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凌:人工智能之下底层劳动者仍然是基本_汉水_村
1)你在2023年持续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2)你在2023年看到了哪一本值得关注但未引起热议、未引进翻译或未受到出版界关注的作品或研究?这部作品在你看来为何值得关注?
3)你几次再三重读或者影响你最大的书?
在2023年的末了一个月,这些受访者游荡于阅读之中,写下了这些留给未来的回答。问题或许终极都难有答案,追求阐明的路程注定蜿蜒反复,但还有这样一群人与你一一致待着探求认定的终点。
我们将陆续发布这些受访者的回答,以及他们在过去一年阅读和关注的书目。我们期待这份人文阅读思想图谱能够在出版界、读者和学界之间搭建起一座引发思维火花的桥梁,我们也期待你在阅读这些笔墨之中找寻重修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更多可能,创造生活中的爱与美好。
本文是作家袁凌的回答。
已推送“2023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回答:
张秋子:新的一年,做个身心同等的人
欧阳婷:人类对其他物种也和对自己一样,拥有道德任务
梁捷:在加速的本日,文本阅读已显得不自然?
马凌:我们生存的天下正在过度图像化
董晨宇:感触平台社会的“纹理”
李双志:在破碎的愿景与过旺的虚火之间,借文学得到勇气
李钧鹏:学术类图书市场的现状让人担忧
陈力卫:如何纾解悲情,成了难题
陈新宇:在法学内外,阅读人物传记
回答者:袁凌
袁凌,生于陕西平利,单向街2019年度青年作家,《新京报》2017年度致敬作家,腾讯书院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出版作品《汉水的出生》《影象之城》《死活课》《我的九十九次去世亡》《青苔不会消逝》《天下》《寂静的孩子》等。
在2023年持续思考的问题
谈不上有持续思考的课题,但有几个我关心的领域。一是城市劳工生活以及劳工文学。2023年我一贯在持续跟北京皮村落工友群体交往,做访谈,并在皮村落租了半年屋子,共同参加一些劳动,经历一些生活,开始写作酝酿了七年多的《我的皮村落工友》并成稿。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认识,有些因此前难以设想的,譬如在看似进入信息化、人工智能焦虑的社会中,底层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仍旧是不可想象的大。不论是一个拆展布展工人、一个搬砖小功能、一位月嫂或者育儿嫂,体力和心力险些都会被索求到极限,外人看来险些难以坚持,数据化社会仍旧建立在大量体力劳动的根基上。
《劳动者的星辰》,作者:范雨素/郭福来/李若/施洪丽/徐克铎/苑伟/王成秀/李文丽/万西岳/张慧瑜,世纪文景|上海公民出版社,2022年8月。
在访谈和体验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思考,涉及农人工或称新工人群体在城市化和“村落庄复兴”转向中的定位,在城市功能讲明、违建拆除当中的境遇,譬如打工文化博物馆由于租用的屋子是违建而被迫暂时关闭,一位月嫂由于租的屋子是违建而几次再三搬家,离主城区越来越远;他们身处城乡之间的命运和心灵张力、他们的个体孤独、诉求和群体意识形态的关系,外界知识分子群体和官方系统编制系统与他们的关系,它为何得到外界持续关注又受到各类制约。
末了是随着“皮村落文学小组”的崛起以及当下的素人写作征象带来的课题:劳动者写作的意义、它给文坛带来的冲击和新鲜动力,以及对所谓“工农兵”文学的担忧与争议。不管在现实中还是我的书里,这些问题可能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它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翦商》,李硕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其余一个关注的领域是中国上古史,这出于个人兴趣,也和某种现实无力感有关,上古的混沌空缺彷佛仍是我们可以寄托想象力之处,环绕《翦商》和许宏的著作的事宜,也是今年知识界的热点,引起我的兴趣,我比较集中地看了许宏以及其他历史、考古学者的几部著作,以及亚洲大陆腹地文明互换史的一些著作,对中原文明的来源、夏商周文明的关系、两河流域以及印度文明与中土的渊源、东亚青铜史、三星堆与内地文明的纠葛、犍陀罗艺术做了一些补课。这和我前一段采写并一贯在关注的汉水以及其他江河的出生、境遇有某种关联,譬如二里头文明辐射到当时的汉水流域;汉水的古称夏水和中原之称的关系;江河史会是我往后写作的一个领域。
末了一个比较关注的领域,是女权,也在某所大学的调研中回答了问卷。从文学领域来看,女性文学、女权文学批评是本日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同时我也希望性别视角能够兼容更多的社会、人性眼力,把“人”和人类更多视为一个整体,把性别视角视为多种繁芜而丰富的视角中的一种,使两性关系回归为人类多维关系中的一维。在这个背景中,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以及文学批评,才会显出长期持续的意义。
《我的母亲做保洁》,张小满 著,光启书局,2023年11月。
干系书目:《劳动者的星辰》《我的母亲做保洁》《最早的中国》《东亚青铜潮》《万古江河》《西域考古器物图谱》
2023年未受到太多关注的书
谈不上创造了什么被忽略的作品,更多的是盛名之下实在不副之作,可能是由于整体创作和出版环境下行,加上小***主导的传播办法,使得辨识力成为问题。很多作品使人抱有期待,也经由了评论界和读者评分认证,但看下去“套路”感太深,过于取巧。
比较之下,我看过的两个韩国作者,李沧东和金爱烂,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套路少,看重对生活质地和细节的可靠的体会描述,在此根本上传达社会冲突和人性纷繁,尤其是金爱烂,阅读下来我并不太看重所谓“力量感”,更在意她虔诚、不厌其烦地还原日常生活细节、质地的态度。虽然拥有细腻独特的内心感想熏染力,仍旧不偷
几次再三重读的书
策兰的诗集。去年新出了孟明译《从门槛到门槛》,以前出的两卷《暗蚀》和《罂粟与回顾》我也买了。也有王家新的译本《灰烬的光辉》。策兰是写作者永久的精神食粮,纵然已经读过多次,隔上相称一段韶光,一旦拿起,某句诗某个词仍会让人深深激动,犹如擦去尘灰的灯盏。
《从门槛到门槛》,[德]保罗·策兰 著,孟明 译,六点图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
其余则是陶渊明的诗文,我习气闲步时在脑筋里回忆吟咏他的诗句。比来我又细看了他全集中的诸篇文章。
如果说策兰几次再三提醒我们面对终极的追问与危急,以废墟、青烟和自尽来拷问诗兴,陶渊明则在地皮和粮食酿造的酒味中,试着给我们靠近第欧根尼和芝诺,却比斯多葛哲学更切实、更自然的安顿。
2023年最美之书
《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秀英奶奶著。故事和画儿都动人。
《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作者:秀英奶奶 /吕永林,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
2023年的生活状态与变革
和几位对近代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自驾,去青海转了一圈,拜访地窝子、盐碱地农场、夯土监狱、墓地和大炼钢铁遗址,对此前只在《陆犯焉识》《探求家园》这样的书中和老人讲述中的那段隐晦的历史,有了更直不雅观切身的领会。
年过五十,以为能达到的程度、能做的事真的是有限的,所谓“知定命”。虽然有所不甘,但要接管现实。意识到“你眼下还在做乐意的事,并以此为生,已经是幸福的”。
作者/袁凌
编辑/申璐 张婷
校正/薛京宁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