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周平生日一百周年丨兼具思辨和感想沾染的国际性常识分子_日本_文化
今年正值日本文学评论家、思想家加藤周一诞辰一百周年。这位医学专业出身却转投文学及思想界的著名知识分子,被誉为日本“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以研究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日本文学史序说》及日本“杂交种文化论”有名。加藤周一始终对日本思想及文化保持独立思考,为当今文化学界留下丰富的思想遗产。
1966年10月至1967年12月,《朝日杂志》连载了加藤周一的自传体作品《羊之歌:我的回顾》。加藤周一于1919年出生,属羊的他自认性情温和与羊相通,故将这本自传性小说命名为《羊之歌》。随后,岩波书店于1968年相继出版了前后连贯的《羊之歌》及《续·羊之歌》。《羊之歌》记载了作者自童年起到日本败北的1945年之间的生涯。《续·羊之歌》则从1945年起,写至1960年代日美缔结新安保条约期间为止。
2018年,在岩波书店成立一百周年之际,该书在“读者优选佳书”的调查中位列“岩波新书”系列第三名,仅次于斋藤茂吉的《万叶秀歌》及丸山真男的《日本的思想》。在出版五十年之间,重印60次。而截至今年9月,该书已第62次重印,可见其在日本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加藤周一的作品大多已有中文译本,如今这部由40篇散文组成的自传作品,也在今年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翁家慧译出,并由活字文化出版。通过阅读《羊之歌》,读者不仅能够跟随这位“知识年夜师”回望其半生进程,也能通过作者本人的回顾,一睹日本在二战前后那段分外的历史期间。
《羊之歌》,(日)加藤周一 著,翁家慧 译,活字文化丨北京出版社2019年8月版。
就在上个月,《羊之歌》译者翁家慧与著名日本学者、岩波书店前总编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马场公彦,还有单向空间创始人、主持人许知远一同在单向空间举办了《羊之歌》新书分享会“为什么本日我们还要读加藤周一?”,与读者进行现场互换,并朗读了书中的部分片段。
马场公彦读日文原版《羊之歌》。
弃医从文,与鲁迅比较动机不同
加藤周一的外祖父极其推崇西方生活办法,他的母亲毕业于天主教会学校,父亲则是一名年夜夫。因此,加藤周一自童年起便有大量打仗西方文化的机会,从小就看德语,阅读了大量自然科学类的书本。但他同时也对日本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少年时期就阅读了《万叶集》和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喜好去歌舞伎剧院和筑地小戏院看戏。但父亲希望他成为科学家,于是加藤周一进入东京大学主修医学,并终极得到血液学专业的医学博士学位。然而出于自身的兴趣,他大量选修法语和法国文学干系课程,师从法国文学专家渡边一夫和中岛健藏。
早在战后,加藤周一便走在第一批批评家的行列当中,拥有相对稳固的读者。虽然,他在得到血液专业博士学位后,还在一段韶光内连续进行干系的研究事情,以年夜夫为自己的紧张职业,但一贯与文学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文坛上站稳脚跟后,加藤周一便正式弃医从文,专职文学创作和评论。1960年,加藤周一被东京大学文学部聘为讲师。此后又被多家欧美高校约请开办讲座、出任教授,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
加藤周一(1919-2008),日本思想家、文明史学家、小说家,被誉为日本国民级的知识年夜师。。
加藤周一弃医从文的经历,让人不免想到鲁迅。对此,翁家慧在回答读者提问时总结了两位文学大家之间三点相似之处。除了放弃行医,转投文学之外,加藤周一与鲁迅都通过以非常正面的办法撰写评论,“放弃了从一个虚构的天下去勾引暗示他的读者”。末了,“他们都是参与社会者,来反对系统编制,反对独裁,反对军国主义,当然两个人的源头不一样。加藤是受萨特的影响,他们在行动上绝对是一个参与社会的公共知识分子。”但是,两位作家放弃医学的动机却完备不同。鲁迅希望从精神上医治自己的国民,而加藤周一则在血液研究专业和自己的爱好之间,选择了后者,放弃了专业。
跳出系统重新不雅观察社会,提出“杂交种文化论”
