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智能论文量全球第一 但根本层成长脆弱_人工智能_我国
公民网从编写机构处独家获悉,《报告》研究创造了我国人工智能论文质量逐步提升、家当化落地加快推进、多层次AI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等诸多亮点。但同时,我国的智能家当仍存在根本层发展薄弱、产学研互助不足紧密等短板。
我国人工智能论文质量逐步提升
《报告》显示,我国论文发文量居环球第一,论文总被引次数、企业数量、投融资次数及金额居环球第二。2013-2018年,环球人工智能(AI)领域的论文文献产出共304914篇,个中,我国发文74408篇,美国51766篇。中美两国之间人工智能国际间科研论文互助规模最大,是环球人工智能互助网络的中央,中美两国互助将深刻影响环球人工智能发展。
中国AI论文揭橥情形。(来源:中国科学技能发展计策研究院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央)
根据乌镇智库数据库统计,截止到2018年底,环球共成立人工智能企业15916家,共发生了13331起投融资事宜,投融资总额达784.8亿美元,2018年企业融资金额再创新高。个中,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为3341家,位居环球第二。
我国人工智能论文质量近年来进步较快,近十年来论文引用指标呈持续上升趋势。环球居前1%的人工智能高被引论文中,我国也已居环球第二。
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能的成熟及运用催生的智能经济,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供应有力支撑。智能芯片、人工智能软件、智能硬件、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创新创业大量呈现,一批新产品、新家当取得打破式发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加速领悟,带动了制造、物流、金融、零售一大批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形成溢出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智能企业加速发展,形成新型营销、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做事质量。
同时,我国智能家当存在根本层发展薄弱的问题,在共性技能平台、芯片处理器等根本层企业数量较少,发展相对薄弱;我国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仍有差距,校企互助论文比例较低,人工智能学术研究仍以高校为主,与企业的结合程度较弱。
多层次AI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
《报告》指出,我国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培植覆盖高层次人才、专业技能人才、中小学、行业技能人才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AI人才的急迫需求。目前,全国已有31所高校成立了AI学院,24所高校成立了AI研究院,75所高校自主设置了89个人工智能干系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全国共有35所高校得到人工智能专业首批培植资格。
同时,教诲部正式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划入高中新课标,商汤与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央共同编写了我国第一本高中教材《人工智能根本(高中版)》,华东师大二附中等全国40所中学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诲实验基地校”,开展了种类丰富的体验课程。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呈现出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交叉、多模式并行的发展态势。
《报告》还指出,人工智能企业通过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院、研究中央等办法加速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发展;社会化教诲机构与高校通过深度互助,共建专业学院,设立技能认证、专业培训课程等多种形式,产教领悟加速AI专业人才的培养;业界AI企业开放数据和技能资源,搭建起一批人才开放培养平台,加快家当人才专业技能升级和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社会做事领域落地场景丰富 区域发展格局形成
《报告》认为,培植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也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紧张支撑目标之一,公共做事领域成为当古人工智能技能率先落地的最大运用处景。以提高公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大量人工智能产品在政府做事、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医疗保健、教诲传授教化等社会运行的多个领域得到深度运用。得益于人工智能技能和产品的广泛运用,我国社会管理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运行更加安全高效,智能做事更加丰富多样,人们享受高质量做事和便捷生活的智能化环境初步形成。人工智能技能在社会做事领域的加快运用,一方面显著提升公民福祉,也将有利于技能加快落地加速迭代。
各地人工智能发展特色。(来源:中国科学技能发展计策研究院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央)
自《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方案》发布至2018年底,我国已有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布了26项人工智能专项扶植政策;6个地级市发布了6个人工智能专项扶持政策;有8个区(县)发布了10个人工智能专项扶持政策;11个家当园区发布了11个人工智能专项扶持政策。各地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布局既和国家方案发展方向保持同等的同时,又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各有侧重。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在全国3341家人工智能企业中,京津冀、江浙沪、粤港澳三大区域霸占了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的83%,融资次数的88%,总融资金额的95%,已成为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主要引擎。
《报告》指出,京津冀以北京为龙头,重点强化根本理论研究和前沿核心共性技能研发;长三角强强组合,人工智能家当的区域集聚效应开始初步显现;粤港澳上风互补,学科培植与技能创新能力同步提升;东三省和中西部地区因时制宜打造行业上风,初步形成了聚拢区牵引又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