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故事精准猜测人工智能将若何深刻改变20年后的人类世界_将来_技巧
李开复博士丰富的人工智能专业履历,加上科幻作家陈楸帆奇绝的想象和人文的叙事,互助而成一本无限贴近真实的关于未来的图书——《AI未来进行式》。
“有胆识之士才敢于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图灵奖得主、元宇宙(脸书)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如是评价此书。
阅读此书,同样须要胆识。
《AI未来进行式》李开复 陈楸帆 著浙江公民出版社
非常贴近现实的未来
上书房:《AI未来进行式》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是科技评论+科幻小说的结合体。关注科技未来的读者,可以只看李开复(《AI未来进行式》作者之一)的评论部分;喜好文学的读者,可以只看您的10个精彩的科幻短篇。当然,我的建议是,两者都读,1+1的收成远大于2。您和李老师怎么会想到这种创作办法的?
陈楸帆(《AI未来进行式》作者之一):大概是2019年的年中,李老师来找我。他说,大家都知道AI是非常主要的科技,但很多人或者以为遥不可及,或者以为晦涩难懂。他写过两本有关AI的书,但据他自己说,读者还是反馈技能含量过高,读不懂。怎么才能让更多人理解这项技能,不论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能看得懂?李老师就想找个能讲故事的人互助,于是就来找我。
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契机。科幻小说每每被大家认为过于天马行空,我却提出科幻现实主义的主见,希望科幻能够反响现实、反思现实。以是,我和李老师一拍即合。
我们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访谈事情,访谈工具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学者、从业者和投资者,希望尽可能深入地理解目前行业发展的状况。基于对访谈结果的理解,我们绘制了一张AI技能发展路线图,把不同技能点按照运用处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地进行排列组合。在这些“技能套装”之上,我再去创作故事,设置不同的背景、文化、场景、人物情绪和代价冲突,以期在科技的信息量与文学的繁芜性之间达成平衡。李老师则对这些科技作点评,描述这些科技是如何事情的,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什么寻衅和烦恼;这些寻衅和烦恼能否化解、怎么化解,以及未来社会将会由于AI技能产生若何的改变。科幻小说搭配科技评论,是一种冲破虚构与非虚构界线的文体类型。
我和李老师都以为,90%的人是能从头到尾读完、读懂这本书,从而真正理解AI的。想从事AI研究或投资AI领域的人,借助这本书,可以增加想象力,探求自己的兴趣点。普通人也须要理解当下科技发展到什么地步,未来还会发展成什么样,由于未来如何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这本书有许多种读法,分开来读,合起来读;把它们作为互文来读,或许还能读出两部分之间的某种断裂、冲突。这些都很故意思。
上书房:您的故事和李老师的评点非常契合,但仔细读,确实如您所说,能读出些不同的感想熏染,紧张是你们对未来的预测在乐不雅观度上有所不同。这样命题作文式的创作,会不会很受限定?
陈楸帆:算是半命题作文吧,但确实很难写。
AI包含非常多不同方面的技能。比如人脸识别技能是和打算机视觉有关,有一些更根本,比如深度学习、自然措辞理解/处理。更多是两者结合,比如Deepfake,这个词本身便是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和fake(假的,假造的)的合成词,意指一种合成媒体,将现有图像或***中的一个人更换成其他人的肖像。虽然制造虚假内容的行为并不新鲜,但引入深度学习技能制成的假***、假音频,让人很难辨析。总之,各种AI技能对应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运用处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产生既有共通性又有独特性的问题,要用故事把这些都展现出来,真不是件随意马虎的事。
但这不是最难的。难在如你所说,李老师是个技能乐不雅观主义者,但纯粹的乐不雅观落实到故事层面会显得稚子且缺少戏剧张力,我必须去挖掘个中可能存在的代价冲突。开始有过废稿。直到我提出一个方向:10个故事必须落在10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必须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探求未来演化的迹象。AI技能作为工具,可能被利益集团滥用,放大人性或制度中的负面成分,比如《一叶知命》中的种姓制度。终极,人类须要发挥自己的主不雅观能动性,学会与科技共生共存、共同进化,才能找到唯一的出路。比如《人类刹车操持》是一个猖獗科学家想要毁灭天下的故事,如何让它既真实可信又不落俗套,还要给读者保留一种希望,令我煞费功夫。但在找准这个方向之后,创作就顺了,不再有废稿了。
上书房:书中涉及的技能,都极有可能在20年内发生吗?
