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司法评论丨德国允许人工智能作为专利“发明人”_人工智能_创造人
审定丨主管合资人 孙彦
1、德国许可儿工智能作为专利“发明人”
2024年7月3日,德国联邦法院(BHG)公开了其在2024年6月11日做出的一份讯断,该裁决确认人工智能(AI)和自然人可以一同被列为发明人。
2018年开始,英国萨里大学Ryan Abbott教授代表美国发明家Stephen Thaler博士在环球范围内提出了多份专利申请,所涉技能据称是由AI系统DABUS天生,DABUS的所有人为Stephen Thaler。Ryan Abbott向德国专利局提出第DE102019128120A1号专利申请,涉及一种基于分形几何的食品容器,由DABUS天生。
2020年3月24日,德国专利局驳回该项申请,情由是该项专利申请中指定的发明人为AI,而非自然人,不符合德国专利法第37条和专利条例第7条的规定,因此该申请不能被授权。Ryan Abbott教授不服,向德国联邦专利法院提出上诉。
2021年11月11日,德国联邦专利法院做出裁决,认定AI系统不能被列为发明人,必须指定自然人为发明人。Ryan Abbott教授不服,向德国联邦法院提出上诉。
2024年6月11日,德国联邦法院做出裁决,承认可以将AI和自然人共同被列为发明人,写法为:“Stephen Thaler博士,他领导的人工智能DABUS天生了这项发明”。(来源:IP胡同)
评论:德国联邦法院作出的该专利裁决并非孤例,DABUS是美国企业 Imagination Engines的创始人史蒂芬·泰勒博士研发的新型人工智能系统,泰勒声称以DABUS自主创造了分形食品容器和吸引更大把稳力的警示灯两项技能方案。泰勒自2018年起以人工智能的名义向英国、澳大利亚、欧盟、美国、新西兰、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局申请该两项专利。欧洲、美国及德国等法域的法院及专利审查部门相继以发明人应为自然人为由驳回了该专利申请。这次,德国联邦法院裁决改判具有典范性意义,表明德国法律开始适应技能进步,重新定义“发明人”的观点,可能会匆匆使其他国家重新核阅并修订其专利法,以适应人工智能技能的发展。
但从我国当前的法律出发,认定人工智能作为发明人依然存在障碍。2023年修订的《专利审查指南》第1章第4.1.2条特意强调“发明人应该是个人,要求书中不得填写单位或者集团,以及人工智能名称。”因此,2023年泰勒在我国的干系专利申请终极常常识产权局复审后决定驳回,详细情由为“专利申请审批程序的目的,不仅在于审查发明创造是否应该被授权,还包括要确定与该发明创造有关的权利。专利法规定发明人享有的可以得到收益的财产权利以及署名以表明身份的人身权利,均是民事权利。因此只有符合民法规定的民本家儿体,才能作为发明人干系民事权利的权利人。DABUS是AI系统,不属于民法规定的三种民本家儿体之一,不能作为民本家儿体行使权利和履行责任,因此无法在专利行政程序中被确定为发明人。”不出猜想,泰勒该当已经提出行政诉讼,至于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OpenAI对海内「拔网线」,微软急伸橄榄枝:不影响微软Azure OpenAI
OpenAI近期封锁了中国地区的API做事,而微软Azure则向中国开拓者开放其人工智能模型的利用,并明确表示不会效仿OpenAI的做法。就在OpenAI关照中国开拓者禁止访问其做事的第二天,微软中国的官方微信账号发布了一篇鼓励开拓者“迁移到Azure OpenAI”的帖子。帖子中包括如何创建Azure账户和申请Azure OpenAI账户的详细步骤指南。
作为OpenAI的投资方,微软通过在中国以外地区支配的模式,为中国客户供应接入做事,且Azure中国与本地公司21Vianet的合伙企业将连续供应Azure的OpenAI做事,三家Azure的中国客户也证明,自己目前能够利用OpenAI的模型。只管OpenAI封锁了中国API利用,但根据协议,OpenAI仍能从微软在中国做事中得到20%的收入分成。(来源:新智元)
评论:《天生式人工智能做事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七条规定“供应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天生式人工智能做事的,应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安全评估,并按照《互联网信息做事算法推举管理规定》履行算法备案和变更、注销备案手续。”在实践中,主管机关是按照“应备尽备”的原则去节制,基本上所有天生式人工智能做事都应该开展安全评估并履行算法及模型备案手续。但经我们检索,Azure OpenAI并未完成算法和大模型备案,其业务开展本身的合规性存疑。更主要的是,Azure OpenAI也无从证明其在内容安全、数据跨境传输等方面符合我国主管部门的哀求。考虑到干系部门有权对未备案的产品采纳警告、停息做事或下架等处理方法,我们建议干系企业要慎重评估利用Azure OpenAI的合规风险。
