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亮 | 人工智能为何重要:看今年的高考作文_人工智能_的人
高考正当时,备受瞩目的语文作文题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哀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遍及、人工智能的运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若何的遐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哀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2
题目从近两年炙手可热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切入,论述了当代生活中的普遍征象,即人们遇事乞助网络搜索的行为。
由于人工智能的打破,诸如ChatGPT这样的大模型,被演习来对对话进行建模,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措辞来进行对话,并能够天生适当的相应,根据问题和情境不断天生答案。
这种答案是互联网对信息模块的深度打算得出的,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且因其强大的信息变量的纳入和剖析打算能力,使得利用者面对的运器具有了人类大脑的思考雏形。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在科技发展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且将日益影响全体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行为组织办法。
最主要的是,由于人工智能的进步,人类的社会生产模式将发生质的变革。
03
如何应对和提前预判这种科技带来的深远社会影响,自然成为重大课题。
高考作文将人工智能的发展纳入其议题,正表示了国家的教诲辅导方针的与时俱进。当然,人工智能进入高考意味着它的变革和影响已近在面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对人工智能的重视正成为现实。
高考作文具有风向标的浸染。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期间,均关注社会的内在发展变革,紧贴当时人们的心灵状况,扮演着重要的精神勾引浸染。
我们不妨大略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后,高考作文的题目,截取部分韶光点,以创造其内在的变革和所预示的社会现实意义。
1978年:《速率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85年: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91年: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论)。
1997年:自拟题(社会调查剖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2008年:根据一段汶川特大地震的笔墨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 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3年:全国卷(新课标版)《履历与勇气》。
这些题目无不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学习方向有着紧密关系,联系社会实践,引发学生思考,以引发他们的创造和想象力。仔细剖析不难创造,高考语文的作文日益强调从详细的征象入手,更加依赖学生的遐想和创造能力。
虽然,在很长一段韶光内,人们都强调数理化的主要性,但真正的人才是通识教诲的结果。通过笔墨表达自己的思维和见地,自古便是中国考试制度选拔人才的主要办法。
作文是综合性的试题,不仅哀求笔墨表达清晰、准确,更哀求富有创建和想象,而且还能够纳入各种文化元素和社会议题,最能表示学生的综合能力。
也因此,作文分在语文试卷中的占比越来越重。不夸年夜地说,语文考试便是考作文能力。作文能力意味着影象、剖析、思考、辨别、创想、表达的综合能力。
04
今年的作文题,将人工智能纳入议题范围,旨在考察学生对时势的关注,更在于检测他们对新兴的科技信息的吸收度和理解力。
人工智能横空出世般的跃入大众视野,并且正在以凡人难以设想的速率迅猛发展和升级。大模型深刻地改变了很多的人的事情和学习习气,越来越多的人方向于乞助于大模型来办理自身的问题和困惑。
这已然成为互联网利用者的新风气。对即将进入大学学习的年轻学子而言,他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不仅关乎他们自身未来的学习和进取办法,更能够凸显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向。
由于将来真正深入利用,真正与人工智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事情的人正是这些青年。
05
人工智能的主要性正在于此。在这个议题的背后,也隐蔽着「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天然抵牾:人工智能是否能办理人所面临的所有问题,让问题越来越少?
人类之以是作为万物之灵,能够在这个星球上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走到本日,创造了如此丰硕的文明成果,物质与文化高度发达,正在与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人工智能固然是按照人的思维习气创设的,但它真的能替代人脑吗?这是留给这一代新的青年学子的问题。哪些是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的,哪些是无法取代的。这是很重大的议题,将影响未来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拭目以待。
末了,谨祝所有参加高考的学子一起高歌,在求学道路上不断进取!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