陈楸帆:我们在创作之初就定下基调,不写《闭幕者》《星球大战》那样迢遥的未来,而是非常贴近现实的未来。
不仅书中对技能的预测是非常贴近现实的,故事发生的场景也非常贴近现实。10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里,我们希望读者阅读的时候,能有非常强烈的真实感,为此我们从很多角度去做作业,包括查阅当地的历史典故、法律法规,理解民族文化细节等。
每个人“读”出自己的未来
上书房:《AI未来进行式》英文版早于中文版面世,被《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媒体评为2021年度图书。英文版书名《AI2041》很好理解,中文版则利用了“未来进行式”这种虚构的时态,这是想通报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
陈楸帆:英文版是去年出的,以是叫《AI2041》,之后又售出了很多国家的版权,比如即将面世的法文版,会叫《IA2042》,法语把AI叫作IA。中文版书名《AI未来进行式》,是我和任务编辑经由多轮谈论后想到的。我们想表达的意思是:书中所写的,既是尚未发生的事实,又已然在当下有一些迹象,有一些进展,处于一种“量子叠加”的状态——既未完成,又在进行中;既代表了对未来的期许,也代表了我们当下的努力和对未来的设计。
上书房:这本书险些在全天下范围内得到好评,您以为是什么吸引了身惩罚歧文化中的读者?
陈楸帆:这本书受欢迎程度确实超出我们的预期。英文版出版一年,亚马逊上就有近900条评论,评分是4.4(满分为5分)。Goodreads(环球最大的读书社区)上的评分是3.87(满分为5分),评论近2000条。最近刚收到邀约,德国书展会给这本书的德文版颁一个“年度十强”的奖,让我们去现场演讲。
在全天下范围内被认可,我以为还是跟我们的创作初衷有关系。我们的初衷便是想通过讲故事的办法,让普通读者能沉浸式地进入一个个特定场景,以此来遍及AI的技能、图景和发展路径;同时也启示人们去反思,我们当下该做好哪些生理上、教诲上、社会制度上、法律法规上的准备,以使我们更好地过渡到未来这样一个人机共生的社会形态。
进入这样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或是欧洲哪里,它都已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这样的未来到来之前,我们有任务帮助更多的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去理解这样的未来。面对未来,我们不该害怕、排斥、抗拒,而应主动拥抱这种变革。这样的共识凝聚起来后,我们才有可能去做一些培植性的事情,去主导和影响未来。
2022年8月30日,陈楸帆在瑞士苏黎世一家书店签售英文版《AI2041》
上书房:我读完这本书后,推举给身边的一些人,让他们读了之后见告我自己喜好哪个故事。我创造答案各不相同。
陈楸帆:很多读者喜好的故事都不一样,每个人由于自己的背景、自己的生活状态、自己的喜好,会对个中某一个故事产生特殊强烈的共鸣,这很好。我们的书,便是想让每个读的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未来的影子,便是一种未来的可能性。
有无穷尽的未知在等我们
上书房:2014年我看电影《超体》和本日读这本书的感想熏染非常不同。《超体》让我以为那是抱负,而这本书里虽然有科幻小说,但实质是一本科普书,起到了祛魅的浸染。比如,很多普通人对AI的理解还勾留在编程层面,用“码农”一词来统称所有与打算机科学干系的从业职员。读了这本书,我的新的理解是:无论是图形识别还是自然措辞,或者其他AI细分领域,AI最核心、最具打破性的技能都是深度学习,AI系统架构的繁芜运算全部在成千上万层卷积神经网络中自主进行。我的理解对吗?
陈楸帆:对的。编程还是比较线性和根本的,便是写一段代码来办理某一个特定问题。深度学习则不同。学习是你去知道一些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不然就不叫学习。深度学习搭建起的非常多层的卷积神经网络,是一个繁芜性系统,数据之间不是线性的对应关系。在这个繁芜性系统里面,会呈现很多新的特色,这些特色可以帮助机器更好地理解我们人类的措辞、外部的天下,等等。总之,它能够自己去形成特定的机制,去处理特定的问题。
比如,人类很随意马虎识别出一张照片里有没有猫,但你没办法教机器这么去做。由于每只猫都不一样,你无法穷尽所有猫的照片输入电脑。但是,卷积神经网络能够自主提炼猫的特色,形成一套理解什么是猫的机制。
我们人类便是这么学习的。我们现在对AI所做的,就像是在教孩子,教它怎么通过这种数据的层层学习,理解人类是怎么讲话的,怎么看天下的,怎么做判断的。这个过程非常奇妙。
上书房:但这个过程也会出错。
陈楸帆:是的。一层层的神经网络,有不同的参数,机器自主分辨这些参数,不断地将它们归类、打算,形成机器自我的学习。但一开始缺点率会很高,须要人类不断调节参数和构造,让它少出错、更准确。这有点像调电台:调到不同波段,出来不同频道;没调到波段,就出来噪音。编程很多时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浸染便是调度参数,让机器能够输出我们人类想要的答案。
上书房:书中反复提到,“深度学习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在所有信息的特色中找到奇妙的组合,对组合特色中丰富的有代价的信息做更深层的洞察,而这个过程是人类无法理解、无法做到的”。也便是说,人类知道自己输入了什么,却不知道也不能掌控AI会输出什么。这让人细思极恐。尤其是当我读到GPT-3回答如何让埃隆·马斯克竞选总统成功这个问题,不仅说要通过操控舆论来赢得选战,还说要杀去世反对马斯克的,用推戴马斯克的取而代之时。这会是AI的范例思考模式吗?
