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年夜学优化学科专业构造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和团队_内蒙古_黉舍
内蒙古工业大学煤基固废团队教授张永锋(左四)正在向学生讲授高填量复合股料生产工艺。甘炯 摄
一所大学撤销或停招了19个本科专业;一个零出发点的科研团队,用不到10年的韶光让内蒙古实现了雷达技能领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和快速发展的科研团队,都源于共同的“基因”密码——立足内蒙古、做事内蒙古。
位于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工业大学,今年迎来了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内蒙古、做事内蒙古”的办学定位,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特殊是工业化培植同频共振。新期间,学校牢牢环绕内蒙古自治区“两个樊篱”“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计策定位,全面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和团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做事地方能力。
环绕家当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从建校起就携带着‘做事内蒙古’的基因。”这是校长姚德先容学校的开场白,而这句开场白是姚德从回溯校史中得来的。
学校于1951年建校,1958年在清华大学援建下开办本科专业后,1959年召开的首届党代会上就提出,“要尽早地为自治区工业战线供应成批的高中级技能人才。”1983年从机器工业部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以来,学校一贯将做事内蒙古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思想。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打算等计策性新兴家当。面对新期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如何传承“做事内蒙古”的基因?
第一招,聚焦家当转型发展,大力推进学科布局的优化调度。2018年,学校召开学科培植事情会议,确立“1+17+N”学科制度体系,个中“1”是指总体履行方案,“17”是指各学院的履行操持,“N”是指多部门协作开展的保障方法。2019年,学校主动对接自治区家当需求,全面推进学科调度培植,整合17个学院的学科资源,组建了“化工与材料机器”“力学与建筑土木”“能源与电气信息”等交叉学科群。
“交叉学科建立后,打破了过去西席们在团队组建和科研平台培植上单打独斗的局限性。”研究生院院长郝贠洪说,“西席只有通过大团队在大平台上作战,才能承担大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供应更大的做事。”
第二招,与学科调度同步。2019年,学校出台方案,履行了“本科专业分类培植与优化调度”改革,撤销或停招19个与自治区家当需求适应度低的本科专业,新增设人工智能、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翱翔技能等6个新工科专业,并将全校63个专业分为优先培植类、重点培植类、造就培植类,对不同种别层次专业,实施资源差别有效配置。
“重新组建一个学科、停办一个专业,背后都涉及上千逻辑学生、几十位西席,一次性调度这么多学科和专业,可以说是须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姚德说,“我们要集中上风,办内蒙古最须要的学科和专业。”
截至2021年,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多点着花,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17个学院全覆盖,科研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重新调度的本科专业工学类占到76%。近年来,学校在区内重点行业就业学生达到70%以上,实现了人才培养构造与家当构造的紧密对接。
聚焦地方计策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
为助力内蒙古在新期间走出一条符合计策定位,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学校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环绕内蒙古培植“国家主要能源和计策资源基地”“我国北方主要生态安全樊篱”等重大计策须要,集中上风科研力量,搭建平台、打造团队,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深入对接自治区履行的“科技兴蒙”行动,环绕生态监测、清洁能源利用、煤基固废处理、绿色冶金、生物发酵技能等关键领域,组织西席开展重大技能攻关。
黄平平是信息工程学院教授,2010年来到学校事情后,建立了内蒙古第一个雷达旗子暗记处理与微波遥感运用研究团队。“刚开始我们想过多个科研方向,比如城市沉降、矿山安全、黄河冰凌等监测,但终极选择了先从草原生态安全监测开始。由于这是内蒙古最急迫须要的。”黄平平说。
黄平平带领团队在内蒙古多个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结束了以往费时、费事、费力的人工监测历史,为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主要生态安全樊篱”供应科技支撑。团队还针对内蒙古露天矿区边坡安全、黄河凌汛戒备等需求开展科研,并成功研制了“地基微变监测雷达系统”,冲破了该领域的国外垄断,该系统已多次在国家重大地质磨难接济和企业安全生产监测中发挥主要浸染,并孵化创建了内蒙古第一家雷达高新技能装备研发与生产企业。
作为全国主要煤炭资源基地,如何处理煤炭开拓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简称煤基固废),一贯是内蒙古面临的大难题。张永锋教授团队为办理这一难题献上了“善策”——以废治废,不仅让煤基固废不污染环境,还让它们成为净化环境的材料。
2012年张永锋团队研制出“工业固废制备纳米微孔环境材料”,将煤基固废在一定条件下转换制成硅基多孔材料,利用其对挥发性重金属等多种有害气体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特性,对煤炭燃烧烟气中多种污染物实现低本钱协同脱除。再利用干系技能,将硅基多孔材料再生形成生物肥料,构建煤基固废—环境材料—污染掌握—生物肥料—生态修复的循环家当链,大大提升了煤基固废利用的附加值。
“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多的西席和研究团队,将科研方向聚焦到内蒙古重大计策需求和关键技能研发上来,既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社会做事能力,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学校科研处处长刘利强说。近5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220项,申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688项,开展科技互助8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褒奖60项,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4个。
锚定内涵培植提升育人本色
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诲专业认证(评估),7个专业得到认证申请受理……近年来学校通过工程教诲专业认证及申请得到受理的专业数位居全国地方工科院校前列。“这意味着我们一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走到了国家第一梯队,在国际上也被认可。”学校传授教化促进与西席发展中央主任李冬梅说。
近年来,学校聚焦内涵培植,通过深化校企合培养人、学科协同育人、推进新工科培植和履行卓越工程师教诲培养操持等办法,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家当革命带来的新变革正在加速发展,我们只有加足马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既能达到国际标准,又能知足地方需求,才能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供应人才资源支撑。”姚德说。
企业的工程师入校站讲台、学生带着项目进企业实战演习训练……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能等专业的学生,从入校起就不断与企业“亲密打仗”。“近几年我们与多家企业互助,通过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传授教化、推进演习实训的模式来培养学生,便是为了使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近些、再近些。”教务处副处长徐睿琛说。
除了与企业共建专业,学校还不断深化学科协同育人,通过双学位和辅修专业制度、联合课程设计、联合毕业设计等办法,促进学科专业领悟,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同时,以新工科培植为抓手,主动对接新一代信息技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家当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将新兴专业培植与传统上风专业改造升级相结合,增设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一批新工科专业。
此外,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努力构建“宽根本、多模块、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支持西席开展传授教化改革,推进教室革命,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寻衅度的“金课”。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进一步完善传授教化质量保障体系,将涉及本科传授教化的人、财、物及传授教化管理过程全部纳入传授教化质量保障范围,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理念,强化质量保障内驱力,提升质量保障有效度。并不断加大对课程传授教化质量的监控评价,课程传授教化质量进行四年一周期多维度、全覆盖的评价,对持续改进情形进行跟踪再督导,为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作者:本报 郝文婷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