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写交响乐听起来究竟若何_人工智能_音乐
近日,深圳交响乐团在2019-2020音乐季开幕音乐会上,演奏了环球首部AI交响变奏曲《我和我的祖国》。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林大叶期待,未来5到10年,AI可以创作出传世的交响乐作品。
这部交响变奏曲是由中国安然人工智能研究院创作的。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以中国近当代变迁史为乐曲的创作原本,描述了从鸦片战役至今,中华民族五段主要的历史进程,蕴含了充足的民族情绪与丰富的时期感情。
研究团队表示,这首曲目从决定以AI形式创作,到正式演奏一共花费大约4个月的韶光。研究团队搭建了包含歌曲库、创作规则库、歌词素材库、音乐评论库、人声声源库和乐器声源库的六大数据库,席卷了百万量级的作曲素材。本次AI交响变奏曲的创作,利用了个中70万余首乐曲进行构造化演习,包含古典音乐、民歌等多类题材作品。
这首环球首部AI交响变奏曲听起来觉得如何?音乐评论家王纪宴认为,乐曲开始的引子渲染出引人入胜的氛围,清新而自然,并无违背听觉习气的声音。当《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时,管弦乐与包括手风琴在内的特色乐器构成了既有历史回望感又有乐不雅观昂扬的明朗歌唱。变奏所表示的交响手腕,在人工智能化的专业技巧中,有着令人线人一新的新奇迁移转变衷配器。《在希望的野外上》等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的引入,如果是出自一位作曲家之手,或许会遵照更严谨的调性逻辑,而AI人工智能的独特思路则更加不拘一格地将音乐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段落。或许在习气于传统音乐语汇的听众听来,有些衔接显得突兀,但正如布鲁克纳等作曲家在他们的交响音乐创作中所做的,出其不虞的迁移转变衷终止常常是审美惊喜的源泉。纵然这首环球首部AI交响变奏曲与指挥家所展望的传世之作存在着间隔,但它的首演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崭新出发点。
近年来,人工智能创作音乐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去年,AI作曲家Aiva发布了名为《艾娲》的中国音乐专辑,Aiva的名字是“人工智能虚拟艺术家”英语字母的缩写,Aiva通过阅读大量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来学习音乐创作,比如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以此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学习“什么是音乐”。《艾娲》的主题源自中国神话故事《女娲补天》。Aiva在听了大量的音乐并建立了自己的音乐理论模型之后,创作了乐谱。然后,专业艺术家在录音棚里用真正的乐器演奏出这些编程函数。
古典音乐一贯以来被视为一种高等的情绪艺术,而如今,人工智能创作的音乐作品已经能够用在电影、广告,乃至是游戏的配乐里了。随着人工智能交响乐的问世,其创作空间可能更加广阔。但这也给人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寻衅。比如,人工智能音乐是艺术创作吗?它会给音乐和音乐人带来什么?
责编:陶宗瑶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