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AI成求职“通关密码”500万人才缺口若何填补?_人工智能_人才
“虽然也自学过一点儿这些技能,但是和对方哀求的还有不少差距。”陈昱见告第一财经。陈昱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最近也迎来了新动作——揭牌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
随着AGI(人工通用智能)的发展,不管是企业端还是高校机构,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视度都在增加。
麦肯锡此前一份关于人工智能的报告显示,估量2030年中国对AI专业职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另据猎聘今年初发布的报告(下称“报告”),2023年1~10月,哀求节制AIGC(天生式人工智能)的职位同比增长179.19%。此类岗位需求的增加,无疑正在为企业带来新一轮的组织变革。
企业青睐AIGC人才
陈昱所碰着的情形并非个例,多份报告显示,企业更乐意为节制AIGC技能的人才买单。
根据上述猎聘的报告, 2023年1~10月,在简历中注明自己会用AIGC技能的求职者占比0.04%。他们被企业开聊的次数明显高于未注明有该技能的求职者,前者为7.95次,后者为4.76次,这表明企业对前者更有兴趣。在同等条件下,57.04%的企业更会优先考虑会用AIGC工具的人。
在简历注明有AIGC技能的求职者职能分布TOP20中,其各职能人均被企业开聊次数多于未注明的同类职能求职者,表明企业对付前者的兴趣更浓。
比拟哀求节制AIGC技能的岗位分布最多的职能TOP20与无此哀求的职能后创造,前者的招聘均匀年薪普遍高于后者。个中薪资差距最大的是机器视觉,哀求AIGC技能的机器视觉招聘均匀年薪为48.45万,无此哀求的是29.83万元,前者比后者高62.44%。
出门问问创始人兼CEO、前Google总部科学家李志飞认为,AIGC是大模型时期的产物,节制AIGC工具的技能对付增效很有代价,尤其是对付企业员工的事情。天生式AI这一波浪潮目前所催生的最大的落地运用形态是Copilot(副驾驶或智能助手),实质上便是AI帮助天生内容,包括笔墨报告、程序代码、图片视频和音频等。
而从环球范围来看,科技界的大量成本和人才将被用于将人工智能运用落地。各国之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而且大部分竞争将环绕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投入:人才。
美国保尔森基金会 (Paulson Institute) 下属的麦克罗波洛智库(MacroPolo) 发布的《环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调查报告2.0》显示,在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美国仍旧以压倒性的上风吸引着最多的人才,但中国正在奋起直追。
该调查报告表示,美国仍旧是顶级人工智能人才的首选事情目的地。在美国机构中,美国和中国的研究职员(基于本科学位划分)占顶级人工智能人才的75%,高于2019年的58%。中国在过去几年内扩大了人工智能人才库,以知足不断增长的人工智能家当需求。同时,中国和印度的发展趋势反响了过去几年更广泛的模式:顶尖人工智能研究职员总体上呈现出较低的流动性。2022年,仅有42%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职员赴外洋事情,相较于2019年低落了13个百分点。这一变革表明,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选择留在了自己的国家。
顶尖人工智能研究职员(前20%)目前事情的机构总部所在国家 数据来源:《环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调查报告2.0》
人才缺口达500万
“海内子工智能领域人才总缺口达500万。上海市2025年需求40万,而本地高校干系专业在校生规模为4万。”在2023天下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复旦大学党委布告裘新给出这组数据。
环绕人工智能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也在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4月20日,作为携手上海市以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国家级平台共同筹建的特区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在徐汇校区成立。
上海交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当天在报告中指出,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中,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在发展路径上,将创新规模法则(Scaling Law),通过大力汇聚人才、紧密链接人才开展有组织科研,提升“参数量”;通过直面真问题、做事真场景,积极相应学科、行业、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升“数据量”;通过汇聚八方资源,做好算力支撑,提升“打算量”。
当天,上海交大还与9家重点单位环绕人工智能领域签署计策互助协议,这些单位包括华为、科大讯飞、商汤科技、云从科技、云天励飞、壁仞科技、第四范式等。
除了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大学也在2017年就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该院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全面开展传授教化和科研事情的新型学院;2019年,中国公民大学成立了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至于人工智能专业,从2018年至今开设院校累计达470所,每年也是高考热门专业。此前公布的《2022高考搜索大数据》显示,人工智能连续3年蝉联高考专业报考热搜榜第一。特殊是在教诲部推进新工科培植以来, 2021年就共有130所本科院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
复旦大学环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央主任姚凯见告第一财经,随着后工业化时期和数智时期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计策性新兴家当不断呈现,适应数智时期的复合型新人才供不应求,教诲体系的专业设置与新时期家当转型、人才市场的动态适应,是当前高档教诲、职业教诲乃至根本教诲的一定趋势。
那么高校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关键在哪?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在郑庆华在今年初的《学习时报》撰文指出, 人工智能的涌现正在冲破学科间的高墙。在人工智能技能日月牙异的新形势下,大学不能再被排名等“指挥棒”牵着鼻子走,而应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和制度改革“深水区”,主动探索交叉领悟的“人工智能+”学科培植新模式。
在他看来,近年来,许多高校相继获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成立了智能科学与技能交叉学科博士点、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院等。培植人工智能学科,不能按照传统思路“新瓶装旧酒”,如果说“新工科”“新理科”的培植是在原有学科的根本上与人工智能技能碰撞出创新火花,那么人工智能干系新兴学科的培植则更聚焦于人工智能技能自身理论、方法、工具和系统的发展。人工智能学科要培养的是具有人工智能根本研究和交叉运用能力的“科班”人才,具有“一通百通”的人工智能思维。培植这类新兴学科,必须立足人工智能的学科特点和人才特色,着重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共性技能的攻关,培养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姚凯也认为,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家当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急迫须要高校积极发力,比如大力推动校企互助,看重科技创新和家当发展的深度领悟。通过校企携手互助来改变高校人才滞后于企业发展的现状,并让企业技能赋能高校研究,助力产学研领悟落到实处。
(应受访者哀求,陈昱为化名)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