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珲春人工智能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珲春人工智能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对于现在流转土地做种植大户,大家有什么看法?或者说有没有>远景/h2>

对于现在流转土地做种植大户,大家有什么看法?或者说有没有前景,珲春人工智能培训机构 计算机

前几天我实地走访了山东青岛、梁山等地二十多个土地流转后的种粮大户,亲眼看到了他们的耕作情况,这些种粮大户少则几百亩,多者上千亩。因现在农民种地成本增加,粮食价格偏低,很多农民外出打工收入较高,都愿把土地流转出去,成为种粮大户己不再是难事。

这些种粮大户除享受国家农机补贴后,都是投入巨资,购买了耕、种、管、收的先进农机具,正逐步实现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相对来说,种粮大户比单独农户的耕作费用节省了很多。种粮大户的种子、化肥、农药都是联合成批到生产厂家进货,比个人种地的成本又降了很多。

种粮大户们所收获的粮食,有的还深加工(比如烘干后),联合起来直接交给对口用户,价格当然要比个人外卖的高多了。

种粮大户们的前景看好。越来越多的国家政策在鼓励他们发展壮大,如山东梁山的吴庆刚,由种粮大户发展成农业合作社,多项经营,享受了很多的国家优惠政策。

土地流转做种粮大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首先肯定的是前景是有的,可以说是一片光明,这是在中国农村大变革下的必然结果,也是符合中国农村发展需求,似乎没有人能够质疑以后做种植大户的前景是美好的。

但是就目前来讲,确实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种植传统的农作物收入低,种植经济作物风险大,再加上目前很多的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全盘的考虑,仍然是人家种植什么,就种植什么,有一个感念就是“跟着市场走”,殊不知,一家一户的农民在种植过程当中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劳动力的用工成本,但是一旦你是种植大户就需要雇很多的劳动力,来支撑农业生产经营,这样以来就必须有大量的用工投入,本来种植大户的利润就低,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利润,恐怕两本收回来就不错了。

还有就是一些不懂农业,凭着一腔热情来农村创业,这样凭着激情创业的种植大户,对农业不了解,有的甚至一年四季都该种植什么蔬菜就不知道,然后就高薪邀请一些农业专家做顾问,现场进行指导,但是他指导的是干活的农民,而自己并没有在生产的第一线,而雇的农民工,很少有常年或者多年来为你干活,这样一来技术就会架空,发展农业生产就很容易遇到尴尬的境地。

还有一种流转土地做种植大户,就是微量套取国家的补助资金,这些就是以发展某项产业为名,凭着某种的关系,然后申报国家项目,或者扶贫资金,这些往往都说流转土地,无论是大棚还是其它的种植项目,都说昙花一现,这个项目结束了,发展的产业也就结束了,更谈不上任何的发展。

要说有前景还是要靠自己,首先自己要热爱农业,有一股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力量,做一个懂农业的行家,虽然没有必要成为专家,但是对你将要发展的产业一定要做到了如指掌,自己能够独档一面,其次就是要选中适合自己和当地发展的种植产业,不能跟着市场走,要走走市场的前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果有条件可以从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田园综合体来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

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又将是一场“农业革命”。

在这场“土地革命”的大潮中,审时度势,把握好机会,将会大有作为。

我不想乱说些口号式的“湿货”,我举下我农村老家村庄里的实例。

我老家农村,地处“昌潍平原”(过去这么称呼)和鲁中山区的交界地带,属于丘岭地。

我们那个村庄的土地分为三类。

一类地,就是洼地。土质肥沃,水浇方便。

二类地,半洼半岭,土质稍差,水浇条件不好。

三类地,甭说了,是地处山岭偏远的一些劣质土地。旱天旱死,雨来涝死的沙石薄地。纯是“靠天吃饭”的地块。

二零一四年,经人牵线,来了转包土地的承包商,以每亩一千元的价格,包了大部分的洼地,也就是一类地。

当时,多数人私下议论,担心承包人挣不到钱。

但是几年下来,发现人家是挣钱的,并且,还挣到了大钱。

但是,承包人转包过去的土地,并不是种植粮食作,而是建了冬暖大棚,种植蔬菜。

我们那个地方,距离闻名国内外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寿光,五十多公里,承包者本身在寿光就是大棚经营户。

