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AI系统剖析CT影像。
图片由受访者供应

AI“独角兽”受挫医学影像谁能从病院手里挣到钱?_影像_医疗 文字写作

文|《财经》 凌馨 向雪 特约撰稿人 杜建青

编辑|王小

看到这两张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CT影像,你即便没有任何医学知识,也可以分辨出病人的病情加重了。

这是一个AI系统的功劳。

图标蓝色表示康健,黄色表示该部位被传染,传染面积增减分别用两色箭头标记。
图片清晰显示出左肺还是右肺传染,分别在哪几个肺段,体积增大了多少等。

得到这种“傻瓜式”的CT检测结果须要多久?答案是:长则几分钟,短则数秒。
此前,等待一份CT诊断报告,至少要排两小时队。

已经有不少患者在接管心、脑、血管、肺、眼底、骨折等影像检讨时,可能接管的是“机器人”初诊。
到2021年初,有至少10款人工智能赞助检测产品,拿到了医疗东西最高级别的三类容许证,影像AI在医院已真实利用。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导致肺部CT需求骤增,也让更多年夜夫乐意考试测验人工智能提升事情效率,审批机关也终于松手发证。

只管影像AI还均为“赞助”,正式检讨结果仍须由医师出具,但对这一赛道的竞争者们而言,新一轮争夺战枪已鸣,已经有两家医疗影像AI企业提前走到了IPO阶段。

现在,影像AI企业和它们的投资者,该做实付费的故事了。
产品永久比临床需求掉队一个卡位,这一次,他们能摸准年夜夫的“脉”吗?

两家企业的正面交手,为“抢”新冠肺炎第一单

这场瞄准医院钱袋子的战斗,新冠疫情是推波助澜者。

研发新的医疗AI产品,必须拿到患者数据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央(下称“上海公卫”)2020年1月接到紧急关照,收治首个新冠肺炎病人,是湖北省外最早得到患者肺部影像的医院之一,科研也随之启动。

此时,至少有4家企业盯上了上海公卫。
终极,这成了依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依图”)和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联影智能”)之间的战役。

依图抢发了全行业首个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
这套系统2020年1月28日在上海公卫上线,9天后,联影智能开拓的系统才正式上线。

晚了一步,联影智能或许多少会有些不服气。
依图自称大年三十就启动了针对新冠肺炎的产品研发,联影集团(下称“联影”)说自己是年初一,在大年初二,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联影医疗”)高等副总裁缪宏就带了一个十数人的研发团队来到上海公卫。

彼时,疫情正紧。
复旦大学医学影像智能诊断与医疗信息学研究所副所长单飞回顾,第一次和联影的工程师们碰面时,大家从头武装到脚,有人戴了五六层口罩,民气惶惶,“司机一听到我们这里是定点收治医院,非常恐怖,当时联影想找辆车来都找不到”。

付出这么多,联影也想当“第一”。
但上海公卫不同意,他们哀求企业验证过算法和人机界面的实用性,用更多病例数据把系统演习得更精准再发布,上海公卫影像科的年夜夫们花了整整半天韶光帮忙做校正和测试,连人机界面须要呈现哪些指标,都进行了调度。

院方等量齐观,所有数据同步共享。
依图最初拿到的数十个病例,同样来自上海公卫,然而依图抢先一步独自宣告,迅速收割了口碑,险些所有海内主流媒体都曾宣布过。
依图还在两个月内,将系统布署到全国至少20个省份的100多家医院。

然而,问题也来了,在有些年夜夫眼中,第一代的依图系统没那么好用。

“紧张是人机界面没有那么一览无余。
”一位试用过多家产品的影像科年夜夫对《财经》说,在利用智能系统赞助诊断时,最主要的是得到宏不雅观整体的结果,“量每个区域的大小,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

10个月后,多家影像AI企业产品集中获批,依图却两手空空,一位内部人士都坦承“尴尬”。

拿不到证,意味着产品不能上市,只能连续在医院做科研。
2020年末,有业内高管对《财经》透露,依图医疗团队约百余人,近半为系统研发职员,至于发卖团队,则经历了大幅裁员。

