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科学的起源》新书出版之际,本书作者暨南大学***与传播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成生辉和西湖大学的教授崔维成,与高朋中国科学院打算技能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元卓一起,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创新何以出身——科学起源与科学精神”的线上直播谈论。

人工智能迅猛成长科学的未来在哪里?_科学_人工智能 云服务

科学边界与实质磋商

崔维成:

科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责怪我们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师长西席在晚年开始搞伪科学。
这让我以为很奇怪,为什么像钱学森这样受过严格科学演习的科学家还搞不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呢?责怪钱学森的人又因此什么标准来判断他研究的科学真伪呢?从此我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创造这个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略。

实际上,到现在为止,我们大家公认的科学的定义、科学、伪科学的标准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我也曾经在研究生口试或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和学生磋商过这个问题,创造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非常少。
我创造现在彷佛有一种趋势,是人们开始逐渐模糊科学和科幻的界线。
想要划分这两者的界线,我们要区分宇宙跟天下这两个观点,但是目前有关科学的定义中都没故意识到这样的问题。
因此,在我们这本《科学的起源》中,我们除了先容当前的现状,也提出了自己对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套在我们所生活的天下中可以不雅观察到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构造和行为的定义明确且逻辑自洽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通过不雅观察、丈量和实验得到的,以可考验的阐明或者预测来表达。
我认为科学很主要的实质之一:必须是其他人可以考验的,和不可以考验的猜想的知识是完备不同的。

既然我们坚持强调可考验,那我们必须要把研究的工具限定在人类能够用望远镜跟显微就可以不雅观测的范围之内。
我们人类对不雅观测范围之外的东西所作出的预测都是预测性的,目前该当不可考验,不是科学的知识。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很随意马虎地辨别一个理论是否科学。
其次,科学须要知足至少三条标准。
第一,观点要清晰;第二,逻辑要自洽;第三,基本假设还没有被证伪。

我还想要补充一点,现在我们在先容科学观点的时候,每每认为科学跟哲学是没有关系的,是两个独立的东西。
比如著名的科学家霍金,他就喊出了“哲学已去世”的口号。
但当我们进行梳理时创造,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它必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个是基本假设,或者叫公理;第二个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导出来的定理;第三个是不雅观察到的征象,末了是所采取的逻辑推理的方法。
实际上,基本假设的提出就反响了科学背后的哲学崇奉。
也便是说,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哲学根本之上的。

王元卓:

我倒是以为,实在本日我们聊这个话题可以不用那么沉重,或者说那么严谨。
由于科学的本身并没有和我们拉开间隔。
从科学史不雅观来看,科学跟我们的时期是有关的。
本日看的科学跟我们两千年前的科学、两千年后的科学一定是不一样的。
总体来讲,我认为科学实在便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规律的总结,当然这个规律的总结会随着韶光发生变革。
屏幕前的很多不雅观众该当都理解过刘慈欣老师的《三体》。
《三体》当中无论是射手理论还是农场主理论,都是在讲不雅观测。
我们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所不雅观测到的规律,便是我们这个群体受历史时空所限定下总结出来的科学。
如果从另一个维度不雅观测,或许这个规律就会成为不科学或者伪科学。
我认为科学实在是一个有限度的、在我们认知范围内的事物。

我还想强调一个不雅观点,我认为科学和技能须要重点区分。
我们目前很多科研成果在我们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看到所产生的效益,但这并不虞味着科学没故意义。
科学和技能是不一样的。
技能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利益,乃至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而科学真正为人所知可能是在被创造后50年乃至100年之后的事情。
这便是技能与科学的差异。

比科学本身更主要的是:知识、素养与科学精神

成生辉:

本日我们认为的科学,多年之后可能也不一定还是科学,这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须要科学?大到对付国家文明,小到对付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科学的主要性在哪里?

