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路径_艺术_人工智能
“脱域:从数字原生到元宇宙”数字艺术高峰论坛现场
学者梅剑华认为打算社会科学非常主流,它能让我们看到天下上的规律并把握它,但他并不认为天下被算法所支配了。
【中国】李洋 画梦30年手稿(局部) 纸本及布面铅笔、墨水、水彩、水粉、丙烯、油彩、木刻版画及iPad绘画 多种尺寸 1990-2021年图片来源艺术家
【中国】李洋 做梦绘画增长 数字绘画 尺寸可变2019年 图片来源艺术家
【意大利】朱塞佩·洛·夏沃 机器人 2021 场景一
【意大利】朱塞佩·洛·夏沃 机器人 2021 场景二
【意大利】朱塞佩·洛·夏沃 机器人 2021 场景三
无论我们是否被算法所支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算法对人类的根本性浸染。对艺术家而言,算法也成为他们创作的主要路子和技能。昊美术馆的“脱域:从数字原生到元宇宙”展中,李洋的巨幅加密作品《画梦30年——梦网游》,初期用iPad进行创作,后期融入AI和区块链技能天生虚拟壁画,并植入梦境算法让画面人物、场景流动交互。朱塞佩·洛·夏沃创作的NFT 数字艺术《机器人》,结合古希腊文化、机器人技能和NFT艺术元素创作而成,这段58秒录像耗费两个多月制作,利用了200多台云端电脑的外部打算能力,以4K分辨率制作了2000多帧画面。
【中国】REVA 多巴胺(片段) 加密数字艺术 影像,45'' 2021年 图片来源艺术家
【英国】凯林·布瑞克 雨后 互动装置 屏幕、摄像头、电脑、USB数据线 2021年 图片来源艺术家
REVA的《多巴胺》以艺术家自身的想象和感想熏染为基准,用分形函数去布局她以是为的多巴胺给予的感想熏染。凯林·布瑞克的《雨后》利用人工智能技能创建了一个人工想象的雨林,制造出穿越森林的觉得。正是这种对算法的利用,艺术家缪晓春才感慨道:“在当下这个时期,我们用算法来创作艺术品时,是不是有一种类似于算法形式主义观点的存在?”
对不雅观众来说,面对这些由人工智能参与创作的数字艺术作品时,常日会忽略个中人的成分,由于很多作品是由大量的数据凑集而成,很随意马虎让人将其大略地当作数据或***来看待。面对这样的困惑,科学家或许有着不同的答案。
【瑞典】安德烈亚斯·万纳施泰特 干净石板 3D动画 21"2021年 图片来源艺术家
【澳大利亚】大卫·麦克劳德 混沌组合 影像 34"2021年 图片来源收藏家
致力于打算机研究的科学家王彧弋在接管采访时说道,这些作品之所以是艺术品,是由于它们所蕴含的创造力。人工智能的一个主要条件是大数据,它可以借助云打算技能,模拟、学习人类的艺术创作过程。事实上,我们人类也会模拟学习以前的艺术家,然后再创造。以是有人说人工智能艺术的核心是打算机的“创造力”的培养,“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创作艺术和人类创作艺术,实质上差异并不大。有时候我们会把人和机器分开进行谈论,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所创造的东西都不一样,机器与机器之间创作的东西也不同,那么人与机器的不同,与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一样的。”
但是,人工智能并不是万能的,最少“在哲学这里,认为意识是不可打算的,情绪是不可打算的,道德是不可打算的。”梅剑华说到。艺术理论家藏策认为“人工智能实际因此打算的功能来替代其他的功能,比如情绪等等……以是它相对付人类的意识来讲,是不完备的,但是它又极大地发挥了意识的打算功能,有超越人类意识的地方。”以是“人类不能没有人类智能,但我们也不能只有人类智能。”
【美国】Larva Labs CryptoPunks 图像、24x24px2017年
由此看来,情绪彷佛是人工智能的短板,但梅剑华还提到,当前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和理解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人工智能,机器人要像人一样能够推理,能够有情绪;其余一条,可能像上帝一样,不太在意到底具不具备有人的智能和意识,它只要能做这些事就好。而算法是这两条路径都离不开的核心要素。”以是,艺术家费俊才可能通过《感情几何》对人的感情、情绪做一种打算式的艺术表达,以此来磋商一种人机“共情”的可能。
关于艺术家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系教授、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央主任蔡新元曾提到,人工智能技能极大地提升了艺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了艺术的形式与创尴尬刁难象,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创作的效率,也开拓出了人机互助进行艺术创作的新路径。“随着打算机技能的高速发展,艺术终极将走向人机交融的合成时期;未来,技能会更加自然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且难以界定,异源嵌合体、生化电子人、人机合体生物等将把人类变成‘超级艺术家’。”“大家都是艺术家”或将成为可能。
今年5月,批评家、策展人顾振清在其微博上揭橥了一篇文章《向虚而生》,他在文章中提出,人类的文明正在从物理的现实天下向线上交互的虚拟天下迁居,这样的迁移可能导致人类最精良的艺术、科学发明正在用某种数字化的办法得到一种数字永生的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人工智能在个中的浸染将会愈来愈主要。作为工具,艺术家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助才刚刚开始。
对 话
梅剑华:我们终将要走向***领悟的天下
山西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认知科学》期刊主编 梅剑华
《中国美术报》:您是如何理解当下的NFT艺术、数字艺术等作品?
