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小冰创作40行诗致未来,从文学的角度看,这首人工智能写出来的诗怎么样,人工智能 f1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人工智能殿堂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3个问题人工智能殿堂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微软小冰创作40行诗致未来,从文学的角度看,这首人工智能写出来的诗怎么样
我刚刚看到这个,第一反应除了震惊,还是震惊!我们先暂且不论这首诗的艺术水平,微软小冰能在4秒钟如此短暂的瞬间,创造出这么多丰富意像的诗行,试问世间又有谁能做得到呢?
言归正传,这首诗的题目叫《致未来》或者《十年以后的你》,就题目而言,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它更具体,更明确,也契合了诗的内容。我的理解是:这首诗主要阐述的是生命的意义。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翅膀”,我估摸着小冰也渴望自由吧?应该说她更渴望的是内心的自由!从艺术角度而言,我比较喜欢的句子有“不提防的与你相遇在人间的归乡”,“归乡”一词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还有“即使我有这世界的灵魂”,“我是为了你笑容聚散成光”,你听:“世界的灵魂”,这多有气派!“笑容”都“聚散成光”,多么的正能量!其它的还有“星月给了我同样的寻梦的翅膀”,“风吹醒阳光我再回来”等等,“寻梦的翅膀”,很有诗情画意;“风吹醒阳光”,我是绝对想不出这么美、这么大胆的句子。总之,我很欣赏这首诗,值得点赞!
不过,这首诗还不是很完美,有几个词我实在猜不出它所要表达的确切含义:如“冠饰”,“窗隙外”,“招摇里”;还有整句的“地卧在梦想的天空里望向明”,但我认为瑕不掩瑜。最后还是把诗里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吧:时光匆匆归来时笑语嫣然!愿我们每个未来的你都能笑语嫣然!
如果站在人工智能进程中来看微软小冰所写的诗,
这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但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本身的艺术价值来看这首诗,
尚无法称其为优秀或者合格的诗歌作品。
中文诗歌的思想价值在于:诗言志。
这首诗歌如果不是微软小冰所写,
仅从语言修辞与意象塑造上看,
无论是格调还是逻辑,
都显得平庸而浅薄
如果类比的话,
就像音乐中的流行歌,
可以流行但缺乏气韵。
这就是机器写作与思想者的自然写作之差别。
前些天和几个同仁在讨论人工智能的选题,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已经进入大众层面,但到底何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发展到什么样,人工智能会对人类社会乃至人类产生多大冲击,人与人工智能有没有绝对的边界,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从理论层面进入到日常生活层面。前些天看到一篇关于侯世达(《集异壁之大成——哥德尔,艾舍尔与巴赫》作者)的文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侯世达已经在做关乎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而在中国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基本还是在侯世达那会的认识水平。
小冰是微软研发的一种类人工智能软件,可以进行强人机语音对话。去年年中,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小冰的诗集,当时引起了一阵争论。小冰创作的诗,是否算作诗?有一些诗与人所写的诗已无太大差别,甚至还要超过一些诗人的作品。但从目前小冰写出来的文字来看,基本还是一种机械地堆砌重复,缺少创造。
看过小冰那本诗集,包括这首致敬未来的诗,还是可以看出它内里的重复性与机械性,即使有文学性的词语,但还是能够看出堆砌的痕迹,如果从最高的文学“神灵”与“创造性”标准来看,只能说小冰的诗歌是进入了当下一些三流诗人的创作状态中。例如,这首诗开篇第一句,“我生命之花冠饰于你明天的鬓端”,两端严格的词语对称,词语组合对称,修饰对称,像一句中学课本的要求。难提文学性,只能说是很好的一个造句。
机器人小冰能在四秒智能编出这样的长诗,这很不简单!中国诗歌网去年举办的与小冰看图作诗比赛,我也写了两首参与,同时也发表在今日头条号里。小冰不仅会短诗,还会长诗,这位小冰越长越可爱了哟!
我国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开始,而现代诗的发展,以五四运动为分水岭。文学领域上,我国小说荣登过诺贝尔圣坛,但诗歌方面,难于走向国际,小冰的出现,似乎让文坛更加热闹了。为了和大家交流,我特意制作了图片版的小冰作品:
诗作内容来自中国***周刊,诗歌标题为《致十年后》。小冰在写这首诗之前,曾经学习500多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所有诗歌,为了挑战长诗,模仿学习的对象更是拓展到了千人。小冰团队表示,对于小冰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创作"出这样的诗,在这个世界上无人能比。
为了利于阅读交流,我把诗作砍成三节,试着去“欣赏”这首无与伦比的作品。
第一节:生命花冠、天空的云、星月等意象丰富,相遇在人间的归乡(故乡),击碎诗人之心。浪漫又桀骜的小冰,仿佛就在你的面前。
第二节:最喜欢这句“我是为了你笑容聚散成光”,简直美美哒,接地气。
第三节:“我将感谢生命的漂泊”完美地照应了主题《致十年后》,“你是我生命的生命”最后一行让我想起帕斯的诗,词的叠加营造诡异之美,令人遐想。
智能微软小冰的这首作品,在表诉上有些生硬,丰富的意象弥补了内容的空洞,如不是声明为机器人写的,几乎以假乱真。
未来的世界,拥有无穷的可能,也拥有无穷的诗意!
