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莫扎特在35岁时因病早逝,给众人留下遗憾:如果他的生命能够延长,是否将为天下留下新的音乐作品?

用AI模拟莫扎特“80岁”创作:结构工整却少了一些创意_莫扎特_阿波罗 云服务

这个遗憾,或许将由AI来填补。
9月22日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莫扎特80岁作品音乐会,由上海爱乐乐团、指挥家赵晓鸥、钢琴家葛灏、何南南演绎。

音乐会当晚共演奏5首曲目,前两首为莫扎特原创的弦乐嬉游曲KV136第一乐章(16岁创作)、第40交响乐第一乐章(32岁创作),后三首为AI仿照天生的莱茵河钢琴奏鸣曲(仿照40岁创作)、自由与命运钢琴合奏曲(仿照60岁创作)、阿波罗交响曲(仿照80岁创作)。

演出现场由“俏丽科学”打造视觉效果。

个中三首均由AI合成,以40岁、60岁乃至80岁的莫扎特视角进行谱曲。

AI作曲是如何进行的?现场项目技能卖力人吴俊霖先容,团队利用一个已经构建好的神经网络,通过学习大量过往的莫扎特的音乐,令它建立古典音乐的审美。
基于此,这个神经网络预测出40、60和80岁莫扎特可能作出的节奏和音乐风格,完成主旋律的音符,终极创作出作品。

人工智能天生钢琴旋律后,团队约请奥地利作曲家库尔特·施密德扩写,增加弦乐、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
在创作过程中,留神还原了平衡和持重和谐的音乐风格,以符合莫扎特交响乐的特点。
同时,现场由殊效公司“俏丽科学”为3首AI音乐供应视效素材。
借助显微拍照技能、延时拍照技能拍摄化学反应,跟随音乐的旋律起伏而变革。

指挥家赵晓鸥

参与钢琴协奏曲改编的音乐家郑仁清见告澎湃***:“莫扎特的音乐最大的特点,是保持无与伦比的流畅性和自由感。
”AI的创作不仅沿袭了莫扎特的作曲风格,还根据他可能碰着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变革,为他量身定制了乐曲的创作背景。

个中《莱茵河奏鸣曲》描述40岁的莫扎特回顾起参加利奥波德二世加冕礼时路子莱茵河边所见所闻;《自由与命运钢琴合奏曲》描述了1816年,41岁的贝多芬叩开60岁的莫扎特大门,莫扎特明白他此时备受耳疾困扰,但希望贝多芬在扼住命运的咽喉时,仍旧能感想熏染到自由与希望。

《阿波罗交响曲》描述1836年,80岁的莫扎特依旧保有强大的创作激情亲切,与该曲所描述的古希腊神话中光明、音乐之神阿波罗,乘着马车将光明带给全天下的样子容貌交相照映。

这次演出既包含了AI天生的莫扎特“新作”,亦有两部原汁原味的莫扎特作品。
一部是莫扎特16岁时的作品《嬉游曲》,和莫扎特末了的三大交响曲之一《40交响乐第一乐章》。

上海音乐学院指挥副教授、现场指挥赵晓鸥见告澎湃***,这是他第一次指挥AI创作的古典音乐。
正式演出间隔他拿到曲谱仅有十天,满日程的排练也只有一次。
“AI谱曲对我来说是新奇事物,解释多元化的跨界和领悟已成为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不过,他也坦言:“AI创作的旋律的线条觉得跟莫扎特自己写出来还是不太一样。
”在他看来,目前的机器还是无法完备还原人类真实感情,创作出的旋律和构造虽然工致,却少了一些创意,间隔和莫扎特相提并论的作品还有一定的间隔。
“但是,这场音乐会证明,高科技与古典主义的传统文化相碰撞可以碰撞精彩的火花,我认为是大胆的考试测验。

任务编辑:梁佳

校正: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