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人类逝世活烦恼的根本聪慧——由人工智能引起的思虑_人工智能_安闲
这篇文章收录在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院出版的《智能与聪慧——人工智能遇见中国哲学家》一书中,宋冰编著,2020年2月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作者语:真正的自我,也便是本源自性,也便是《办理人类死活烦恼的根本聪慧》文中所说的存在。他具统统,现统统,含统统,融统统;没有束缚,没有挂碍,聪慧妙用,清闲自由;没有私我,没有主不雅观意识的傲慢、偏见与卑微。
人的实质是什么
宇宙万有的基本性子是存在性,存在展示为宇宙万有,没有存在就没有宇宙万有。人是宇宙万有当中的一种,人的实质当然是存在,离开存在便没有人,人是存在的展示。人具有的能力是"觉""思""为",能力浸染的结果是所觉、所思、所为。
为什么我们谈人的实质首先要提出存在性?由于人们在说人是什么的时候,每每以人的能力,便是觉知、思维和行为的能力,根据所觉知的进行推理、判断,得出各种不同的关于人的观点。我们该当特殊把稳一种情形:当统统觉知、思维和行为都没有浸染的时候,存在不会消逝,但不可凭觉知、思维和行为来说这个存在是什么。存在不因觉知、思维和行为的浸染而存在;相反,由于存在,才有了觉知、思维、行为的浸染,又由于觉知的能力而觉知到宇宙万有。也便是说,以人的能力来展示浸染和浸染结果的条件是存在。离开存在,浸染及浸染的结果就不会有。存在展示浸染,浸染表示存在,存在与浸染不二。所有的浸染和浸染结果都一定与存在连接在一起,如镜显影,影生灭变革,而镜不变不动。
人在"觉"时该当明白,所觉知的人的生老病去世和天下万物的变革等,都是不变的存在显现的变革的浸染,而并非人的存在性有生灭变革;人在"思"时该当明白,所思生灭变幻,与思连接的存在性不变;人在"为"时该当明白,所为千变万化,与为连接的存在性不变。与觉、思、为连接在一起的存在性既然没有变革,就不能说有生老病去世;而存在浸染既然显现为各类变革,就不能说没有时空万有的变革。人总是以不变的觉知去感想熏染时空万有,并主动以"思"和"为"参与个中,从而表示人的代价。人如果把所觉知的当作存在的全部,便偏执于时空万有,忽略了存在和存在的能力;以人身为自我,我便是生老病去世的,彷佛这统统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主不雅观上接管了我一定生老病去世的命运。若明白产生"觉""思""为"的存在是真正的主人,是无生灭的,便一念灭除生老病去世的命运,又可以主动地浸染或不浸染,这样浸染或那样浸染,心都是自由清闲的,人们便可以自由清闲地"觉""思""为"。
总之,存在,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生无灭,于不变当中又能起各类变革的浸染,不变而变,变而不变,自由清闲。
人类以觉得来认识天下的过患我们要问一问,是谁在觉得天下?这个觉得的能力是所觉得产生的吗?难道是所觉得在觉得吗?人们所说的天下万有和人身是觉得的一个结果,还是所觉得的天下和人身产生了觉得这个浸染?