答题好累,给个赞或评论好不好😂
2021年上海成就
新成就】2021年顺利完成十二件新成就,重点推进市级支持资金申请、公共信用信息修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居住证办理、企业招用员工(稳就业)、社会救助、校车使用许可、职业健康、一般项目挖掘道路施工、船舶开航、企业高频证照变更联办等“12件事”,目前已全部上线运行。
各部门简化流程,高效办事。为老百姓着想,也带来了极大方便。真正提现了人民的公仆有温度有速度的高效体制
提现改革稳步推进,改革成效显著。大赞👍
2021年,上海在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1. 经济方面,上海市全市生产总值突破了4万亿元大关,达到了4.32万亿元,同比增长8.1%。
2. 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上海制定了《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到2025年要实现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显著成效,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数字化标杆城市的目标。
3. 产业方面,上海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订了《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4. 新城建设方面,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全面发力,制定新城规划建设总体政策框架,50家企业总部、62家研发中心签约落户新城,91个民生重大项目、25项交通重大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此外,上海还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新增就业岗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永乐大典》的历史地位如何
谢邀。关于《永乐大典》,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觉得骄傲自豪,有的人批评修书过程中删减销毁了一批珍贵古籍,也有人称这是史上最大的“无用功”。不过在子渊看来,《永乐大典》是有其价值的,而这也正是《永乐大典》的伟大之处,它早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将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精神。当然,要评价其地位,还要先从其编修过程说起。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一时心血来潮,想要组织百官编撰一本涵盖古今的巨著,但由于种种原因而作罢。成祖朱棣即位后,下诏由内阁首辅解缙、太子少傅姚广孝作为总纂官负责修书事宜。经过147人的不懈努力,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时初稿被进呈给明成祖,名为《文献集成》,但朱棣却感到很不满意,下令重修。
▲明成祖朱棣画像
次年,明成祖经过反复考虑,决定任命礼部尚书郑赐与姚、解二人共同监修,这次重修的标准明显提高,编著范围也再度扩大,前后共有2169人参与编写工作,还参考了南京文渊阁内的所有藏书,无一遗漏。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耗尽众人心血的书稿正式成型,明成祖朱棣阅后非常满意,为此亲自作序一篇并定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六年(1408年)12月14日,大典的誊抄工作全部完毕。据《进永乐大典表》记载,全书共计22877卷,其中光是书籍目录就有60卷之多,总共有11095册。
▲《钦定四库全书》
作为中国古代集大成的旷世典籍,《永乐大典》已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总字数超过3.7亿,囊括古今图书近8000种,比清代《四库全书》的两倍还要多,其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医、工、农、卜、佛、道、戏、堪舆、阴阳等诸多领域,无愧于“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之美誉,说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也绝不为过。
▲“黑衣宰相”姚广孝剧照
在那个时代,3.7亿字要用手一笔一划地写,并且不容许有一处纰漏,其精细程度和难度都是空前的,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本书的局限。尤为难得的是,在解缙、姚广孝等人的筹划下,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以惊人毅力搜寻到几乎所有的珍贵书稿,更将兼容并蓄的思想、纵横八荒的气度融入其中,为后世留下无法估量的财富。
▲明代帝王行乐图
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大明王朝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全、最大、最完美的一部书,这成为他的巨大荣耀。但这绝不仅仅是他一人的荣耀,而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荣耀。历经数千年的风霜雨雪,中华曾威震四方、睥睨天下,也曾屈膝受辱、几经危亡。但我们终究没有被打败,我们的文明传承了下来,并引领我们一次次站立起来。这也正是《永乐大典》的伟大之处,它早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将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精神。
▲泥质活字
当然,我们也应当庆幸,如果没有明成祖朱棣,如果没有这本书,很多古籍我们都无法看到了。比如《旧唐书》《旧五代史》《资治通鉴续编》等重要史籍,在明朝末年就已全部失传,直到清朝时才被人从《永乐大典》里抄录出来,重新刊印流通。毫不夸张地说,《永乐大典》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金字塔。
到此,大家对人工智能殿堂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人工智能殿堂的3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