梅剑华:现在很多人对NFT艺术抱以疑惑态度,质疑这些艺术到底有没有艺术代价。在当下我们所处的时期,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你依然要连续探究下去,如果不这样做,那NFT艺术肯定就没有代价,只有一贯探究下去,才有可能走出一条路。
之前有朋友问我,现在哲学的新动向是什么?我说那可能是技能哲学,后来我又补充了一下,并不是科学技能哲学里所理解的狭义的技能哲学,而是技能开启了新的哲学思考,实在便是关注我们现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变革。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技能文明,每一个文明的产生都会带来新的问题,这时哲学就会参与并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艺术更像哲学。它因此这种办法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NFT艺术能否称之为艺术?实际上,这不是给艺术家提出的问题,而是给哲学家的。
NFT艺术的独特性到底在什么地方?在我看来,NFT艺术是平权运动与新技能结合后的一种反馈,也便是你本身的独特性便是艺术。例如我在网上注册了Facebook,这一事宜与周围发生关系,就形成了一个艺术作品,只管我的Facebook账号上可能什么内容也没有。
在我看来,当代艺术的一个主要评判标准便是能够创造它与时期呼应的地方。NFT艺术虽然涌现的韶光尚短,但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找到逻辑线索。首先它是平权运动的结果,表示了博伊斯“大家都是艺术家”的理念;其次,与传统艺术的媒介不同,NFT艺术的媒介乃至只剩下一个独特性。
NFT艺术给我带来的最大困惑便是我只看到NFT艺术,没有看到NFT艺术家,尤其是一贯进行NFT艺术探索的艺术家,这也可能与它涌现的韶光尚短有关。
数字技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集成,在此根本上开拓新的可能性,我以为还是蛮好的。当代艺术的改造,会对伦理、法律、哲学提出更多寻衅,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就很具有先锋性。纵然终极艺术史籍写这段历史时并没有留下一件艺术作品,但艺术不雅观念肯定是留下了,而且还很先锋。
《中国美术报》:有人说现在我们在虚拟天下的韶光要比在物理天下的韶光还多。面对“元宇宙”这样可能的未来,您是如何思考哲学中最基本的一个命题:我们要去哪里?
梅剑华:这个问题实在很难回答。我们现在正在创造一个更大的虚拟天下,如果真要去哪儿,我们终将要走向那个***领悟的天下。但面对这个新天下,每个人的选择又会千差万别,以是我又很难回答“我们要去哪儿”的问题。实在这个问题终极会被瓦解成每个“我”去哪儿的问题。NFT艺术是个体的艺术,没有谁能够代替“我”做决定,“我”也不能代表别人去做这种终极思考,但是我们可以猜想未来人的状态,比如说人工智能会超越我们吗?
《中国美术报》:以是您设想中的人类与宇宙聪慧、人工智能最空想的关系或相处模式是若何的?
梅剑华:最随意马虎共存的形态便是机器智能、机器人和人类共存, 这个共存实际上便是一种脑机领悟、人机结合,便是我们要变成更具有智能的新人类,而不是有一个新的物种叫机器人。我对这点有一种执念,我认为机器还是要跟人发生关系,或者说人类是机器的开关,也是它的闭幕者。这里面不用除有一些征象,比如机器有可能在局部领域超过我们,但在整体上仍旧是人类优先,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赞助不断地改造我们,毕竟我们不可能创造一个不受掌握的人机共存的天下。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