陈楸帆:GPT-3是一个非常故意思的工具,该当很快就要推出GPT-4了,每一次都是一个更大数据量、更多参数的升级。工具不存在好坏,而取决于你用它来做什么。我认识一些朋友,他们用GPT-3来创作,比如写小说、写诗歌,还可以用它来画画——你写一句话,它就能为你天生一幅特殊好看的画。
我理解你的担忧。科学界有一个说法,说AI就像一个黑匣子。你喂给它数据,它输出一些结果;你通过调节参数——这些参数可能是成百上千亿个的——来改变输出结果。但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AI为什么输出这个结果,而不是那个结果;为什么这么调度参数,会给结果带来那样的改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目前还处于研究之中。
最近20年里,AI技能突飞年夜进,有非常多的进展。比如用AI预测蛋白质折叠的构造,它可以自学自然界中蛋白质的形态、折叠构造的规律,然后自己去打算、推测出全天下可能存在的上亿种蛋白质的构造,是人类做研究的非常强大的工具。但是,我们确实不知道它是怎么做到的,至少在根本理论方面,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理解水平。以是,欧洲立法,必须把AI的可阐明性作为一个非常主要的标准,来衡量一些企业、机构、平台所供应的AI做事是否合理合法。
上书房:这和之前任何一次工业革命不同,之前我们是从理论到运用,而这一次,彷佛理论并未前行,运用却已风起云涌地展开。
陈楸帆:以往的逻辑,是非常古典的,属于牛顿力学时期;我们现在已经到了量子物理的时期,不再是一个线性的叠加的过程,而是部分之和大于整体,会呈现出一些每个单一部分所不具备的新的特色。现在“繁芜性科学”的提法很热门。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三位从事繁芜性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这是一个新的时期、新的领域。
有一次,我参加姚期智(打算机科学专家,2000年图灵奖得到者)的一个活动。他在活动中说,未来我们要更深入地投入到AI逻辑底层的理论培植和研究上,由于我们运用AI技能很永劫光了,在不知道它的理论根本的情形下,就在上面搭了非常多的“建筑”。
上书房:您以为多久能揭开这个逻辑底层的秘密?
陈楸帆:无法预测。实在,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尤其是对大脑的理解还非常浅,我们只能说大自然造物太神奇了,经由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创造出我们人类这么精密的机器——人也是一种机器,只不过它是碳基机器。我们对自身还无法完备理解,很难明得模拟我们自身创造出来的机器智能。
包括人们常常追问的AI的终极方向,我以为现阶段,乃至未来很长一个阶段,我们都没法谈论“终极”这件事。科学是不断拓宽已知的边界,但表面始终有无穷无尽的未知在等着我们。我们只能一点点去探索,就像走夜路,我们用手电照亮脚下的路,但前面有更多阴郁等待被照亮。
“相爱”的本色是情绪的投射
上书房:人脑研究的进展是否能促进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
陈楸帆:人脑研究的进展一定会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但相对来说,目前还是AI的进展快于人脑研究。人类大脑里面涉及太多主不雅观性的东西,比如我们的感情、思想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变革的,这些过程很难通过一个客不雅观的丈量来记录,顶多测大脑血液流速、脑神经元放电情形等。但它们只是表征,不是信息本身,这导致大脑研究非常困难。冲破主客不雅观界线,大脑研究才会有真正的打破性进展。但这太难了,我以为这是个终极性问题,是一个哲学命题。
上书房:会不会涌现这种状况,在我们人类没搞明白自己的大脑意识之前,人工智能产生了类似人类意识的机器意识?
