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给教诲带来什么_人工智能_教师
——全国政协委员热议人工智能与教诲
如果要评比出今年教诲行业的热词,那么“人工智能”上榜毫无疑问。在今年确当局事情报告中,“人工智能”也涌现了多次。当人工智能遇上教诲,将会擦出若何的火花?就此采访了几位全国政协委员。
个性化学习将成为主流
“传统的学校教诲无法真正做到对每个孩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但人工智能带来了这样的机会,通过跟踪记录学生的所有学习过程,创造学习的难点、重点所在,从而帮助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过程,量身定制学习操持。”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心副主席朱永新表示。
从在线教诲领域来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能学院教授李晓明看到了大规模个性化的学习正在成为可能。
“在线教诲冲破了时空限定,让最优质的教诲资源触手可及,但它目前依旧做不到给予学生精准的个性化学习辅导。人工智能与在线教诲结合后,一门有着上万听众的课程,通过技能剖析就得到了上万个样本的数据,把个人的学习行为数据与别人进行关联比较后,就能定制个人学习路径,修订在线课程学习内容。”李晓明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看来,面对人工智能时期,学校教诲急迫须要更新教诲传授教化不雅观念。“当机器实现了海量存储影象,学校教诲如果依然只重视大略的知识传授,让学生背熟公式、年代等,那么我们已经掉队了。去世记硬背、大量刷题,机器肯定会秒杀人类。”倪闽景说。
倪闽景认为,要让学生从去世记硬背的贯注灌注式教诲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时期,学习的紧张目的之一是培养剖析思辨能力、实践能力、互助互换能力等一系列机器无法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而不是获取大略的影象类知识。
人工智能能否取代西席
自人工智能涌现起,就存在一种人工智能威胁论,这种不雅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终极会取代人类。一份对外公布的联合国报告显示,未来很多事情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一些常日认为专业性较强的事情,比如司帐、年夜夫等。那么,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西席呢?
“教诲不是培养流水线上的产品,无论技能如何发展,西席的言传身教、面对面的沟通互换都是育人必不可少的环节。”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表示。
“未来是‘人机共教’的时期。西席作为一种职业不会被取代,并不虞味着所有西席都不会被淘汰。重复性、机器性事情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西席须要不断学习,及时关注最新技能进展,节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能来剖析传授教化过程中的案例和问题。”朱永新说。
在顶层设计上,今年教诲部将启动人工智能+西席军队培植行动,探索信息技能、人工智能等支持西席决策、西席教诲、教诲传授教化、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面对人工智能的寻衅,西席该当主动适应信息技能变革,负责反思、评估那些‘机器无而人类有’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诲传授教化办法。唯有如此,才能将人工智能带来的寻衅转变为传统教诲的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表示。
加快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当下,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也是教诲必须回答的课题。
李晓明认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点在于数据剖析和决策支持,未来高校打算机类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向这部分内容倾斜,调度传授教化操持和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在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看来,人工智能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运用性强的特点,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尚在摸索之中。目前须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除了专业根本课程外,还该当涵盖伦理学干系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精确的伦理代价取向。”罗卫东敏锐地不雅观察到了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道德争议,他认为这是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上不能忽略的环节。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正在逐步下移。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方案》,明确指出应履行全民智能教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干系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诲。今年,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等内容正式进入了全国高中“新课标”。
在李晓明看来,未来人工智能的从业者不一定假如打算机专业出身,每个人都可以节制数据剖析技能。因此,可以通过推广编程教诲、改革信息与技能课程等办法来从小培养孩子的打算思维能力。
“打算思维犹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一样,该当成为每个人必备的思维办法。打算思维能够帮助人们把看似繁芜的问题转变成相对大略的问题。培养打算思维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办理实际问题,具备更强的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李晓明说。
中国教诲报 焦以璇 董鲁皖龙 李澈
《中国教诲报》2018年03月12日第3版 版名:新征程·新闻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