,借助AI的剧本理解系统,可以随时将剧本、小说浓缩为故事大纲,还可以撰写人物小传,提取人物关系图谱,赞助进行剧本评估;爱奇艺很高比例的宣扬海报也由AI赞助天生,“像谈天一样提需求,还能批量产出海报,效率大幅度提升”。
在人工智能领域,“数字人”受到格外关注。大会首次开设“AIGC与数字人发展论坛”,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更因此“数字分身”参加大会。中心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总经理冯宇,以少年李白数字人为例说,“它与大模型结合后,已经可以和不雅观众流畅地进行对话和对诗,进一步提升了数字人的想象空间”。
2023年8月,阿里大文娱数字人“厘里”亮相改编自国潮漫画的真人剧《异人之下》,首创了数字人参演电视剧的先河。“厘里”坚持超写实的方向,其皮肤质感、毛发、眼神、表情都更靠近真人,这也让它和演员们真正有了对手戏和互换感。该剧导演许宏宇说:“技能的背后是创意,创意的背后则须要我们以中华文化为基底引发想象力,而数字人参演电视剧为影视创作供应了更多可能。”
该论坛发布的《中国虚拟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数字人、虚拟人”干系企业99.3万余家,个中年度新增干系企业41.7万余家,与2022年同比上涨超四成。
让影视技能“能秀”又“好用”
本届大会吸引了2000多家业内企业和机构、1万余名高朋参会。行业首款影视制作车还涌如今会场,吸引浩瀚参会者上车。该车全长12米,分为导演区、制作区、生活区和数据中央4个区域,可为导演和后期工种供应一站式软硬件做事和集体办公环境。主创职员可通过导演区的监看墙,跨地区远程监看和指挥调度。制作区的后期机房则可支持DIT、调色、现场剪辑职员同时事情,赞助导演实时方案拍摄操持。
阿里大文娱集团CTO郑勇认为,随着技能运用“末了一公里”的打破,将会有一套基于AI的全新影视制作流程涌现,技能事情者要打造“运用级”新技能,让影视技能从“秀起来”到“用起来”。
在郑勇看来,能否提质增效、规模化运用到实际事情中,是衡量“运用级”新技能的主要标准,而“虚拟拍摄”便是范例代表。“通过优化AI算法,优酷让虚拟拍摄的现场调试韶光从两小时缩短至20分钟。多场景的快速搭建、切换,也让虚拍场次的拍摄效率提升35%以上。”据透露,优酷目前正在拍摄的多部剧集中,虚拍的全剧占比最高已达到10%,未来在科幻剧中有望靠近50%。
目前,北京、青岛、横店等多地已建成数字化影棚,全面覆盖剧组的拍摄需求。“我们与硬件互助厂商定制开拓了海内首个专用于虚拟拍摄的LED屏,在数控灯光、追踪系统的合营下,办理了光芒亮不上去也暗不下来,以及虚拟拍摄不能拍动作戏等行业难题。”郑勇说。
前不久达成的《清明上河图密码》,就有8个紧张场景运用了虚拟拍摄,包括树下雪景、日落湖边、废船墓场等场面,这些场景如果实地取景将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大工程。“借助虚拍技能,不仅显著提升了拍摄效率,真实的现场感也让演员入戏更快、体感更好。”该剧总监制陶昆说,“除了降本增效,虚拟拍摄的更大代价在于,为影视创作供应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它不仅扩大了创作的空间范围,还拓宽了创作者的想象空间。”
本报成都3月30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任务编辑:陈卓,陈鼎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