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究竟会不会被人工智能代替呢,人工智能同声传译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同传人工智能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4个问题同传人工智能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同声传译究竟会不会被人工智能代替呢
个人觉得,随着语音识别的不断进步,同声传译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替代,这是很可能的。但完全替代,应该也做不到,至少在十年内不会达到这种水平。
举个例子:在一些论坛场合,或企业内的不同国家的人员交流,这种场合有的会配备同声传译的情况,这种场景下,要求不太高,能把讲解人员的讲话及时翻译出来即可,对其语调,情感等因素,关注度不高,所以是很可能替代的。
而在一些正式场合,如正式外交,大型国际型交流论坛,尤其领导人参与的,一般都配有同声传译,而这种场合对传译的要求很高,要考虑到语调,情感等,还要能适应突发状况,如有即兴发挥的时候,说的一些内容都是不太容易翻译的话语,这些是人工智能所不能达到的水平,这由人工智能现有的学习机制所决定的。所以这些外交场合是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
风格化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训机器同传
我认为人的语言识别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普及。Siri和“谷歌助手”等语音助手,让其拨打电话、搜索信息、输入文字更加方便。语音助手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语音的识别也更加准确,同传的培训主要要加强语音的识别能力,对识别来的语音使用算法分析数据,从中学习并做出推断或预测。
希望早日人工智能走进人们的生活。
翻译行业前景怎么样,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我不看好,特别是基础的翻译容易被替代。但,高级翻译有前途。
比如,有了谷歌翻译、有道翻译,有一定英文基础的人,会选择借助工具自己完成翻译。这样对于要求不高的翻译问题,就可以自己解决,不需要通过专业的翻译。
其次,人工智能不断在进步,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算法,是字、词、句的有机组合,只是组合的方式比较复杂,还要结合情境,长时间来看,这是个数学问题,应该可以解决。
未来,人会更注重体验,翻译的后的阅读体验感是我们比较在意的事情。所以,高级翻译未来会更有市场,也许人更有人情味吧。
去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搜狗首秀了 AI 黑科技——机器同传。此后,搜狗一发不可收拾,今年5月份全球机器智能峰会( GMIS 2017 )会上,搜狗“汪仔”与人工速记 PK 4:1完胜,让人热血沸腾;9月初,搜狗语音交互中心机器翻译团队斩获国际顶级比赛 WMT 双料冠军。( WMT 全称是 Workshop on Machine Translation,是由来自欧洲和美国的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举办的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机器翻译比赛之一。合伙君注)
CEO 王小川致员工内部信中,有着这样激动人心的描述:“已经没有人怀疑搜狗的生存问题了,唯一的悬念就是搜狗能否在搜索领域实现颠覆,能否在人工智能领域引领重大的创新。”
不少“外部人”看了信也热血澎湃,毕竟翻译领域人工成本高居不下,如果能用 AI 解决高成本问题,无疑劫走其中大部分的红利。
所以,AI 翻译是下一个创业的风口吗?笔者认为,现在时机尚不成熟。
首先,创业公司缺乏大规模参考数据。
Google 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产品用户数量推动产品多语言本地化,从而加大对于翻译高效、准确、低成本的需求,倒逼翻译产品的诞生。而AI翻译产品恰好能够解决这些痛点,产品与公司科技感使命的调性不谋而合。
从 AI 翻译本身来讲,AI 技术需要把海量的数据通过优良的算法,运用现代并联分布式计算出来。搜索功能提供用户行为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海量的价值数据。据相关资料显示,搜狗每日语音识别的 PV 是在2.6亿次,产生的语料规模是22万小时。
大数据无疑是难攻克的一个点,用户数据基本被中国互联网的几大巨头所吸引,互联网现阶段,难以出现航母级产品与之抗衡。
其次,技术难度较大。
一个 AI 翻译产品做到翻译精确至少需要攻破几个难题:形式端,拍译要攻克图像识别,同声翻译要攻克语音识别;内容端,攻克文本语言分析、大数据。而这些,都远没有达到 AI 的阶段,机器缺乏对视觉场景、听觉场景、自然语言处理的常识判断。
翻译行业本质上是一个人文行业,翻译讲究“信达雅”。以文本语义分析为例,需要解决三个问题:语料积累(字音、字形、语法等)、语境场景收集和副语言与文化背景。但是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调研人群和沟通客体都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在文本语义分析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失误和偏差
再次,盈利模式不明。
类 AI 翻译产品(尚未有产品达到 AI 翻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 Google、搜狗生产互联网形式产品,如 Google 翻译 APP 和搜狗 PC 端智能翻译入口,另一种是以科大讯飞生产的实体机。
现阶段,Google、搜狗基本免费向用户开放,依靠流量广告收益。作为实体机的后者,或许保留了一些创业空间。今年5月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科大讯飞旗下产品“讯飞听见智能会议系统”着实惊艳全场:机器同传的准确率达到了95%以上,且在展示***里,可以切换奥巴马的翻译声音。据2017年科大讯飞年中财报显示:“旗下的晓译翻译机在报告期内销售近6万台”。
另一方面,新兴的实体翻译机也异军突起:北京分音塔科技的准儿翻译机在京东众筹预售,完成600%的用户抢购;双猴科技的“魔脑晓秘”融合谷歌、百度、讯飞、微软四大翻译引擎。这些都表明了智能翻译实体机作为可以作为 AI 翻译赛道上的试水产品。
9月19日,百度智能 WI-FI 翻译机在日本名古屋第16届机器翻译峰会上大放异彩,这是百度在语音识别技术上的一大突破。这款翻译机不仅可以翻译中、英、日多种语言,还自带80多个国家移动数据流量,为手机、电脑提供上网服务。这款翻译机为人类突破巴别塔之隔,又迈进了科学的一大步。
作为 AI 翻译的排头兵,百度 WI-FI 为首的实体翻译机可以极大降低人工翻译的成本,提高翻译效率。但是,翻译机也有很多局限性:如受众范围过窄,技术精准要求高……这些都会成为翻译机盈利的潜在风险。 如果说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是一场赛跑,翻译精准就是赛跑终点线。作为残酷的产品使用者,只要翻译精准,并不在乎翻译者是人还是机器。1919年,在审判德国的巴黎和会上,英法两国代表共计1000人目睹了“同声传译”的第一次亮相,“同声传译”作为高级精英职业形象深入人心。在无数小语种学生还在趋之若鹜的学习同声传译时,AI 翻译谋杀的风声便喧嚣尘上。国际化浪潮下的新兴职业,百年之后就变得危机四伏。
