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AI永存的未来 | 2023年度人工智能文化盘点_人工智能_工作
编辑 | 黄月
今年10月31日,柯林斯词典宣告“人工智能”(AI)被评为年度词汇。AI在词典中的定义为“通过打算机程序对人类的生理功能进行仿照”。据柯林斯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个词的利用量增长了四倍。
以OpenAI推出的ChatGPT为首,这一年来各种天生式人工智能产品层出不穷,至今已经形成一整套发达的生态。画图有Leap Motion的Midjourney,谱曲有谷歌的MusicLM,办公有微软的Copilot。我们仿佛一夜之间踏入了科幻天下。《钢铁侠》电影中那个造铠甲、管理卫星、保护核弹密码无所不能,对斯塔克的衣食住行悉心照顾,还时时时说两句俏皮话的贾维斯,彷佛离我们不再迢遥。
但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便利。且不去想象将人类洗濯殆尽的“天网”系统,当今科技水平的人工智能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AI以假乱真的艺术作品匆匆使我们思考艺术的外延和内涵,拷问什么是“假”、什么是“真”,什么是智能和创意。不同于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制造业的影响,这次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文化家当。由于人工智能的涌现模糊了“独创性”、“艺术表现”、“合理利用”等观点,“知识产权”干系立法亟需修订和补充。其余,AI工具的遍及也造成了白领事情者的普遍担忧,这一项颠覆性科技必将对已经倾斜的劳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一个比喻说,人们看新兴科技就像看火车从远处驶来。离得远的时候,速率彷佛很慢,总也到不了面前。等火车真的到了身边,霎光阴呼啸而过,我们却都来不及反应。大概现在便是AI的火车来临的一刻。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共同体,我们都不得不做好准备。正犹如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系副主任余明锋在接管界面文化采访时所言:“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经济、政治、日常生活,乃至人类的自我理解,对我们的哲学思考和基本的代价信念、社会法则等等会带来哪些深刻的寻衅?这是未来会发生的事情,也是我们作为思想者如此关注它的更为主要的缘故原由。以是,关于此的公共谈论非常有必要。”
01 AI与创作:是复制还是创作?是学习还是打劫?
关键词:著作权、ChatGPT、Midjourney、科幻、音乐
11月2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针对全国第一例AI天生图片著作权侵权轇轕作出一审判决,剖断原告因设计提示词、修正参数等活动构成“智力投入”、“个性化表达”,依法享有著作权。这一案例对未来AI在文化家当的运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根据界面新闻对业内人士的采访,“它的意义在于从法律上承认AIGC作品(指人工智能天生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ive Content)的独创性,具备可哀求侵权危害赔偿的权利。这是立法者积极跟上科技发展节奏的一个主要表现。”
在判断某物是否为“作品”时,法律紧张考虑几项要素:是否属于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是否有独创性;是否具有一定的表现形式;是否属于智力成果。在此案中,法院认为涉案的AI天生图片毋庸置疑属于艺术表现,由于它和我们平常看到的、人类创作的图像没有差异,而原告在图片天生过程中投入的思想则知足了“智力”和“独创性”的要素。由于AI目前不具备自由意志,不是法律上的主体,实质上仍旧是人利用工具进行创作,以是人享有著作权法的保护。
《“我的画被偷了?” AI天生图片著作权侵权第一案讯断书出炉》的宣布指出,著作权制度的核心目的是鼓励创作,以是当新技能涌现时,应该适当利用著作权法鼓励更多的人去用最新的工具创作。