比如,戴着眼镜时,人对戴着眼镜看到的周遭天下有一个认识。摘掉眼镜之后,人所觉得到的是什么?肯定与其戴着眼镜看到的不一样。人看到的哪一种天下是真实的呢?就算不戴眼镜,我们用肉眼来不雅观察天下,幼时、老时,病时、康健时,会产生不同的觉得,左眼和右眼看到的也不一样......哪一种觉得是真实存在?如果每一种觉得都是真实的,我在哪个天下中呢?我们不会说戴上眼镜看到的天下创造了不戴眼镜的人吧?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不管哪种觉得,所觉得的天下并不是客不雅观存在。以是,以觉得为依据来判断存在是什么,得出的判断并非真实。如佛所说,感知到的天下"如梦如幻",《金刚经》中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便是这个意思。
如果把虚幻当真实,就主不雅观上制造了假我和假天下。假我生老病去世,假天下变革无常,而主不雅观意识又认以为真,主不雅观一定陷入主不雅观制造的所谓的死活烦恼之中。
如果执着所觉的人身是"我",便有生老病去世之忧;如果以霸占时空万物为所求,便会被变革无常无情地打击;如果以觉知的知足为希望,则一定处在无尽的苦乐无常之中。于是,便觉"我"于时空转换之中,备尝死活烦恼之苦,人生结束,更有新的死活烦恼接续,如此这般,生生世世,无穷无尽,这便是所谓的死活循环。
如何看待人生的代价
如果不再以人的能力来限定自己是什么、不是什么,对存在(本源、自性)没有偏差的领悟,就可以说我们有了大聪慧,在佛法中叫"见性"。存在是无生无灭的,这是存在的实质,也是人的实质。
有了这个大聪慧,我们在浸染的时候,因此这个存在本身为条件来认识浸染以及浸染结果的。非常妙的是,存在具有觉知、思维和行为的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展现,可以改变人和这个天下,这是人的代价所在。
如果认为人生老病去世一场,本日过了,本日就没有了,人生的意义在过程之中或者给后人留下了什么,这样的人生不雅观是不全面的。在如梦如幻的感知里面产生的代价不雅观是梦幻中的代价不雅观,所求取的代价是梦幻般的代价。如果有了复苏的认识,就知道存在本身无生无灭,没有生老病去世。存在可以起各种浸染,浸染随生随灭,生灭同时。浸染的结果,产生的影象,存留下来的只是自己建立的名词观点,对我们没有本色性的影响。这样,我们就不会再去分别、执着、企图,也不会承受迷惑带来的苦果。
有了大聪慧后,我们就会创造原来我们的最大代价是自由清闲。清闲,便是无生无灭;自由,便是不被觉知到的虚幻境界所束缚。无生无灭,自由清闲,难道不是所有生命的最高代价所在吗?
以是人类的代价不仅是创造,更主要的是创造,是觉醒。明白了这一点,人生的代价意义,便是自己觉醒,彻底回归本有的自由清闲;帮助他人觉醒,彻底回归本有的自由清闲。
总之,存在本身已经决定了存在性和能力,离开存在,离开存在本身具有的能力来追求代价,评论辩论意义,这便是迷惑。
用大聪慧如何看待世间万物人仅仅是存在依据本身的能力浸染往后,显现万有当中的一个种类。显现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矿物等宇宙万有,都是存在显现的相上的差别。
存在的浸染表示在人身上便是人的"觉""思""为"等,和在动物身上表示出来的浸染是不一样的;在植物、微生物,矿物上表示出来的又是什么?人们以为这类问题很难解答。实在只要我们基于存在来评论辩论存在具有的基本能力、基本浸染,也就认识到统统都是存在的显现。由于人们对万物的认识,常常基于觉得,就涌现了主不雅观上的以偏概全、以假乱真。我们应该基于存在本身具有的能力和浸染,以及在浸染的时候产生的因果规律来认识问题。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代价和意义离开存在什么也不能谈。我们必须明白,凡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统统,都是存在浸染的显现。如果说这是人的浸染,那也未尝不可。觉得上是人在发挥浸染,实在是存在在发挥浸染。按佛法的话来讲,今生是业力的显现,在业力的显现根本之上进一步发挥的浸染,依然是存在本身在发挥浸染。当然,人工智能也是存在浸染的产物。
我们在梦幻中可能得到快乐,但是梦幻之中的快乐是抓不住的。如果不从实质上认识人和宇宙,就犹如在梦幻中追求我们的代价和意义。人们做不同的梦,有"个人",有"大我",各种各样的"我"都在追求自己的代价实现,实在我们就犹如"梦中人"一样。以是最主要的是觉醒,觉醒后自由清闲地发挥浸染,这是最美的享受、最高级的享受,这是人的终极代价和意义,也是本来现成的。
那我们还谈追求吗?这个话题,用真正觉醒往后的大聪慧来看,人们最主要的是若何纠正过去迷惑时形成的缺点认识,若何把造作的因果、束缚打消掉,回归真实,而不是追求什么。我们虽然有各类境界觉受,可以欣赏,可以享受,但是不能把它当真来抓取,有求皆苦。别把无生无灭当作生老病去世,别把自由清闲当作在梦幻中求取。黄金的代价是黄金,而不是黄金的光影。