3、环球AI面临6000亿美元难题,人工智能泡沫正在靠近临界点
近日,红杉成本剖析师戴维·卡恩揭橥剖析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公司在根本举动步伐上的投资与实际收益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年度成本支有缺口已达6000亿美元。这一数字凸显了AI技能带来的终极用户代价与投资之间的不匹配。只管NVIDIA等公司的GPU需求持续增长,但AI领域的收入增长并未跟上。OpenAI等公司虽然收入有所增加,但与其他AI公司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卡恩的剖析暗示,AI根本举动步伐投资与实际创收之间的结合面临重大寻衅,警告干系投资者人工智能泡沫可能正靠近临界点。只管有人认为卡恩的文章可能并不完备精确,但这并不虞味着这是一篇末日宣言。事实上,他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种快速增长纵然不康健,也是正常的。(来源:新智元、草稿AI)
评论:投入产出严重不对等,是困扰AI行业发展的老问题。海内诸多AI大模型至今没有找到有效商业化的路径,部分公司乃至回到了广告、竞价排名的老路,用户付费率更是逐步低落。而除了变现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AI公司的合规本钱也在逐步上升。随着GDPR为代表数据保护法规的出台和强化,AI公司须要投入大量资源确保数据网络、存储和处理的合法性,这无疑增加了运营本钱。而且AI技能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算法创新和数据集,而这可能涉及繁芜的专利权、版权和商业秘密问题,包括OpenAI在内的公司频繁遭遇大版权方的诉讼,增加了公司业务的不愿定性。若AI公司未能妥善处理数据及知识产权问题,可能面临高额罚款和诉讼风险,进一步影响其盈利能力。可以预见的是,短期内AI行业竞争会更加激烈以“挤出泡沫”,对企业而言,比起造梦,大概更主要的是找到真正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4、法国Bioptimus公司发布疾病诊断人工智能模型H-optimus-0
法国初创公司Bioptimus发布了一个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是在数亿张图像上演习出来的,据称将有助于疾病的研究和诊断。这家总部位于巴黎的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个名为H-optimus-0的模型能够实行繁芜的任务,包括识别癌细胞和检测肿瘤中的基因非常。Bioptimus公司称,该系统是最大的病理模型,开源且可广泛访问。(来源:cnBETA)
评论:在看到该***时,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其提及该AI模型是在数亿张图像上演习出来的,该等图像应属于医疗影像,本身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对付敏感个人信息的利用,不仅需知足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的哀求,同时须取得个人的单独赞许并采纳更为严格的保护方法,敏感个人信息处理者还应该进行事前的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提及的Bioptimus公司作为初创企业,是否完全的履行了该等程序哀求不免令人疑惑。如果该企业未能知足干系法律哀求,可能面临重大的行政罚款,最高可达环球年业务额的4%或2000万欧元。特殊是由于医疗行业为分外行业,针对医疗行业的干系病历、影像等数据须要采纳更为严格的哀求,这些隐私合规问题也可能成为海内创业AI企业须要面临的问题,须要在初创阶段就梳理好整体隐私合规体系,避免因合规问题而给企业业务“埋雷”。
特殊声明:
本文仅为互换目的,不代表天元状师事务所的法律见地或对法律的解读,如您须要详细的法律见地,请向干系专业人士寻求法律帮助。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