随着以ChatGPT为首的天生式AI进入大众生活, AI天生的作品正不断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作甚艺术。这一巨变类似于拍照技能首次涌现使绘画作为一种“再现”的艺术受到冲击。界面文化曾就“AI闭幕艺术”的说法展开磋商,并指出新兴科技闭幕的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特定的艺术叙事。拍照技能遍及之后,当代主义艺术找到个人情绪表达和平面性作为锚点,扩展了艺术的外延,给后人留下一众独出心裁的精品。当今,AI本身便是一件极度挑衅的艺术品。创作门槛的降落、天生作品的可控性和随机性的并存,AI背后进行大数据演习的科技公司,都已打破当代或后当代艺术的边界,指向一种新的艺术生命体。
AI在环球范围内对创作者的冲击不限于视觉领域。今年2月,著名科幻杂志《克拉克天下》停息征稿,缘故原由是收到AI天生的作品过多,审稿事情无法进行。不过,杂志编辑希拉·威廉姆斯(Sheila Williams)也表示,机器写的文章一眼就能看出来,AI要替代作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音乐方面,今年5月份,AI孙燕姿和人工智能翻唱引发关注。音乐人与声音空间设计师李星宇在接管界面文化专访时指出,AI在音乐行业的运用早已非常广泛。音乐的实质与数学或金融类似,是纯粹的心智活动,比起绘画这类借助物理形态的创作,音乐极易和科技结合产生质变。但当技能被大企业垄断,归顺于其营利目标,普通创作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大数据剖析催生出了大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网红口水歌,播放列表文化更把听众培养成被动接管推举、不知自主探索的“孩子”,今后,不知口味被算法形塑的听众还能不能欣赏超出认知的音乐,也不知道底部创作者还有没有资源创作颠覆认知的新作并将其推向市场。李星宇在采访中悲观地表示:“最有可能涌现的情形是,平台将资源分给自家的AI,同时头部艺人仍旧会索要自己那一份,末了就不剩什么给其他创作者了。”
以上案例涉及的都是AI的内容输出,现阶段,AI的演习仍离不开人类创意的输入。今年独领风骚的天生式AI依赖的是大措辞模型,大措辞模型的演习须要大量语料。空想语料也并非俯拾即是——数据初创公司Scale AI的拉塞尔·卡普兰(Russell Kaplan)指出,空想演习工具是篇幅够长、文笔良好、事实准确的作品。很多时候,它们来源于文学作品。科技公司对语料的攫取让作家们打响了一场维权大战,也让读者或不雅观众对付“合理利用”、“知识产权”、“创意”等观点进行了更深度的思考。
今年6月,美国作家Paul Tremblay和Mona Awad起诉OpenAI,指控该公司未经授权利用他们的作品来演习其人工智能模型ChatGPT,并索求赔偿金。诉状指出,OpenAI用于演习ChatGPT的大部分数据来自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极有可能由Library Genesis等盗版网站供应。
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作家也已加入这场对决。7月,全美作家协会(The Authors Guild)包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菲利普·普尔曼在内的一万多名作家签署了一封公开信,哀求Open AI、微软、Meta Platforms等公司领导者不得在未经容许或未支付报酬的情形下利用自己的作品演习AI。9月,该协会和乔治·R·R·马丁等13位作家对OpenAI发起集体诉讼。作家们认为,既然他们的作品被用于演习盈利的AI产品,他们理应得到补偿。其余,他们也表达了对模拟作品泛滥的担忧。重点不仅仅是AI侵权,而是这种侵权行为所做事的目的将严重危害作家的权柄,其环境与前文提到的音乐行业类似。
综上看来,许多创作者已经在积极应对AI的涌现和发展,推动著作权法的完善。但更广泛的担忧并非某一作品被侵权,而是“模拟文化”对全体创意家当的影响。《Rethinking creativity: creative industries, AI and everyday creativity》一文指出,AI的涌现匆匆使我们重新思考“创意”这一观点。从知识产权的视角出发,创意被视为一种成本、一种可以明码标价的固定表达,而创意的劳动维度每每被忽略。创意的产生首先哀求创造者能知足温饱,并付出大量劳动来提高自我教化,这样才能坚持创造力,使灵感能在特定时刻呈现,而这些劳动每每是无偿的。
