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夜数据+AI:科技融合应用解决实体经济痛点_数据_企业
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犹在
近两年,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条件、哀求均在不断变革,以中美贸易战为代表的国际关系事宜使实体经济增长面临压力。为此,2018年国家曾通过四次降准支持实体经济,勾引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及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尾,银行业贷款同比增速12.6%,整年新增公民币贷款15.6万亿元。
一方面是贷款增速和总额的数据统计激增,一方面却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上加难、贵上加贵的呼声。当前,各银行在实行落实国家金融扶持政策时,出于自身金融风险等成分考虑,仍旧设置了较为严格的放贷门槛,导致短缺抵押物、经营风险较大的中小微企业不仅难以从银行得到贷款,更难通过企业债券、股票等办法直接融资,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未得到根本办理。
大数据+AI为企业“贷”来真金白银
如何勾引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由“量变”到“质变”,真正办理融资问题?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打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创新金融做事,已有部分成功案例,如上海嘉定区搭建的大数据产领悟作平台就能够为我们供应一定借鉴。
2017年,上海嘉定区经济委员会牵头培植了嘉定区大数据产领悟作做事平台。平台聚合了家当、金融、政策资源,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无缝对接互助机制,优化产融信息对接周期,切实提高了金融做事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嘉定区政府干系主导部门通过借助平台承建方、运营方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能有限公司在产融领域的大数据征信评估、人工智能匹配等科技手段,缓解了银企对接难及信息征集难的问题,并借助本地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及信贷机制创新,推动金融机构聚焦中小微企业,加大信贷力度。平台终极形成政府、金融机构、第三方做事机构的“三位一体”做事体系,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办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家当地生产制造型企业卖力人表示:“今年扩建厂房急需资金,本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平台上发布了融资需求,没想到非常快捷地帮我们申请到了300万的信用贷款,这对付企业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截至目前,平台已与31家金融机构开展互助,汇聚了89种银行产品,做事企业1098家,放款企业73家,贷款余额5.82亿元。
金融科技风口明朗
2017年被普遍认为是Fintech元年,金融行业将触手伸向新技能。进入2018年,在时期推动、国家鼓励、政策勾引、社会须要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开始在钻营转型的过程中大范围发展金融科技业务,在完成了内部效率提升、与外部交互等步骤后,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趋势发展。与此同时,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腾讯金融等几大金融科技公司,都在进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做事中小微企业的有益探索。
对此,金电联行董事长、CEO范晓忻表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究其缘故原由并不是银行不愿意给中小微企业贷款,而是银行没有获取中小微企业信用状况的有效手段,依赖传统手段根本无法评估其贷款风险。金融科技的发展,帮助金融机构从系统上“打通筋脉”,办理信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能够通过多样化的产品为中小微企业对症下药供应融资做事。
除上海嘉定的产融做事模式外,金电联行更为善于的是供应贷款企业的贷前筛查及贷中风控做事,通过综合评估企业经营效率、企业发展性、运营稳健性、资产规模等2000多个指标项,还原企业真实信用状况,实现企业信用融资、贷后企业风险量化管理,并实时追踪经营情形,预测贷后风险。
大数据+AI>1+1
当前,人工智能虽然一片火热,但更多镇静声音显示,目前人工智能可做的事情还非常有限,还须要其他技能的加持。比如须要底层的大数据技能、中层的打算能力和上层的运用处景,人工智能在个中做叠加,才能发挥“神威”。只有大数据剖析的底层搭建稳定,算法层、运用层才能发力。
作为一家拥有11年大数据坚实根基的行业先锋,金电联行的大数据架构中,人工智能技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范晓忻提出了一个有趣的不雅观点:不同于业界普遍认知的三层架构,金电联行认为大数据有五层架构。个中,数据处理层除通过数据关系管理平台进行数据管理外,还通过“数据工厂”的智能大数据生产线,让繁芜的数据处理流程自动化,天生可直接应用的数据产品;数据剖析层通过AI模型开拓平台+建模知识库+业务知识库,实时建模与剖析,跨领域、跨场景快速实现自由组合建模运用。AI与大数据的技能叠加,推动流程化系统向智能决策系统转变,金电联行能随时切换金融、政务、家当等领域的运用处景,让大数据广泛运用更加大略便捷。
去年8月14日,金电联行在中美金融科技峰会中首次公布了创新技能体系,即通过领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助力金融行业业务流程、业务开拓和客户做事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智能化提升,并向聪慧风控、聪慧营销、聪慧内控、聪慧管理方向迈进,这是金电联行在金融科技领域面向未来的计策布局。
大数据、云打算、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能的领悟提升已是未来几年的大趋势,但正现在朝我国气候卫星增加了对景象情形科学研判的“聪慧”含量一样,“无论‘智能’路在何方,都不是一个空泛的观点,落地运用才是关键”,范晓忻强调。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