1951年,加藤周一前往巴黎连续医学专业的深造。同时,他游历在欧洲各国,结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这段外洋经历使得加藤周一得以站在其余的角度,重新思考日本文化和思想。在许知远看来,“像加藤周一这样可以跳出自己的系统,重新不雅观察自己的社会,这个思想在东亚天下不多见的”。在回到日本之后,加藤周一于1955年出版了《杂交种文化论》,在日本文化思想界引起轰动。
《杂交种文化论》,加藤周一 著,讲谈社1974年版。
翁家慧先容说,当加藤周一在法国游历时,“参不雅观他喜好的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油画,跟法国的这些文化人的交往过程当中,开始有一种文化上的危急。他在之前根本不喜好日本文化,他讨厌自己作为一个日本人的文化背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的危急感来自哪里呢?他创造法国青年身上带着纵向的具有历史传承性的一种文化,法国文化一贯往前追溯,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找到。而他作为日本人,以为自己的文化始于八世纪,是从中国大陆传来的唐文化,而且是用汉字符号体系建构起来的文化。这样一种文化在中间一直涌现断裂的时候,他没有办法确定日本文化的筋到底是属于大陆文化还是日本本土的神道文化,更不用解释治维新之后欧洲文化——紧张是指英国、德国、法国的文化进入到日本之后,他所谓杂交品种一样的这种文化,该如何被当代的日本青年来学习和继续?不然文化就会涌现断层。”
通过在艺术、建筑、美术、音乐、诗歌及思想方面的思考,加藤周一得出一个非常主要的结论:日本文化要保持它的特质和传承,必须做到认可自身文化的杂交种性。而这一不雅观点在当时的日本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和反对,由于当时思想界的不雅观点强调所谓的纯种、纯血文化,不承认日本文化的稠浊性。比如小雄英二在《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一书中称,日本民族对付自身文化的认知是阿伊努族,除此之外打消掉其他所有。加藤周一的“杂交种文化”在当时无疑是巨大的冲击。但翁家慧也提到,如今这一思想也逐步被大家接管。加藤周一的《杂交种文化论》基本上已是大学比较文学文化课上的必读书之一,“在当下的这个时期来说,一个文化如果不能兼容并蓄,而让自己产生更多的可再生产性的话,他想要被学习和传承的内容就会越来越空,就失落去文化本身的延续。”
客不雅观镇静地察看犹豫,积极主动地参与
加藤周一本人自青年时期起,就对日本海内大肆鼓吹的军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感到十分反感。在马场公彦看来,时年22岁的加藤周一在太平洋战役爆发当日,独自前往戏院不雅观看传统木偶戏的一段记录,令他印象极为深刻。当时,东京的街上很热闹,仿佛狂欢一样平常。而加藤周一阔别街心上热闹的人群,一个人坐在馆内看讲述江户时期男女恋爱之情的木偶戏。他在书中写道,“这里早就没有了战役,没有了灯火牵制,没有了内阁情报局,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天下,一个任何事物都难以撼动的、固若金汤的天下。……唯有此刻,这个天下才无需通过密匝匝的不雅观众,无遮无拦、毫无妥协地展现出所有的自足性和自我目的性。它就这样色彩光鲜地、气概地存在着,宛如一出悲剧,与戏院表面的另一个天下——军国主义日本的观点和所有的统统现实——形成光鲜比拟。”
对付这一段落,翁家慧补充说,“这一段实在也这天本读者或日本评论家引用最多的一段,由于对付日本发动的军国主义侵略战役来说。这一天是他们的大庆之日,也是文学家、诗人为之欢欣鼓舞的。而加藤只是一个中学生,他如此镇静客不雅观、凄凉地预见了军国主义的负面。他在后面的采访记录中说,他说我去世过两次,第一次便是这一天,由于我看到了天真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居然去寻衅美国,他说我在这一天以为我们全体民族都要灭亡。以是他对付自己本身文化的一种客不雅观镇静的态度,可以说是超乎他的年事和他的时期。”
从前,加藤周一将自己当作局外人和察看犹豫者,以敏锐的感知和镇静的剖析,记录下自己在战时日本所感想熏染到的军国主义气氛与国家危急。纵然他曾作为日方的年夜夫代表,前往遭受原子弹打击后的广岛,从事与血液学干系的事情,在看到面前满目疮痍的地皮时,他仍旧没有分开察看犹豫的视角,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在这次旅行中,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想熏染。我以为自己既不属于当地人,也不属于盘踞军,我只是一个察看犹豫者,一个见证了当地人和盘踞军军医相遇这一幕的察看犹豫者”。
