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智能VS人工智能_还得_对象
利用工具,是人类差异于动物的一大标志。从古至今,各种工具的创造和各种技能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才有了我们如今便捷的生活。这种校正软件有许多人力不能及的上风。举个大略的例子,“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如此细微的差异,在海量笔墨中能看出来是不随意马虎的。这个时候,校正软件的浸染和上风就凸显出来了。这两个字有着固定的用法,不随意马虎产生歧义,缺点还是精确,软件一览无余。
有如此前辈的工具而弃之不用,就像有了代步工具还依然坚持两条腿走路,的确很康健,但效率很低。但是,有了工具,也不是就万事大吉了,不虞味着人类就可以躺着睡大觉。校正软件只能对一些相称根本的字词、针言等固定搭配做出精确判断,可以说相称去世板,不会变通,乃至于很多不该改的地方都提示是缺点的。这时还得依赖编辑聪明的大脑来做判断。当然,编辑流程中的三审三校制度,本便是为了防止疏漏的产生。错字、别字是相称根本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内容导向与立意,逻辑是否清晰,文句是否畅通,如此等等。
因此,工具如何用,好不好用,还得取决于人类聪明的大脑。软件就像一个管家,给你供应了各种建议,至于是否采纳,决定权在人。无论是群策群力,还是乞助于字典、互联网,都是更好的选择。
人工智能的时期是一定要来临的,我们没有必要回避,也没有必要恐怖。说到底,它便是一种机器学习,智不智能,还得人类说了算。所谓人工智能,便是根据数据建立的统计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对新的数据做出判断。它的路径是可预测的,它的结局也是可预测的。“人工智能”,说到底还得依赖“人类智能”。对付一个小小的校正软件,我们的心态大可以更宽容一些,没有必要奉为圭表标准,更没必要弃如敝屣。有错则改之,无错则加勉,终极决定权还在“人”自身。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