AI 颠覆人工的趋势并不是耸人听闻,高盛纽约交易员从600个缩减到2个,富士康6万名员工被4万个机器人所代替。正如李开复先生论断,随着AI科技完善,很多基础重复性的岗位将会消失,而 AI 翻译只是人工智能和人类博弈的冰山一角。
在《超智的哲学论述》中,牛津大学超人类学家尼克·波斯特洛姆计算预言:2020年,人工智能会达到人类智慧的10%;2040年,人工智能将达到人类智慧的50%;而到2075年,AI 将达到人类智慧的90%。那时,像 Lucy 一样的超智能体将会出现,人类会和自己亲手创造出的敌人博弈,Lucy 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人工智能的人工二字抹去。
目前人工智能翻译的水平
先说笔译,近几年人工智能翻译的水平可以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记得以前机翻的文章根本没法用,语法一塌糊涂,只能做个参考。
但现在的机翻结果基本80%左右是正确的,有时候简单的句子几乎可以达到100%。感觉用人工智能翻译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再说口译,目前已经有可以实现同传的便携机器了,双方都戴上蓝牙耳机,然后通过机器翻译来交流。不过人工智能的口译水平就没有笔译的那么理想了,简单的句子还可以,稍有难度的交流就不行了。
未来的趋势
现在国内像讯飞科技这样的公司已经可以把语音与文字互转的功能做的很好了,那么理论上从语音到文字、再由文字到语音的转换过程,应该也是可以实现的。
相信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翻译的口译也可以有更好的表现,为不同语言之间的人们交流带来更多的便捷。
翻译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这个问题就好比有人问财务工作以后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是一个道理。
那些简单重复的东西将来一定会被取代,语言也是一样。简单的、有固定规则的表达句式很容易被编码,然后由人工智能完成互译。
但是那些复杂的、不固定的表达方式,例如文学作品、即兴的演讲等,完全人工智能化应该是有相当难度的,短时间内不太可能。
不仅是翻译行业,所有行业都要思考,到底什么是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对于翻译行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使翻译行业成为一个热门专业。现在外语翻译的需求量也是蛮大的,关键点是要学精,最好对某一方面特别通晓或有其他的专业背景。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相关领域带来不少困惑,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工翻译,目前看不需要担心,说一下机器翻译MT的问题,的确目前很多对质量要求不高的客户会直接使用免费的MT,然后人工简单修改一下。但真正对译文质量要求高的客户,还是需要人工来翻译处理的,现在的利用人工智能的MT译文虽然比以前的统计式机器翻译好了那么一些,但还远远达不到“信达”的程度,尤其在专业领域。机器翻译确实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尤其是在一些上下文与情感取向的判断上,机器永远无法替代人类。机器翻译时代对后期编辑的要求很高,因此,人力翻译仍不可或缺。今天的人工智能翻译在情感表达、深层理解,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翻译方面,尚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人力翻译和人工智能相结合。人工翻译在可见的未来不会被机器翻译所取代,但是人工翻译将会被掌握机器翻译辅助手段的新人工翻译所取代。
短期来看不太可能,两种语言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无论是语境还是前后内容都会对一句话的意思带来改变,特别在文化差异下,有些话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需要确切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才能对应翻译出来,缺少内涵的翻译是没有灵魂的。
不过长期来看随着ai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是很有机会达成人类拥有的水平的,不过应该没那么快,现在翻译行业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世界已经是一个整体,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很多时候就依赖于翻译的帮助,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你是否喜欢这个行业,如果光看前景肯定有更好的选择,不过这个行业也不差就是~
2021年中国科学取得的十大成就和生命科学十大成就
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科学研究启动。
2、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3、深潜再传捷报,我国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均取得新突破。
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
5、科学家找到小麦“癌症”克星。
6、科学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7、科学家重现地球3亿多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
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
9、科学家攻克20余年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
10、机器学习模拟上亿原子:中美团队获2021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202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1、科学界完成迄今最全面癌症基因组分析。
2、人造叶绿体研制成功。
3、人工智能首次成功解析蛋白质结构。
4、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变为甲烷。
5、脑-机接口技术助瘫痪男子重获触觉。
6、科研人员绘出迄今最大三维宇宙结构图。
7、美研究人员在超高压下实现室温超导。
8、“基因魔剪”首次直接用于人体试验。
9、引力波探测器发现迄今最强黑洞合并事件。
10、冷冻电镜技术突破原子分辨率障碍。
到此,大家对同传人工智能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同传人工智能的4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