02 AI与人类事情:替代、抢夺或推动变革
关键词:好莱坞罢工、OpenAI外包工人、《后事情时期》、教诲行业、模特行业
今年持续了五个月的好莱坞罢工,正是创意家当从业者从劳资关系的维度对AI进行的反击。界面文化曾宣布过,除了流媒体平台利润的分成问题, AI也是这次罢工的一个主要议题。编剧工会哀求AI只能作为编剧的赞助工具,演员工会也反对由AI天生的角色代替各种演员出演。和此前作家的抗议类似,演员们质疑“制片方是否有权让AI学习演员的作品”。
在长达五个月的僵持之后,制片方终于在11月作出重大让步。据《卫报》宣布,这次编剧们取得的紧张胜利包括:制片厂不得让AI天生原材料然后哀求编剧修正,也不得让AI修正编剧的作品。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Simon Johnson在接管《卫报》采访时称,编剧们取得的协议是非常“聪明”的,由于在此安排下编剧仍旧可以利用AI作为调研工具。Johnson说:“AI是由编剧而不是制片厂掌握的。它不会成为自动化科技,而是对人类事情进行补充。”
然而,好莱坞编剧和演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好莱坞的环球影响力、以及他们的人气根本。并不是所有人在面对大平台和AI时都有能力奋起反抗。界面文化曾关注AI标记员的困境——OpenAI以时薪1.32美元雇佣肯尼亚外包工对其内容进行审核。《Times》发布的调查宣布戳穿了这些低薪工人的状况,他们长期卖力标记带有暴力、色情、辞吐仇恨的数据,沉浸在有冲击性的腌臜内容中,很多人都涌现了PTSD、烦闷、焦虑等生理问题,失落眠与噩梦频频发生。
今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的《后事情时期:平台成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力》一书深刻阐发了平台成本主义时期的“微事情”制度。它看似创造了自由、弹性、体面、不受地域限定的新事情,为环球南方带来福音,实在是环球事情危急的进一步扭曲。比如,亚马逊的微事情网站Mechanical Turk供应大量数据标记事情,但只有发达国家的少数人可以通过银行转账来得到报酬,来自环球南方国家的工人只能领取礼品卡,用于购买亚马逊供应的商品和做事。同时,由于计件任务的性子,工人须要花大量韶光探求下一份事情,探求事情的韶光乃至比完成事情的韶光还长。这样的事情不仅没有权利保障,还有严重的伦理问题,工人不知道他们自己输入的数据终极被用于什么目的。美国军方曾和谷歌共同开拓过一个人工智能程序,数据标记员只知道自己在对无人机视频进行分类,却不知程序实则是为了帮军队识别沙场上的目标。
随着人工智能技能的发展,纵然是这样不稳定的事情也正变得难以坚持。《演习人工智能的中国县城工人》一文提到,人工智能研究者们已经开始考试测验向机器“喂养”未标注的数据与部分标注数据,亦即“半监督学习”,而不依赖于人工标注的自监督学习与数据标注。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一众大厂都在研发自监督学习的算法,乃至有些数据标注公司也已有60%内容来自于机器的自动化标注。数据标注员曾被称为“人工智能的老师”,每人每天上千次的拉框教会了人工智能理解天下,没想到“老师”转眼间要将被“学生”取代。
人工智能正在取代越来越多的事情。《南方周末》的宣布展示了AI对付教诲行业和模特行业的寻衅:AI教诲系统Call Annie一经推出,美国的教诲平台Chegg股价暴跌50%,不用约课、目前免费、24小时陪聊的AI西席大概会在未来淘汰所有措辞老师、根本教诲类老师、翻译、乃至大学助教;AI模特对真人模特的巨大寻衅也正在凸显,不仅身高、发色可以随意调节,在其后的商业运作中还可以改写AI模特的故事,目前AI模特Aitana Lopez已完备能以假乱真,每月承接1万欧元的广告。
只要长于适应,人类的未来或许并非一片灰暗。科幻作家慕明在接管界面文化采访时称,当机器可以代替很多事情, 我们就要核阅还要不要重视这类功夫。当机器很快学习到措辞风格,文学作者就会想如何写出逻辑更强、有更多隐含内容的文本。就像爱德华·阿什福德·李(注:《柏拉图与技能呆子》《协同进化:人类与机器领悟的未来》作者,打算机科学家)提出的那样,技能和人是协同进化的,人类会随着人工智能的进化改变自己。慕明有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未来可以把ChatGPT作为创新的参考线、或计量单位,如果新推出一个小说家,可以去衡量他的创意是ChatGPT的0.8倍还是1.5倍。既然机器可以通过人类来学习,为什么人不能通过机器的反馈来学习呢?
