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人工智能反潜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人工智能反潜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AIP技术是什么?海面舰艇可以运用AIP技术吗

AIP技术是什么?海面舰艇可以运用AIP技术吗,人工智能反馈 文字写作

谢邀!AIP=不依赖空气推动装置(英文缩写)。主要用于潜艇。就是潜艇经常露出水面利用柴油发动机给蓄电池充电。但是,潜艇潜艇,你经常露出来算怎么回事!所以就有了AIP。而问题的第二项,海面舰艇可以用啊,问题是有何意义呢!如上所述,那玩意儿是给潜在水底的潜艇充电用的,潜艇没有电了就开不动了,露出水面容易被其他舰艇搞掉。海面舰艇用它等于画蛇添足,没有意义!回答完毕

AIP技术,也即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是瑞典人最早发明的技术,率先运用在哥特兰级潜艇上,使得常规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再不必象以前那样经常上浮,补充新鲜空气,既提高了潜艇的航程,以及持续作战能力,又提高了潜艇的安全性。

瑞典人的发明创造,对常规潜艇意义重大,称得上是一次常规潜艇动力装置的革命,使得百年常规潜艇这棵老树又焕发了新春,各海军强国除了美国依然保持水下全核舰队以外,纷纷发展本国海军的AIP常规潜艇。

一般常规动力潜艇,在水下潜航时,是依靠蓄电池提供动力的,航行一段时间以后,必须上浮到水面航行,此时才用需要消耗氧气的柴油发动机作动力,同时给蓄电池充电补充电能。

由于潜艇需要不断地浮出水面,容易被水面舰艇、侦察机、反潜机、直升机等发现,不利于潜艇的安全,瑞典人就发明了无需从空气中获取氧气的闭式循环柴油机,英文简称AIP。

水面舰艇用柴油机、燃气轮机、蒸汽轮机等作为动力,其中的柴油机是比较经济的一种舰用发动机,特别适合在中小型舰艇上使用,尽管其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但对于水面舰艇而言,却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歇的氧气来源,所以水面舰艇就无需运用AIP系统了。

而AIP系统是专门运用在常规潜艇上的,毕竟水下潜艇是个封闭的环境,有限的人工制造的氧气非常宝贵,用来维持艇员的生命,所以潜艇上的柴油机在水下是不工作的,只有上浮到水面,有了大量空气的补充,才启动柴油机提供航行动力,同时及时给蓄电池补充电能,以便潜艇再次下潜。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网络,无意侵犯作者版权,特此声明。

首先,所谓的AIP,就是“不依赖空气推进”之意的英文缩写,中文一般可以翻译不依赖空气的动力系统。它是专门为常规潜艇研发的新一代动力系统,实际包括多种类型,有斯特林式发动机,燃料电池等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为:工作时,不需要从外部获取空军,其实为氧气,用于与燃料一起燃烧从而形成动力。

旧式常规动力潜艇动力系统采用柴油机+电池组+电动机的方式。其中的柴油机在工作时,必须依赖于从外部获取氧气,这造成一个大问题,只能在水面或通气管状态下,才能让柴油机工作,以及让电池充电。可是这样一来,就容易潜艇被对方的反潜兵力发现了。

其实,海面舰艇可以运用AIP技术,但是没有人会采用,因为它无法满足要求。

所谓的AIP系统就是代替柴油机,在从外部获得氧气的情况下,可以让电池充电。这样常规潜艇就可以尽可能在水下潜航,不再必须上浮到水面或通气管深度,从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安全水平。

但是这上技术也缺点,那就是它仅为解决潜艇在水下没有空气的情况下,可以给电池系统充电,自然对其他性能完全采取放弃态度,比如:功率不高等等,那么对水面舰艇来说,只有缺点没有优点了!

水面舰艇对动力系统的要求与潜艇不一样,采用AIP系统属于自找麻烦,没有什么好处可言,缺点却无法接受。

AIP技术是指不依赖空气的发动机,它适合于潜艇在水下潜航时使用的发动机。而水面舰艇根本不需要这种功能、动力有限的发动机。在没有该款发动机时,常规潜艇经常依靠电池进行潜航,在潜航一段时间后都要浮出水面给电池充电,以保证再一次潜航时有足够的电力支撑潜艇潜航。水面舰艇在江海湖波当中航行,则不需要给电池充电用以航行使用,以自然吸气的方式给发动机燃油和空气充分混合燃烧,给船舶提供动力。

AIR技术是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是潜艇专用的,潜艇装上这个系统后,潜航时间大大增加,对潜艇的水下隐形起重大作用,节约着使,潜航一周没问题的,大大提高潜艇的作战效能,也是根据作战环境被迫研制的。但是,水面舰艇根本就不缺空气,装A|P系统无用武之地,反成缺点,用那地方多装点食,油,弹更好。

德国海军最新护卫舰实力怎么样

二战结束以后,德国的军事实力已经不复从前。一直到现在,德国也还是那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德军士兵在训练中死亡、现有战斗机妥善率不足10%等等问题被接二连三地暴露出来。即便是在冷战最高峰期,德军也还是那样:反正境内有美军驻军,只要维持欧洲的平均水平就好了。