陈楸帆:存在这种可能性。前阵子谷歌的AI研究员Blake Lemoine,说自己在跟谈天机器人LaMDA谈天的过程中,创造AI涌现了意识。他公布了很多谈天记录,在业界引发争议。由于这名研究员有非常强的宗教背景,人们认为他把自己的意识投射在了AI上。投射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思维模式,我们会把很多主不雅观的东西投射到一个客体上。机器究竟会不会故意识,可能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意识。
上书房:这个问题在电影《她》中有所磋商。
电影《她》剧照
陈楸帆:是的。电影所展现的男主与AI的“相爱”,本色是男主在AI上的情绪投射。
总之,目前我们尚处于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相互引发、相互领悟的过程,末了会变成什么样,大家都很好奇。我们很有可能在有生之年就看到这个结果。我们现在就在用机器来研究人类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图谱,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神经是怎么连接、怎么实行不同功能的。
我们已经和机器紧密连接在一起了,已经是一种共生的状态,帮助彼此更好地理解对方,也理解自己,实现共同进化。这是我理解当下技能发展的路径。
冲破现有逻辑是巨大的寻衅
上书房:比较其他AI运用,无人驾驶彷佛相对好理解些,也已经有看得见的运用了,书中却说自动驾驶才是AI皇冠上的“明珠”,这是为什么?
陈楸帆:这个说法涌如今李老师的点评部分,以我的理解,他这么说,大概是由于自动驾驶可能是现阶段整合AI技能最多的运用。它涉及打算机视觉技能,须要用激光雷达、深度摄像头等来实时捕捉周围的环境,之后机器进行决策,再与方向盘、油门、刹车、变速箱等机器传动系统整合。这个过程,打通了数据与机器两个别系。还有一个整合是包括道路环境在内的根本举动步伐上的整合,目前自动驾驶技能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根本举动步伐。自动驾驶还带来很多法律问题,比如事件任务归属等。如果10年、20年后马路上一大半车都是自动驾驶的,那还会带来社会形态上的巨大变革。
以是,这是一个弘大的系统性工程,它的难度不在于单一技能的难度,而在于整合。如果这个工程能落地,那绝对是AI的里程碑式成果。
上书房:小说《双雀》磋商了AI在未来为教诲赋能的潜力,一对双胞胎孤儿以AI为伴;《无打仗之恋》讲的是在一场环球大盛行病中,女主角与世隔绝,把自己封闭在家中无法出门;《偶像之去世》描述了未来的娱乐业,到那时,游戏都将是五感立体沉浸式的,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难辨。这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在谈AI给教诲、医疗和娱乐等领域带来的变革。但是,我都从中读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人与技能越领悟,人与人越疏离。当下就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网络天下。书中说到,未来不随意马虎被AI取代的是那些须要高度社交技巧和同理心的事情,可是,我们彷佛正在失落去社交的希望和能力以及同理心。对此,您怎么看?
未来会若何
陈楸帆:我们正在面临现实与虚拟越来越撕裂的寻衅。不但是社交媒体,还有很多事情、娱乐、教诲的办法,都在越来越往虚拟的方向走。涌现这样的趋势,有很多现实成分,不单是技能的成分,虽然技能在个中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浸染,由于它供应了便捷和低本钱的平台。很多平台还会用推举算法,将用户深度绑定在虚拟空间里,逐步变得排斥和抗拒真实天下。
这种情形现在在发生,在可见的未来,可能会变得更严重,人类的精神、生理状态可能会变得很薄弱。而且,每每越是年轻人,越短缺自我调节能力。他们的发展环境,物质上看起来非常丰沛,精神上的滋养和支持却是不敷的。在多篇小说里,我想表达,我们能否通过对技能的重新设计,让人类重新去建立与真实的人类、自然的环境、全体社会的链接,而不是被屏幕所隔离。比如《双雀》,兄弟俩末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由于变动了AI伙伴的底层设计,让兄弟俩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心灵感应的感应——只管这是假的心灵感应——让他们重新意识到,须要回到亲情血脉的联结中。
当然,这是很难的事,由于要冲破现有的技能逻辑、成本逻辑,去重修很多东西。如何创造一个良性的、培植性的、可持续的技能未来,不应该只有科技公司、技能职员参与,而要有人类学、生理学、教诲学、文学家、艺术家等各方面的专家参与,才能有充分多的维度照顾到每个人的生理、心灵、精神上的需求。这是巨大的寻衅。
来源:作者:顾学文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