王元卓:

我们前面讲了,科学是推动文明进步的一个主要根本,我们当代人对此该当感想熏染尤深。
我们回忆一下,每五年乃至每两年,都会有一些主要的科技观点和科研成果涌现。
因此,我认为发展科学、研究科学,是推动人类发展文明进步,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方面。

我们现在常提的一个观点叫科学素养,也便是我们全民对科学的认知。
中国的科学素养在2021年达到了10%,也就意味着每一百个中国人里有十个都是拥有一定科学知识的。
希望这个数字在未来五年到十年的韶光里,可以进一步上涨。
这就哀求我们更多人拥有科学的认知。
当碰着一个问题或一种征象时,我们能够有一定的判断和甄别能力。
在之前做科学传播时,我常常会讲一句话,我遍及科学知识,并不是希望在座的青少年真的去研究人工智能,也不是希望这些孩子终年夜都能做打算机从业者,乃至是科学家。
我是希望大家能够对科学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在未来某一时候,或许会有须要你利用科学知识或科学思维的能力。

在科幻电影《火星接济》中,主角由于各种缘故原由被遗留在了火星上。
但他凭借自己的科学知识帮助自己生存下来,并和地球进行了通信。
在电影中,拯救他的便是科学积累。

如果你有一些科学知识的积累,那么一旦碰着困境,不一定在火星上,大概是在一个海岛上,大概在遇险时候,你都可以自我拯救,乃至拯救身边的人。
因此我以为科学素养的提升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主要。

崔维成:

我认为科学实际上是人类迄今为止节制的一种被很多人所公认的、最可靠的认识天下的方法。
如果对科学一窍不通的话,是很难在社会中参与到竞争中的。
宏不雅观来讲,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科技实力也是关键的成分之一。
一个国家掉队,就会被侵略。
从个人或国家这种深层角度来说,科学也是非常主要的。

成生辉:

崔老师从个人和国家角度为我们讲解了科学在民族文明延续中的主要性。
第三个问题便是我们该当如何来培养科学的精神?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本日,AI是否能成为得到科学的捷径呢?

王元卓:

我还是认为科学是不能用一个名词来概括的。
科学不仅仅是知识,否则我们就不须要科学两个字了,直接用知识就好了。
科学包括知识本身,也包括知识的获取和加工能力,以及过程中碰着问题后的办理精神。
以是说,科学知识只是一个根本,我们还须要能力去利用知识剖析问题、办理问题。
还有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讲到那些老科学家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

回过分来说,人工智能现在可以做很多事情,它可以帮我们网络知识,它可以帮我们处理知识,还可以给我们供应建议。
但是利用人工智能会不可避免地减弱我们的科学素养。
这个工具非常全能,但是人类利用时本身的某些技能会逐渐衰退或者损失。
这对付青少年来说是尤为严重的,乃至会影响他们技能的培养。
比如现在很多人开车都不记路,拿导航就可以走,但是一些老司机是武断反对用导航的。
被AI武装的人可能会有更好的办理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不见得本身会有更好的科学素养。

因此,我认为我们对科学的认识该当回到它的本源,便是我们的大脑当中要积累更多的知识,我们要有更多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碰着的事情要有思维方法,我们碰着困难了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个才是文明发展的根本。

成生辉:

对,现在很多人都过于依赖AI。
这是不是有点像当年打算机涌现,大家都不学算盘了。
现在又到了AI要取代其他工具的时候了。
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实在会损失我们学习传统东西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科学素养不会提升。

王元卓:

实在这是两个不雅观点。
算盘是一种工具,我们用不用算盘我们实在都会算,但是如果有了AI可能你连算都不须要,你只须要见告他我买这样一个东西,我就有这么多钱,你见告我找多少钱就好了。
以是说我们要驾驭年夜大好人工智能,但同时也须要未来培养出来的人具备这个发展能力。

崔维成:

怎么得到科学?刚才王老师讲得很全面,科学所包含的内涵很丰富,人是须要不断学习的。
但是学到一定程度往后,如果你成为科学家往后,你的任务就变成了创造知识。
一方面我学习过去古人总结下来的知识,其余我会创造新的知识。
现在AI让我们省去了很多学习过去知识的韶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我们创造一些新的知识,相称于加快了过去这种学习、积累、生产的能力。

科学精神对付科学家来说是非常主要的一个事情。
那什么是科学精神?就我个人的理解,便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学者一定要有这样一种态度,我脑筋里怎么想的,我就该当怎么说,然后说出来跟大家辩论,末了达成共识。
作为学者,对别人的不雅观点要敢于质疑,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我也非常欣赏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凡是经不起我批驳的东西就该当废弃,哪怕这种不雅观点是代表威信的。
”这便是我所说的科学态度。

人工智能时期下的教诲:科学素养是关键

成生辉:

我们线上不雅观众有很多的都是中小学生,包括他们家长。
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孩子的教诲,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下,科学教诲的应对办法。
我们现在该当如何跟上时期的步伐对孩子进行教诲?有没有什么方面是尤其值得培养的吗?

王元卓:

虽然我们的中小学生的文化课教诲领先天下,可以交出高分答卷,但是我们现在的科学教诲在一定程度上是滞后的。
科学包罗万象,如果纯挚用一个科学教诲,实在很难知足同学们对各个方面知识的理解。
以是我以为实在现阶段孩子们实在须要补充科学知识,尤其是科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其余,很多学生高考后回来问我说,王老师,打算机跟人工智能有啥差异?打算机会像土木工程一样吗?实在大量的孩子并不知道打算机专业在学什么,也并不知道人工智能跟打算机为什么是两个学科,它们有什么差异。
很多孩子认为,打算机不便是个工具吗?我从3岁就在用打算机,那打算机为什么还要学呢?它不便是开机、关机,敲一些字母就可以了嘛。
我认为这都是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孩子科学素养的缺失落。
什么是打算?什么是打算思维?什么是打算机?什么是芯片?什么是软件程序?学编程并不即是学打算机。
你会了打算机某种措辞,和你可以用一个工具闇练地去制造一个物品,没有大的差异。
因此对青少年的根本认知的培养刻不容缓。

回过分来,再说ChatGPT。
有关ChatGPT我想给出三点建议。
第一,不能因噎废食。
有很多人家长会禁止孩子利用AI,担心孩子会用AI抄作业。
但是很多东西你拦你堵是堵不住的。
我的不雅观点是要让孩子们更多地去体验人工智能给他们带来的便捷和神奇。
如果你都不知道它是什么,你对它的感情更无从谈起。
如果孩子们能够充分体验,再来剖析人工智能对人的利弊,是更好的办法。
第二,让孩子在利用人工智能的同时知其然,也知其以是然。
我们要见告孩子,人工智能为什么能实现这样的一个功能?它背后用的是什么样的技能?这个技能的优点和缺陷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工智能能够回答你的问题,有的显得很“蠢”?如果有更多的孩子乐意去做这方面的思考,那我们就将来就会有更多的这个方面的科学家。
第三,青少年在利用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时,该当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或辅导下进行。
由于大模型不只会给我们能天生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内容,实在里面还有大量的缺点。
现在大模型虽然可以跨学科,全方位进行解答,但是它理解的那些数据本身准确吗?如果它的数据本身有一些事实性的缺点或者偏差,它天生的内容会不会导致我们的误解?因此,利用ChatGPT一定要有鉴别能力。

成生辉:

ChatGPT确实能帮助小朋友能做很多事情,但是实在只是替代了一些繁重的、不太主要的事情。
这实在是为了让大家节省出韶光来关注更核心的问题,以是大家学习不是一个人学习。
如果你更想培养一个帅才,ChatGPT就像你部下的士兵,它能帮助你,但你得像一个统帅一样来指挥千军万马,去关注那些更主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