《财经》就医疗发卖团队现状、拿证进展等问题讯问依图,对方称,公司正处上市报告静默期,婉拒了采访。

没有年夜夫帮忙,影像AI总在“走弯路”

在近3年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于德新和同事们至少试用过3家企业的产品,均为科研互助,主动找上门“让我们帮着提提见地” 的更多。

AI企业这样主动,但双方的磨合一点都不随意马虎。
最早的AI系统,都以详细列出每一个精确数据为傲,尤其在肺部影像,这一公认的“入门级”产品线。

可年夜夫并不买账。
于德新提到,早期肺结节影像AI系统最令人纠结的地方,是设计过于敏感,例如,肉眼可以看到3个小结节,用软件扫一遍,找出8个。

根据诊疗指南,非常眇小的良性肺结节,纵然检测出来也没有太大临床意义,并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好多小结节报出来后,有些患者变得非常焦虑,乃至跑到北京、上海去会诊,增加了很大的生理包袱”,因此,于德新和同事们建议厂家,不再标识3毫米以下的良性结节。

在算法上,新冠肺炎这类大面积、弥漫性的炎症,检出办法和伶仃性的结节完备不同。

如果一个人有超过20个肺结节,年夜夫一个看一下就要30秒。
“我不须要”,一位利用过干系产品的影像科医师同样吐槽,“我不是要检出数量,而是要做定量剖析(体积占比),传染科和呼吸科年夜夫也是这种不雅观点。

而在疫情最初,过度依赖肺结节的算法,也让不少企业走了弯路。
“这些做算法的科学家便是闭门造车,用做肺结节的思路来做新冠肺炎。
”前述影像科医师说。

新冠肺炎边缘不清,与肺结节的辩识办法完备不同,没有年夜夫帮助改进算法,就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各家医院拿到的新冠肺炎病例不多,“人工智能”在自我学习时,还须要影像学医师教它如何勾划炎症区域。

在与企业联合研发新冠肺炎AI系统时,单飞和全体科室的同事包括研究生,全部投入帮助勾划和复查。
这个过程,不是仅靠技能团队与年夜夫的偶尔互换就能完成的。

单飞主动与数家影像AI公司联系互助过,他的履历是,“牵着研发军队走的该当是年夜夫”。

免用度的好光阴,快结束了

位于济南的齐鲁医院,也享受着与南方的上海公卫类似的报酬——一影像AI企业争夺的焦点。

试用都是免费的,即便如此企业也是争先恐后。
毕竟,智能系统须要大量的真实患者数据加以演习。

拥有弘大、且持续更新的患者数据,是医疗AI产品提高精度和持续迭代的根本。
“我们平台每天处理的病例数已经超过10万例了”,北京汇医慧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汇医慧影”)创始人柴象飞颇感自满。

柴象飞创造,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不均的基层医院,可能更随意马虎把数据反馈出来,而且都是常见的、有普遍性意义的。

缘故原由是,地方三级、二级医院这两年买了很多设备,但年夜夫水平参差不齐,职员限定了设备,于是探求互助的意愿强。
“我可以给他赋能,一是提高效率,二是提高诊断水平、降落误诊率。
”柴象飞对《财经》说。

影像AI对赞助诊断肺结节确实有效。
人的肺长约370毫米,以1毫米-2毫米为单位粗看,双肺也各有近200张图像待查,新冠随访中更会高达700张—800张。
上海公卫影像科医师每天可以完成100个患者的诊断,利用AI赞助系统加以赞助,效率则能提升一倍。

然而,年夜夫接管这个新事物须要韶光。
“有些年夜夫不是不想用,是电脑弗成。
”前述影像科年夜夫坦承,智能影像系统会拖慢机器运行速率,医院“老爷机”又多,平常年夜夫不会打开。

齐鲁医院影像科的医师们享受到了影像AI带来的好处,以往每天干到晚上八九点才能放工,个中20%患者是肺病,用上AI系统,加班韶光大减。

商家报售50万+,年夜夫生理价10万

于德新乐意为影像AI付费,但他还须要去说服医院领导。

中国人习气了很多软件不费钱,医院采购设备仪器也得看得见摸得着,这让很多人对一套AI系统的价格总以为心里没底,不知定价是怎么来的?

