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刑法学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紧张涉及以下问题:

人工智能会犯罪么?若何从刑法角度看待它?_人工智能_人类 AI快讯

一是人工智能体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并承担相应的刑事任务。
这可能是最尖锐也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
就我个人来说,过去认为这样的谈论权当一席笑谈。
但是,最近几年人工智能技能取得打破性的进展,比如智能机器人AlphaGo Zero通过无监督自主学习,能够轻松降服顶尖围棋国手,这在过去是弗成思议的。
从纯挚具有超强的打算能力蜕变到它可以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而且进展神速,从某一个方面超越人类聪慧。
这使得人类不敢掉以轻心,磋商将人工智能体纳入刑法规制的可能性,也将成为一个严明话题。
刑法对行为主体成为犯罪主体的基本哀求并不高,即具有辨认和掌握自己行为的能力。
有朝一日当人工智能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具有辨认、选择、掌握、决策等行为能力时,其成为犯罪主体恐怕并非完备不可能。
以是我们现在须要负责地加以研究。
如果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到超高水平,可能会面临分开人类掌握的危险,霍金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这就涉及干系的法律伦理问题,就像以往的克隆问题一样,国际社会普遍禁止克隆人类。
人类在设计研发人工智能之初是否应该留下“阿喀琉斯之踵”,以确保人类可以对其进行终极掌握,这是技能职员须要研究的问题。
法律人能做的,便是设定“阿喀琉斯之踵”条款,哀求技能职员确保未来人工智能的安全发展。

二是人工智能体可否作为犯罪工具。
这显然是没有问题的,如利用无人机屠戮等。
不过,利用人工智能犯罪还可能会牵扯到共犯的问题。
如果某一天人工智能拥有辨认和掌握自己行为的能力,当其被它的掌握者、利用者用于犯罪时,是犯罪工具还是共犯?这些都是可以拓展谈论的话题。

三是人工智能可否成为犯罪工具。
这是完备可能的。
人工智能和打算机系统、聪慧网络一样,都可以成为犯罪工具。
同时,人工智能体在某种意义上是非常有代价的财产,也会成为犯罪侵害的工具。

四是人工智能潜力的开拓,可以成为预防和掌握犯罪的有力神器。
司法、法律层面对大数据的适用,对犯罪进行剖析、判断、预防,均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社会治安和犯罪掌握领域,有着更广泛的运用前景。

五是人工智能的研发者和掌握者的干系法律任务问题。
人工智能在利用过程中,其本身的毛病和漏洞可能会被人利用去履行犯罪,那么研发者和掌握者应该承担若何的任务?如果人工智能有漏洞,之后应及时补漏而未及时采纳行动填补漏洞和毛病,研发者和掌握者是否应该对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相应的任务呢?这在研究人工智能的法律问题时,也应该给予必要的关注。

(部分有删减)

作者:本文系陈泽宪研究员在上海政法学院“刑法论坛”(2018)——“人工智能的刑法规制及干系法律问题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不雅观点,不代表本账号的不雅观点与意见。

免责声明:笔墨仅供学习、互换利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拜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