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传授教化预期结果

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人工智能传授教化策略研究_学生_评价 智能助手

笔者在理解学生“已经知道”的根本上确定了“人脸识别”一课的传授教化内容预期结果和相对应的评估任务标准(如下表),为本课传授教化目标真实、有效、可达做好铺垫。

预设任务群评估标准

任务群是引领学生理解新知、习得技能的主要载体,它的关键是精准预设干系任务的评估标准,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验证学生学习达成情形。
笔者在人脸识别运用处景、事理和过程以及运用三大活动开展模块中设计了由八个小任务构成的任务群(如下图)。

活动有序开展,素养踏实落地

场景剖析,问题提炼——指向用信息意识不雅观察生活

(1)情境创设,创造生活中的信息问题

新课程标准看重创设真实情境,提倡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学生产生疑问,发起真实探究。
因此,笔者创设了学生每天都会碰着的人脸识别入校签到的场景(任务1),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技能实现的、生活中哪些场景也用到了人脸识别技能,勾引学生养成常用信息意识不雅观察生活、创造问题的习气。

(2)问题提炼,从情境导向到问题导向

笔者借助UMU平台谈论提问和关键词云功能,引领学生展开问题序列化梳理(任务2)。
剖析得出人脸识别的两个主要问题:实现的事理和过程、若何运用人脸识别。

线上线下,事理认知——指向用打算思维思考问题

(1)画图厘清流程,打算思维简约化

画图厘清流程是培养学生打算思维的有效方法,当学生面对繁芜问题不知道从何入手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根据任务2梳理的关键问题对人脸识别的运行有整体的理解,然后通过画图的办法进行简约化表达,末了采取“小任务”的办法培养学生打算思维渐进式发展。

第一步:人脸识别,初识大致流程。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不雅观察,对人脸识别的过程进行画图,大多数学生表示可以分为图像采集、人脸定位、输出结果三步。
学生的生活根本是学习的出发点和过程,他们的思考由浅入深,习气形象思维,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表达打算思维,西席稍加提炼即可。

第二步:步骤细化,再识关键环节。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用打算思维对关键步骤进行深入细化,笔者在关键处点拨:为什么人脸定位时会有蓝色的激光条来回扫描?为什么扫描往后能够输出结果?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笔者设计了“认一认他们是谁”的游戏,利用“人眼识人”的过程勾引学生迁移至机器识人,让学生对“人脸扫描”过程中蕴含的特色提取和比拟有初步感知。

(2)借助在线AI平台,打算思维可视化

笔者采取线上仿照实践的办法进一步强化人脸识别关键步骤的理解,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打破难点。
即通过在线AI演习平台,学生对人脸特色提取和人脸资源库比对有了直不雅观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了数字化学习能力。

(3)梳理人脸识别流程图,打算思维抽象化

从仅凭生活履历初步归纳到“认一认他们是谁”游戏体验再到线上亲自体验,学生对人脸识别的事理和过程有了清晰的理解。
在办理了认知难点后,西席与学生一起整理人脸识别的流程图,并采取贴标签的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梳理各个步骤,再次培养学生打算思维的整体性和有序性。

(4)辩证思考技能运用,深化信息任务意识

批驳性思维是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探索人脸识别的流程中就有学生提出如果用他人的照片来伪装该怎么处理。
西席通过引发学生辩论,让学生体会到合理利用人脸识别技能的伦理问题,认识到面对大量新兴技能的推广勾引不轻信,不盲从,用科学的方法做出精确的判断,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打算思维和信息社会任务等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项目实践,运用迁移——指向用创客行为表达想法

(1)确定主题,订定可行方案

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人脸识别的流程和事理有了深入的理解,本课时笔者勾引学生走向技能运用,思考“人脸识别技能如何改变我们生活”,勾引学生设计项目方案,个中包含全体项目的实现步骤、小组分工、作品构造、申报请示展示等,这时可以勾引学生逆向思维,即先思考终极申报请示时要呈现若何的作品,再设计实现各功能的程序模块。

(2)方案履行,小组协作共进

在确定主题后,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人脸识别根本和编程等知识,小组分工互助,有卖力编写程序的,有卖力摄像头等设备调试的,还有撰写展示发言稿的,等等。
在方案履行阶段,笔者没有过多干涉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犯错纠错,不断调度考试测验,直至完成展示作品。

(3)作品展评,引发创意思维

此阶段既是学生展示自我创意的环节,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大好机遇。
学生根据西席供应的评价细则,从作品设计本身和小组申报请示两个方面进行客不雅观的评价,同时也针对同学在项目中的表现给出自己的评价。
通过评价细则(如下表)的勾引,帮助学生总结编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小组互助的效能。

有效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在课前逆向确定传授教化目标的根本上,笔者坚持将过程性评价和闭幕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学习性评价对学生的教室表现进行全域评价。

评价目标指向明确

依据“教-学-评一体化”原则,笔者按照逆向设计“评价设计早于传授教化活动”理念,在课前明确了各个任务的评价指向,避免无效评价的发生。
传授教化过程中的八大学习任务评价均指向核心素养落地。
任务1、2评价紧张指向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通过评价勾引学生有信息意识地不雅观察生活。
任务3、4、5评价紧张指向学生打算思维的可视化,通过评价引领学生用打算思维理清办理问题的思路。
任务6评价紧张指向学生信息社会任务,通过评价勾引学生辩证地利用新兴技能。
任务7、8评价紧张指向学生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评价提升学生借助信息科技改变生活的能力。

评价内容嵌入全程

有效的教室评价并不局限于“低层次”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而是放眼于学生的全体学习过程,立足多层次的评价内容,既有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也有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小组互助的评价。
本文的传授教化案例中包含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信息意识表达、梳理流程时的打算思维阐述、探索实践时的互动记录,以及末了学习成果互助展评等评价内容,多层次的评价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会利用标准评价全方位地核阅他人和自己。

评价形式动静结合

新课标视域下的教室评价形式包含但不局限于西席口头点评。
西席评价不失落为一种引发学生学习的有效评价,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西席的口头点评及时又有效。
除此以外,笔者借助信息科技教室的学科上风,设计了学平生台留言互评和小组间评分表互评的办法。
学生登录UMU学习平台后,可以在分享不雅观点和创意的同时,对其他同学的不雅观点和作品进行留言评价,极大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其余,教室上,笔者利用学习平台的“拍照”功能,实时将学生的作品上传至大屏幕共享展示,创作小组上台展示讲解,别的小组根据下发的评价表格进行点评互动。
通过多样的评价形式,学生不仅成为思考者、探索者,更是学习者、受益者。

任伟,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能教诲》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