他们有着丰富的大棚种植技术、经验和销售渠道。并且后来据他们自己透露,在他们寿光当地转包土地的话,价格高达二千多元一亩。

所以,他们挣了钱。

无独有偶,也是在我们那个村里,有个外出打工多年,攒了笔钱的本村村民,听说种植桃树,效益挺好,就和朋友以角亩五百元的价格,转包了村里三十亩二类地,建了桃园。

技术上,管理上,都搞得挺好,桃树第二年就挂了果,第三年达到丰产。

然而,他们没有挣到钱。

说起原因,问题就出在销售上。

由于前期市场调查不仔细,结果就出现了桃树丰产不丰收的局面。

去年秋天,桃子卖到两三毛一斤,据说连本钱都换不回来。

我说这两个实例的目的,意思是,想流转土地,做承包大户,一定要慎重。

至少要充分去调研市场,做到产前产后双保障,否则,丰产不丰收,则会得不偿失。

近几年,由于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种植效益下降,很多农民都把土地流转给其他村民,外出打工或者创业,所以土地流转是一件非常普遍的现象。那么目前想流转土地做种植大户,我个人有几点看法,供您参考。

第一,从投入角度看,做种植大户的投入还是比较大的,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打个比方说,如果想流转100亩土地,每亩流转费用,在我们黑龙江绥棱本地最少每亩得450块钱,这样租地钱就得45000元,再加上种植生产性费用,一亩地种玉米最少得400元投放,种大豆也得300元费用,这样加一起又得3、4万元,一共费用就得80000-90000元之间,如果加上1分钱利息,正好是10万块钱。我说的是在自己有机械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农机具,全部外雇机车,那还需要一笔费用。如果自己购置配套农机具,那费用就大了,至少得5万元以上。由此看来投入还是比较大的,这一点要考虑好。

第二,从种植利润上看,大家可以看一下现在粮食价格,目前全国玉米平均价格在9毛5、6一斤,而我们黑龙江绥化这只有8毛2、3一斤,流转的土地种一亩玉米的收入也只有200元左右;大豆价格一斤1.64元,一亩地300斤左右,种植大豆不算补帖就是赔钱,算上生产者补贴一亩地能有150-200元的纯收入。种植水稻能稍好一些,一亩地能纯赚300元左右,但是水稻投入大,一亩地投放超过1000元。从种植效益上分析,种植100亩地,如果是玉米能赚2万块钱,如果是种大豆能赚1万5到2万块,种植水稻能赚3万块钱。如果是一年一季,搭上人工,再加上10万元左右的投入,只赚个2、3万块钱,大家说划不划算呢?显然没多大意思。

第三,要说流转土地做种植大户有没有前途,上面的分析也已经有了答案,但是如果你有好的销售途径,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或许利润能大一些,比如在我们这有种植粘甜玉米的,专门卖给当地一家加工厂,一亩地生产3300个玉米棒,每个0.4-0.5元,1320-1650元产值,去掉成本,一亩地能赚个400-500块钱。如果种植常规作物前景并不看好。

当然,有句话叫做360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你现在家里有配套农机具,并且有余钱,同时种地技术很厉害,可以考虑多流转些土地,试一试。如果不具备上述这些条件,个人认为还是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打打工,或者干点别的,赚钱可能会更容易一些。以上为个人看法,不知道大家如何看?

(文/三农广讯)

中国八亿农民,用一亿人种地,剩下七亿农民干啥去?,都去打工?老的,小的,病的,干不了活的咋整?种粮大户能白着这些人吗,都上城里住楼,干啥,吃啥,国家能养着这些把土地流转完的农民吗,一亩地流转给一千块钱地钱,一口人最多五亩地,五千块钱够在城里过几个月,电费水费,医疗费,米,面,油菜,这点钱!够用吗。最好还是耕者有其田,都能有活干,都能有饭吃,社会才能稳定。

到此,大家对珲春人工智能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珲春人工智能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