而现在的德国海军更是沦落到二流末尾的水平。由于德国本身海岸线不是很长,德国海军不被重视也算是个传统。如今的德国海军,主力舰仅是2艘F125巴登·符腾堡级护卫舰,3艘F124萨克森级护卫舰,4艘F123勃兰登堡级护卫舰和剩余3艘还没有退役的F122不莱梅级护卫舰。

其中F125巴登·符腾堡级是最新一级护卫舰。首舰在2013年下水,预计2017年服役。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该舰设计的图纸和现状看来完全不一样。当年的巴登·符腾堡级,对陆攻击,区域防空、中程反导,对舰、潜攻击,近海巡逻等等一应俱全,甚至还预留出了特种作战单位的部署区域、指挥中心。

对于德国海军来说,它就是妥妥的未来旗舰。一体化综电射频桅杆里边装有相控阵雷达,整舰的隐身化程度极高不说,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也相当高:如此一艘巨舰,舰员编制仅有120人。

这跟美国的DDG1000驱逐舰和DD(X)护卫舰比较相似,都是以先进的设计理念综合比较激进的设计方案设计的舰艇。这三型军舰最大的特点就是船电设备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高,以及建造成本持续上涨。

舰首的127mm主炮,可以发射制导炮弹攻击64公里外的陆地目标;6座8单元MK41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可以装填32枚"标准II"舰空导弹,8枚"阿洛克斯"反潜导弹以及32枚ESSM近距舰空导弹。舰体舯部还能再布置2座4联装的"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这样的作战配置,在同吨位舰艇中已经很出色了。

这些武器装备,放到驱逐舰身上都不见得寒酸。更何况其设计之初还会建造8艘,一比一的方式替换"不莱梅"级护卫舰,光靠这型护卫舰,德国海军就已经能维持2支远洋活动的舰队了。

由于采用了柴电燃气联合动力系统,该舰的噪音较以往的F124型和F123型都有了大幅的下降。舰体后方的剩余空间可以容纳近50人的特种部队,甚至还把轻武器弹药库都给预留了出来。而特种部队在执行一些任务时,也可以通过两架NH90直升机将其机降到目标区域。

总体而言,得益于设计之初超大的排水量,巴登·符腾堡级护卫舰在图纸上展现出的强大的综合性能是无舰能比的。船只内部空间大,这款护卫舰也就能装载更多的不同设备,从而多用途能力更加完善。而且该舰还采用了双备份冗余设计,即便全舰50%的舱室遭到打击,该舰还能利用备份的船电设备继续作战。

而舰员的生活水平也更能体现出军舰的作战能力:普通舰员住的是四人间,士官两人间,军官几乎全是单间。舰上还有健身房和澡堂,厨房、饭堂的空间相当大;甚至还配备了一个会议室。如果将这型舰中的某一艘作为旗舰,这个会议室还可以临时改装成舰队指挥室。总而言之,舰员住在上边就像住酒店一样。虽然该舰的续航力仅有4000海里/18节,但是通过补给和舰员轮换,持续任务能力能够达到2年甚至以上。

当今欧洲国家的海军军舰吨位、空间越来越大,也是贯彻了这一理念:多用途能力至上。对于欧洲国家来说,多用途舰艇的普及能够让欧洲国家的海军向"小而精"的状态发展,海军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维持一支兼顾多方面作战行动的舰队。

对于一艘现代护卫舰来说,巴登·符腾堡级满载排水量达到7200吨,似乎在当今世界的护卫舰行列中是个大家伙。但是它的武器装备却像极了个"低能儿":就连当今世界上军舰最常见的导弹垂直发射装置都没有。

舰艏仅布置一门奥托127mm舰炮,船电设备配置大幅缩水。6套MK41垂直导弹发射系统也被砍掉,防空导弹只剩下了2座21联装的"海拉姆"。反舰导弹倒是没变,但反潜配置只剩下了两架NH90直升机,根本没有对潜攻击能力。近防炮在设计之初就已经明确了使用"海拉姆"取而代之,而后才是2座可以人工干预的毛瑟27mm单管自动机炮。除此之外,还有5座12.7mm机枪遥控武器站和2挺人工操作的12.7mm重机枪。

无疑,这样的武器配备是对舰艇吨位的一种浪费。7200吨的护卫舰,其综合作战能力竟然还不如一艘2000吨的中型护卫舰。后者都有可能装备着MK41垂发,哪怕只有8个单元。以"一坑四弹"方式布置的ESSM,射程是"海拉姆"的数倍,效费比比"海拉姆"不知高了多少。

第一批预计建造4艘,而高达22亿的总造价就已经让德国国会望而却步。西欧海军的舰艇是出了名的"高价低配":满载排水量7200吨,仅配备火炮、机枪和近程防空导弹、亚音速反舰导弹的"多用途护卫舰",总造价却比7500吨,性能凌驾于其之上的052D还要高出不少,也是前所未闻了。

最大探测距离超过130海里的有源相控阵对空/海目标搜索雷达,如今也仅能为127mm舰炮的制导炮弹和鱼叉反舰导弹指引目标。对于德国海军来说,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护卫舰,更像是一款大型巡逻舰平台。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的军费不停地紧缩。而强敌的倒下,也让充满威胁的海洋上逐渐风平浪静。西欧各国的海防压力不断下降,海岸线本就不长的德国需要的不是进攻型舰艇,而是守护着领海和经济区、维和的"护卫舰"。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多用途平台也就更为适合。

到此,大家对人工智能反潜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人工智能反潜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