年夜夫对此类系统的生理价位在数十万元级。
一家三甲医院的影像科年夜夫见告《财经》,乐意接管10万元旁边的报价,如果是针对多个病种的系统,20万元也可。

可一家影像AI公司高管的答复像一盆冷水,“单我们的系统可能100万元旁边,所以为啥AI公司代价还可以,我们比CT毛利高很多”。

2020年汇医慧影与华为、英特尔互助,在外洋推广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
截至目前,已在50多个国家、100余家医院落地。
然而,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个数据,并不是AI带来的。

“业内很多家的业务可能更多是AI幌子,很多是信息化的收入、硬件的收入。
有一些卖系统集成、聪慧医院的办理方案。
”约印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熊水柔对《财经》剖析。

打开医疗AI的市场并不随意马虎。
科亚医疗在全国多个省市开拓市场,其发卖总经理王凯说,“正在做一个很难的事情。
”传统的发卖模式是可复制的,但医疗AI不是,医院会提出不一样、更个性化的需求。

远毅成本合资人杨瑞荣在接管《财经》采访时,试图把医疗AI的全体付费故事讲圆。

杨瑞荣把医疗AI视为一个大的产品,包括3D重修、病灶确定、手术方案。
做一个手术方案,如果原来是要一个小时的韶光,通过医疗AI可以缩短韶光。

费钱购买医疗AI 的影像科,是本钱中央,而诊疗的年夜夫本身是一个利润中央,现在,医疗AI是真正能够帮助年夜夫节省韶光。
在杨瑞荣看来,年夜夫付费的动力很高。

“以前年夜夫以为我为什么用你的人工智能?现在年夜夫越来越重视卫生经济学,会变得更乐意通过精准诊断来收费。
”熊水柔说。

你见哪个医院在用巨子的产品?

只管买卖双方在定价上有巨大的鸿沟,至少“打包”也是医师的欲望。

年夜夫的欲望是,一家AI能处理足够多的病种,或是某个大公司做成一个大平台,领导行业做一个领悟的产品。
“这么多产品,张三做头李四做脚,覆盖面不足,肯定成问题。
”于德新说。

GE和飞利浦已经开始与影像AI产品领悟。
联影智能的事情职员也说,“我们的系统是开放的,任何厂商的硬件都能接入。

事实上,单独做一个AI的公司很难活下去。
王凯直言,“如果没有母公司或外部投资,公司撑不了一个月”。

“一扫多查”是破局的一个思路。
“我们做了以胸部为扫描范围的一个CT包,像肺结节、新冠肺炎、肋骨骨折,还在加一些新的功能,比如淋巴结提示癌症转移迹象、食管壁增厚提示食道癌等,做全方位的胸部的判断。
”联影智能首席运营官詹翊强表示。
身为硬件厂商集团的一员,联影智能可直接与内部资源打包进医院。

这或许便是依图这样的AI独角兽大手笔布局医疗领域后,未能吹糠见米的缘故原由。
招股书显示,依图在智能医疗临床决策平台的投入为1.17亿元,仅次于人工智能芯片及云边端算力硬件和城市视觉中枢平台,位居第三。

“并不是有特好的算法技能,有钱,就能很快干成。
”一位业内人士剖析。

不仅是知足年夜夫的临床需求,还须要理解监管审批和采购政策,并有深厚的渠道资源积累和强大的商业化布局,是做加法,还是从零开始,对已在赛道上的选手,并非公正的游戏。

虽然,拿到医疗AI“首证”的科亚融资4轮超7.5亿元,仅用1年韶光就从B轮走到了IPO阶段,推测也已宣告拟在A股科创板挂牌。
然而,前述业内人士剖析,“如果不能把团队变成医疗化的公司,很难在这个领域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