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可取代翻译?中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不乐不雅观?新时代的外语传授教化何去何从?_外语_学科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方案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培植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间。”上海时期教诲出版研究中央理事长庄智象提出,外语教诲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更有力地支持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是当下一个主要而紧迫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传授教化投入大,产出小。虽然初、高中的英语课时所占比重很大,但中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并不乐不雅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黄源深直言,目前的中小学外语传授教化仍旧存在不看重篇章学习,只关注做题的方向,“从积极的角度看,我们须要找到一条适宜中国实际情形的道路,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被迫学习到自觉学习,加强阅读演习,提升阅读量。”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讲师朱绩崧坦陈,目前外语专业面临生源质量低落、西席评价标准单一的困境。如何让外语专业再度和一流学生走在一起?他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设想,“比如在复旦大学创设一个实验班,由外语专业主理,文科其他专业协办,规复并加强对哲学、政治、经济等学科的学习。同时,这个实验班的学生古汉语也要学得踏实。外语人才要肚量胸襟环球、面向未来,一定要扎根在热爱祖国文化这个***上。”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外语教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厉寻衅。外语教诲研究是运用措辞学的组成部分,终极的目标是提高措辞传授教化质量,切实提高我国学生实际利用英语的能力,实现有效传授教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慧中认为,运用措辞学的研究重在运用,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产品,要重视对教材开拓与评价的研究,“对国外的外语教材,不可拿来就用。自编的外语类教材在选择措辞素材时并非只能从英语作为母语的环境中选材,也可选用我国媒体用英语撰写的对外先容我国社会主义新期间实践的笔墨和音***材料。这些材料不但措辞规范,题材也适宜我国国情,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在国际上加强我国的话语体系培植。”杨慧中还提出,随着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应该重视高等学术英语的研究,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从事学术互换的能力,包括能用英语参加学术谈论,能用准确的文体撰写学术论文等。
“进入新时期,我国外语措辞文学学科面临一系列新形势和新哀求,对教材培植提出了更高的哀求。”上外洋国语大学教授戴炜栋同样强调了外语教材的主要性,“首先要适当增加中国元素,融入核心代价不雅观,培养学生客不雅观剖析不同国家文化的能力,彰显中国的精良文化。其次,在新文科背景下,顺应学科交叉领悟的趋势,外语教材除了具有措辞特色外,还要领悟政治、历史、科学、经济平分歧学科知识,在充足专业的根本上,构建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知识。”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贇提出,新时期的外语教诲要看重学科的更新领悟。“外语学科若何做好学科交叉、学科领悟?有三点值得思考:一是在新技能革命之下,外语学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能与理科实现交叉领悟;二是历史新节点和外语学科的新义务,如何传播好中国的精良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多元文化的互换和交融;三是如何培养适应环球新格局的高本色国际专业人才,实现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认为,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国和天下的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样的时期背景下,我们须要培养人文属性和工具理性兼具的新文科人才,外语人才的中文素养和科技素养同样主要。”
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魏育青提出了“T”字型人才的观点,即横向上视野较广,纵向上在某一领域成绩较深,兼顾广博度和精专度的人才。在他看来,“T”字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增强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和职业生涯中的灵巧度,也有利于科研和学科发展的互补领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能的涌现对外语专业带来了巨大寻衅,外语人才不仅要具有既宽又深的知识技能,更要具备追求变革、打破变革的意识,除了实体层面的知识和技能构造,更要培养内在的能力和本色。”
栏目主编:施晨露 笔墨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施晨露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