03 AI的风险与监管:如何走向“人机一体”的未来?
关键词:AI竞赛、AI幻觉、AI战役、AI立法、《人类世的》
AI带来的社会风险不容小觑。纵然是马斯克这样的科技狂人,也在今年3月领衔签署公开信,呼吁所有AI实验室立即停息演习比GPT-4更强大的AI系统至少6个月。不过也有人认为他只是在为自己公司开拓AI产品拖延韶光。
无论如何,马斯克的呼吁并未得到相应,AI竞赛仍在风起云涌地进行中。界面文化之前的评论文章曾提到许多值得我们当心的点。比如,美国警察局会利用预测剖析软件,根据其辅导更频繁地对低收入社区巡逻和搜索,对AI的过度依赖加剧了已有的贫穷和不公。其余,ChatGPT常常“不苟言笑地胡说八道”,给出看似非常有威信性的缺点答案。人们必须当心这种“幻觉”,保留自主验证信息的习气。
英国哲学家伊丽莎白·米勒也在接管界面文化采访时提到了人工智能与战役机器的关系。她指出,在新近的巴以冲突之中,以色列正在利用被称为大规模暗杀工厂的“福音”(Habsora)人工智能系统,它在过去几周里杀去世了成千上万的人。
目前,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推动AI立法。7月,我国出台了《天生式人工智能做事管理暂行办法》。10月,拜登签署了关于AI的行政令。12月,欧盟委员会三方就《人工智能法案》达成协议,使该法案成为环球首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面监管法规,涵盖版权、数据隐私、公共安全等多方面。
在未来的立法方向上,AI的民主管理和监督至关主要。正如《人类世的》作者斋藤幸平在接管界面文化采访时表示的,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所有技能险些都被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这样的私人企业出资垄断了,而普通人并不具备发展此类规模技能的能力,纵然某家公司在黑箱内部进行勾引我们也无从得知。以是要制订规则担保它不受公司逻辑的影响,以民主的办法决定如何管理它,并进行更多监督。
当工具变得过于强大, 每个人都须要思考如何在新的时期与工具进行合理的交互。在澎湃思想市场的《“他者”呈现:天生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漫谈》一文中,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宇欣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董未名指出,当程序员们不再利用01编码和打算机沟通,而利用Python这种更贴近自然措辞的编程措辞,当人们每天都在学习如何利用提示词更好地与AI沟通,人类和机器彷佛正在以一种人机共同创造的措辞为纽带进行领悟。在这个“人机一体”的时期,我们不仅仅要提升技能水平,更要反思自身,深入地理解人类的局限和人工智能的潜力。人工智能终将与我们每个人有关,无论是在创意、事情的层面上,还是在人类认清自我与理解措辞的层面上。
参考资料:
Lee, Hye-Kyung. “Rethinking Creativity: Creative Industries, AI and Everyday Creativit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vol. 44, no. 3, 2022, pp. 601–12,
https://authorsguild.org/news/thousands-sign-authors-guild-letter-calling-on-ai-industry-leaders-to-protect-writers/
https://authorsguild.org/news/ag-and-authors-file-class-action-suit-against-openai/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