虽然加藤周一以察看犹豫的视角,对日本社会及文化进行镇静地不雅观察与剖析,但是却积极参与社会,参与公共事宜,与丸山真男并称为“日本战后民主主义的双峰”。早在大学时期,以加藤周一为代表的东大年轻知识分子,就向以横光利一为代表的主战文人们发起“围攻”。据翁家慧先容,当时东大法文系的反军国主义及反战乱思想非常浓厚。而与之相对的是推戴大东亚共荣和军部盘踞内阁、掌握政治军事,以及在1941年发动所谓的太平洋战役,轰炸喷鼻香港、马尼拉等环太平洋地区的一部分日本文学家、评论家和墨客。在文学领域中,横光利一为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以知识分子文人的身份去推戴战役侵略、大东亚共荣,在日本文学研究中,他所代表的文学派别被称作“国策文学”。这起“围攻”事宜也被加藤周一以诙谐的笔调记录在《羊之歌》中,双方之间你来我往的激烈对话,仿佛一场庭审。
加藤周一晚年以85岁高龄,于2004年6月与大江健三郎等八位朋侪组建“九条会”,反对修正日本宪法中第二章第九条“放弃战役条款”。1947年正式实施的《日本国宪法》,又称“和平宪法”。个中第二章第九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从国家权力发动的战役,武力威胁或利用武力作为办理国际争真个手段”,并且“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留陆海空军及其他战役力量,不承认国家的征战权”。当时,为了与支持修正第九条的势力争夺选民,包括加藤周一在内的九位知识界左翼人士发起九条会,并举办了多场全国巡回演讲,各行各业持有相同不雅观点的人士也自发组成各自领域的“九条会”,引起巨大轰动。
加藤周一与大江健三郎在九条会上。
兼具思辨和感想熏染双重身份的国际性知识分子
加藤周一的教诲背景和人生经历,使他拥有了极其开阔与国际化的视野,被誉为“代表战后日本的国际性知识分子”。 他能够用日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授课,在外洋紧张讲授日本文学史和日本文化思想。在许知远看来,加藤周一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兼具思辨者和感想熏染者双重身份,拥有极强的文学性。而马场公彦则强调,加藤周一这样知识磅礴的知识分子和通才,往后很难再次涌现。加藤周一保持着对不同领域的好奇,对付贫富、老龄化、环境污染以及人工智能这样的问题,都有阅读,并作出整体性的不雅观察,是一位“非专业性的专家”。通过阅读加藤周一的著作,有助于开拓中国读者对付日本文化的眼界。
研究法国文学的日本学者海老坂武认为,加藤周一的《羊之歌》与萨特的自传性作品《笔墨生涯》
(Les Mots)
有某些相似之处,都以先容家庭构造开始。加藤周一本人对萨特有所研究,在《羊之歌》的前几篇中也能看到与《笔墨生涯》的相似的痕迹,但在连载过程中却在风格和行文上发生了变革。加藤周一每周在《朝日周刊》上揭橥一篇可以独立阅读的文章,之后出版社将统共40篇文章结集成书。在翻译的过程中,翁家慧创造,有一些篇目带有作者本人在文学上非常明显的小小野心。虽然加藤周一按照家庭的意愿进入医学部就读,但他依旧保持和文学创作之间的亲密关系,与同样爱好法国文学的朋友一同进行诗歌和小说创作。以是《羊之歌》中有几篇文章带有明显的虚构手腕,并不是真事,还有几篇带有电影、话剧和生理描写的手腕,非常多样。
只管作者本人自称和顺如羊,但是他明快锋利的措辞风格,让很多读者将其视作一只特立独行的羊,个性强烈。《羊之歌》的原文非常短,读起来朗朗上口。虽然作者本人学识渊博,但他的写作永久面向大众,书中所利用的的叙事措辞基本词汇不超过6000个,这一点令翁家慧十分敬佩。为了保持加藤周一在行文中的节奏感和丰富的信息量,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翁家慧选择沿着作者本人的思路,利用中文的散文词库来完成翻译。
加藤周一在日本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当翁家慧于9月在日本参加加藤周一国际研讨会时,她在会场当中看到,在诸多手持加藤周一作品的听众中,有很多是戴着工地的安全帽来的,乃至有的穿着比较褴褛,像是那种无家可归者。但他们手上都拿着加藤周一的书,指着看他们自己最喜好的那段,然后听会上的专家讲。足见加藤周一的作品,在保持极强文学性的同时,依旧拥有面向社会各种人群的极高可读性,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丨葛格
编辑丨安也
校正丨翟永军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