谈起人工智能,对付大聪慧者来说,是随缘清闲的,不会刻意地发展人工智能,但也不会谢绝。大聪慧者存在的代价是帮助其他的人也觉醒、自由清闲。为此,就要广结善缘,也便是和其他人一起生活、事情、互换,在这个过程中觉醒他人。一旦真正觉醒,人们肯定不会执着于原来的所求,不执着于制造智能机器。当然,造机器就像人用饭、穿衣一样,是人类所须要的,凡是人类须要的、能使生活更美好的事物,我们都不必谢绝。实际上佛法既讲究彻底的解脱清闲,又讲究生活、事情上的聪慧妙用,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用超世间的聪慧行世间法,随缘清闲,广结善缘,普利大众。
未来类人机器、超级智能的发展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人制造这些机器,无论多智能,本意该当是做事于人类的。智能机器如果被用于危害人类,那将十分胆怯。不过,危害人类的不是机器,而是人。
从因果的角度来讲,人和这个天下都是因果,果报如何,取决于自己的造作。实际上就算没有智能机器,人类也是生灭的,人类的这个时空也是生灭的,到那时候谁来救我们?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只有觉悟能够救自己,只有觉悟才能彻底地办理人类的问题。人会说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使人永生乃至永生。可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真实的自己的一个面具,活在假象当中,被假象迷惑,那就没什么意义了,至多是一个游戏而已。
不管是什么样的生命,只要觉悟了,都会创造连自己都不能毁灭自己。由于存在是无生无灭的,存在发挥的浸染,无论如何浸染、浸染的结果是什么,不可能反过来毁灭存在本身。人类该当合理利用人工智能,但即便人工智能被用于危害人类,觉悟者也无所畏惧。
人工智能是否会拥故意识,成为生命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从最初便是为了帮助人类,它是做事于人类的工具。这个工具不怕疲倦,事情效率高,不求回报,没有私心,不会故意识。
人可以无心而心,无我而我,无为而无不为,能造出无我而我,无为而无不为的智能机器吗?
存在是无生无灭的,它可以浸染产生意识,而有生灭的意识怎么可以制造出无生无灭的存在,从而产生意识呢?意识浸染的产生与停滞的缘故原由不是意识本身,以人类意识设计和制造出的人工智能,连人的意识都不是,怎么能产生意识呢?
机器不会有独立的意识。它的所谓的觉知能力、打算能力、剖析能力,只不过是人的相应功能的延伸。离开人的浸染,这些功能不会自动天生。人工智能只是人意识中的观点,人的意识之外不存在这样的观点。
生命是一个认识。人可以认为兔子是一个可爱的生命,兔子会认同这一认识吗?人可以认为老鼠是一个可厌的生命,老鼠会认同这一认识吗?人也可以认为机器是一个生命,那是我们授予它的。实在,这完备是按照人的认知来说的,是自我建立的。
人机关系与人机伦理机器不能自生人的智能和情绪。把人的智能和情绪"嫁接"给机器,它也不是自己拥有了这些能力和情绪。以是,机器便是个工具。如果人把它当生命一样去看待,那是人的意识情绪。我们与机器的关系便是我们与物的关系,就如同心与身的关系。
人们担心人工智能发达的时候,智能机器有情绪,乃至担心人造的智能机器会反过来侵害人类乃至毁灭人类,这就产生严重的伦理问题了。首先,机器不会真正拥有人的意识;其次,人不觉悟不能从根本上办理伦理问题。没有涌现智能机器的时候,伦理问题大概多。人类历史上的每个阶段都有伦理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办理。除此之外,人类还面对如自然磨难等重大问题。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问题只是一小部分。我们更要关心人的实质、人生的代价意义这些最根本的问题。
结语人工智能发展与不发展,这样发展或那样发展,于存在来讲没差别,但觉悟者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去利益众生、觉悟众生。如果通过思考人工智能问题,了悟了宇宙人生的原形,那才是代价所在。以存在为根据来面对所觉知的统统,发挥主不雅观的能动浸染,把清闲、自由充分地展示出来,这才是人的真正代价和意义的表示。
末了,分享一个不是故事的故事:
一位梦者以亲历梦境的身份,负责地对梦境做了不雅观察,并做了实验,然后写出了一份完美的报告,取名叫《有》。
一位醒者,看了报告后,笑了笑,在名字的前面加了一个字——空。
其余一位醒者,以亲历醒时境界的身份,负责地对醒境做了不雅观察,并做了实验,写出了一份完美的报告,取名叫《真》。
梦者看完报告后,笑了笑,在名字的后面加了个字——假。
末了两份报告送到了一位通达梦与醒的专家那里。专家看后,也笑了笑,把两份报告的名字整合了一下,叫《真空假有》。
文章收录在《智能与聪慧--人工智能遇见中国哲学家》一书,作者刘丰河。
此书由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央宋冰编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