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克卢汉“延伸论”看人工智能_序言_麦克
1964年,加拿大媒介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出版了他的名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在全书开篇,麦克卢汉旗帜光鲜地提出了他的延伸论,即“媒介即人的延伸”。所谓麦克卢汉的延伸论,是指统统媒介(或者说技能)都是对人的某项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比如,锤子是对拳头的延伸,轮子是对腿脚的延伸等。
实现技能对知觉的仿照
《理解媒介》媒介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机器时期,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本日,经由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能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末了一个阶段——从技能上仿照知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和在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统统领域。”由此可看出,麦克卢汉的延伸论紧张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身体在空间范围内延伸的阶段。这一阶段,借助机器技能,人实现了身体在外在空间的延伸。比如,脚借助轮子实现了延伸,皮肤借助衣服和屋子得到了延伸等。
第二,中枢神经系统延伸的阶段。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如呼吸、体温调节、措辞)的神经元群。麦克卢汉认为,借助于电力技能,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了延伸。
第三,知觉仿照和延伸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借助于某种技能,人的知觉得到延伸。如何理解这“末了一个阶段”呢?先来看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是研究利用打算机来仿照、延伸和扩展人的思维、意识过程和智能行为的一门新的技能科学。大略地说,借助打算机来仿照人的知觉过程,便是人工智能。而这正是麦克卢汉所说的“从技能上仿照知觉”的阶段。
应对高阶技能的磨练
借助技能实现对人的仿照和延伸,一样平常来说有两种思路:一是从形状上模拟,即看上去“长得像”;二是从功能上模拟,即具备相似的功能。
在机器时期及之前,人类更多是再造出更厉害的眼睛、双脚、拳头,这种再造更多是从“长得像”动手的,比如轮子与双脚相像,衣服与皮肤相像,锤子与拳头相像等。电子媒介涌现以来,媒介对人的延伸更多转向功能上的模拟。以是,作为电子媒介高等阶段的人工智能,其未来发展方向绝不是要再造一个“长得像人”的机器人,而是从功能上实现对人的智力、知觉、思维、意识的仿照和延伸。
以此为条件,紧接着需办理两个问题。第一,能否从功能上实现对人的智力、知觉、思维、意识的仿照、延伸和拓展?早在80多年前,麦克卢汉就确信,从技能上仿照人的知觉是能够实现的。至于如何实现,是科学家要办理的问题。至于何时实现,只是韶光问题。对付人文学者来说,更为主要的是第二个问题,即在从技能上实现对人的智力、知觉、思维、意识的仿照和延伸之后,人如何面对这种高阶技能?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从马克斯·韦伯将时期问题诊断为“技能问题”开始,青年卢卡奇的归天剖析,法兰克福学派诸如马尔库塞对技能理性带来“单向度的人”的揭示,海德格尔对当代技能“匆匆逼”的追问,埃吕尔关于面对技能只能认命没有出路的论断,及伽达默尔、阿伦特、哈贝马斯等从实践领域出发对技能合理化的反抗等,使我们看到的险些都是当代媒介技能对人的异化、压迫和胁迫。照此思路,在以机器大生产为代表的当代技能(用麦克卢汉的话说,即低阶的肢体延伸媒介)面前,我们的出路彷佛只是,要么认命要么诗意地栖居,要么审美救赎要么游戏躲避。而当我们面对更强势的人工智能,面对这一不再仅仅是对人的肢体乃至神经系统的延伸,而是对人的智力、知觉、思维、意识的延伸的技能时,我们的状况会不会更糟?我们的出路到底在哪儿?
面对人工智能的寻衅
面对电子时期带来的巨大转变,麦克卢汉是焦虑的,但不是悲观的。对他来说,害怕和躲避于事无补,唯一的方法是年夜胆面对。他选择直面新媒介带来的全新环境,探索媒介的后果,进而提出了一整套面对全新的电子媒介的新方法,这有助于我们面对本日人工智能带来的寻衅。
首先是预警机制。麦克卢汉对付媒介研究的意义在于,他将媒介研究从内容剖析转向对媒介本身和媒介后果的剖析,实现了媒介研究的范式转型。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呢?真正缘故原由在于:麦克卢汉从他的“媒介环境学说”出发,认为任何一种主导媒介都会塑造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这种媒介环境总是难以察觉,总是潜移默化地对人起浸染。在这种不自知的媒介环境中,人就会陷入一种麻木状态,用麦克卢汉的话说即“创造性麻木”。麦克卢汉转向媒介的后果剖析,是在警示和帮助我们提前预见到媒介的这种后果,让人警觉过来,并想办法摆脱媒介的掌握,乃至反过来去掌握媒介。也便是说,麦克卢汉不是等技能、媒介将人异化之后,再去寻求办理之道,由于此时为时已晚、回天无力,而是要在媒介发生浸染之前,为我们供应预防针和复苏剂。这是麦克卢汉思想的紧张精髓和在当代的紧张代价所在。
其次是感知操练。既然电子媒介塑造的电子环境会让我们陷入无法感知的环境和麻木状态之中,那么,除了供应异化前的预警机制外,麦克卢汉还呼吁人们必须主动、积极地行动起来,借助文学艺术去操练人的感知,进而让人能够感知到环境对人的渗透和掌握。麦克卢汉在这方面有许多论述,只大略列举几处:“文学是对感知的研究和演习”(1964年7月3日致沃尔夫的信);“所谓艺术,彷佛是用来提升感知的专门的人造物”(1964年9月17日致卡尔金的信);“作为反环境的艺术,有助于唤醒人对环境的感知”(1965年1月8日致卡勒的信);“艺术的功能是把我们从适应性的,即机器人的角色中解放出来”(1974年3月26日致特鲁多的信)。进行感知操练,提升人的感知,这是艺术在当代必须要承担的功能。
再次是角色扮演。麦克卢汉说:“人们对电视失落望,紧张缘故原由是批评家的失落败。批评家没有看到,电视是全新的技能,它哀求截然不同的感知回应。”(《媒介即推拿》)在他看来,人们面对人工智能表现出的忧虑,同样是由于批评家的缺点勾引。他们没有看到,人工智能是一套全新的技能,它哀求截然不同的感知回应。以是,不应盯着机器时期某些特定产物可能的消逝,去鞭笞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和便利。这里要说的是事情。大多数关于人工智能的著作都指出,人工智能自动化导致事情机会大量减少,劳动力被大量取代。这是一定的。由于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事情岗位是机器时期的产物,在以打算机为代表的全新媒介时期,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努力挽留事情岗位,或为事情岗位唱挽歌,而应以新的感知、办法应对新的媒介及其塑造的媒介环境。在他看来,电子媒介带来的不再是事情,而是角色扮演。就像麦克卢汉所说:“电子时期正在废除专业分工,即事情(job),它正在规复深入参与的形式,即角色(role)。我们正在从专业分工时期走向全面参与时期。”(《麦克卢汉如是说》)
末了,麦克卢汉还供应了一整套应对包括打算机在内的电子媒介的详细方法,如“探索而不做阐明”的方法、“水手逃生”的方法、“保险柜开锁匠”的方法、“由果及因、逆向求解”的方法、“整体场”的方法等。
(本文系中国公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艺媒介学的历史与现实”(18XNA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公民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