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就在商汤科技首次招股的末了一天,美国财政部将商汤科技列入“非SDN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名单”禁投名单,被列入该名单的中国企业,将无法得到美国投资者的投资。
商汤科技科技能否按原定操持上市,也成了2021年年底最热门的谈论话题之一。

2022AI上市“大年夜年”?_商汤_人工智能 绘影字幕

10天后商汤重新招股,并在12月30日以3.95港元的发行价正式上岸港交所,上市的首日最大涨幅便超过了20%,并在2022年1月4日一度达到了9.7港元的最高股价,虽然随后几天股价下调,但公司市值仍坚持在2300亿港元以上。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AI第一股,为中国的AI独角兽们的上市取得了开门红,让人不禁期待,2022年,是否会成为中国AI企业上市的“大年”。
另一方面,纵然有商汤科技的珠玉在前,AI企业的上市之路依旧充满压力,继商汤科技之后,云从科技、旷视科技、大疆创新等8家中国企业也被美国财政部列入了“非SDN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名单”禁投名单。

对个中几家企业来说,这已经不是它们第一次“上榜”了。
2019年10月8日,有8家中国科技公司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企业,包括海康威视、大华科技、科大讯飞、旷视科技、商汤科技、依图科技、美亚柏科和颐信科技。
2020年的5月12日,又有8家中国科技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个中一半来自AI(打算机视觉)领域,

公开资料经DoNews整理

不久前,同为“AI四小龙”的云从科技回应称“不惧制裁”,并认为中国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触及了美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信通院数据研究中央曾测算,2020年海内子工智能家当规模为3031亿元公民币,同比增长15.1%,无论是市场体量还是增长速率,都处于环球第一梯队,部分关键运用技能居于天下前辈水平。

2021年3月1日,美国国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员会(NSCAI)向美国国会提交了该委员会2021年度终极建议报告:中国在人工智能AI开拓领域位于天下前沿,美国在应对科技行业新威胁方面“毫无准备”,必须履行“重大”变革,以战胜目前的挫折。
为此,美国颁布的《无尽前沿法案》也拟定在五年之内,投放1100亿美元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以支持这些领域的根本性与前辈性技能研究、商业化、教诲培训等项目。

不难创造,中国AI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在不断恶化,而在中国的交易所上市,业务上深扎中国市场,也成为独角兽们殊途同归的选择。
云从科技目前也在科创板上市的进程中,从股权构造来看,云从科技股东包含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上海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基金、长三角家当创新基金、工商银行等,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全内资企业,这也是其“不惧制裁”的紧张缘故原由——本来就和美国投资者没紧要嘛。

比较外部环境,AI企业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内部。
目前有资格上市的AI企业,都不“年轻”了,按投资周期来说,也到了上市的时候。
但长期拿投资人的钱,却迟迟没有培养出强大的“造血能力”,让人不禁担忧它们未来的发展。

学术难迈商业化

在人工智能60年的发展进程中,曾有过三次浪潮,目前是最靠近商业化成功的一次。

我国人工智能的投资热潮大概在2017年开始,此时脱颖而出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险些都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就以刚刚上市商汤科技为例,创始人汤晓鸥曾担当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打算组主任,现任喷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也是IJCV(打算机视觉国际期刊)首位华人主编,而联合创始人徐立、王晓刚、徐冰和杨帆都与他在学术上都有着密切联系。

从学术成果来看,商汤科技有70多项环球竞赛冠军、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8000多项人工智能专利及专利申请,并发布了600多篇打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的顶会论文,位居天下前列。

但商业化则是另一个问题。

根据沙利文的行业报告,商汤已成为亚洲最大的AI软件公司。
2020年,商汤营收达到34.5亿元公民币,同年研发开支24.5亿元,亏损达到8.78亿元。
这次上市,商汤召募了56.55亿港元(折合公民币约46.19亿元),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立在发布会上表示,此轮募资将的约60%将用于研发,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短期内商汤仍不会盈利。

之前科创板过会的云从科技,选择的上市标准也是“标准二”,即估量市值不低于公民币 50亿元,且最近一年业务收入不低于公民币 5 亿元。
但盈利模式、未来盈利情形预测等依旧是监管机构拷问的重点问题。

AI公司盈利难的缘故原由很大略,研发的软硬件投入都高,但却难以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的产品。
目前虽然有大量AI运用落地的场景,但每个场景都有其独特性,导致定制化的本钱高企,很多AI公司乐于做行业标杆客户,以证明AI技能的代价,但公司整体实在挣不到多少钱。
另一方面,AI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技能上的差距又难以拉开太大,导致末了打成了价格战,也是AI企业难盈利的主要缘故原由。

某投资机构数年前也曾稽核过商汤科技,但终极选择投资了几家同样做打算机视觉的二线创业公司,该机构的投资经理对DoNews表示: “我们的首席投资官以为,商汤能做的,其他公司实在也能做。
虽然商汤技能更前辈一些,但可能就相差了3个月到半年。
而且一线AI公司收入虽然高,但存在单一占比过高的强关系型客户,这表示的实际是在行业里的人脉资源比较广,不是建立起了真正的行业壁垒。
”比较之下,如果相信行业有机会,那么投资二三线的AI公司的性价比要更高一些。

当然,理论上随着AI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和案例的不断积累,“定制化”也有可能量变引发质变,标准化比例也相应提高。
AI语音公司云知声的某卖力人在接管DoNews采访时就曾表示,他去云知声做的最主要的事情之一,便是将当时云知声的几百个项目裁减掉大多数,只留下少数有可能标准化的场景进行深耕,比较商业上的真正立足,技能的领先反而不那么主要了。
“学术上,识别准确率从95%提高到96%很故意义,但在产品上,用户根本感想熏染不到差异,反而可能让本钱变得更高,技能上的领先,没办法转化成竞争的壁垒。

但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建立壁垒,实现盈利,却是很多人工智能公司无法说清楚的问题。
诚然,商汤上市证明了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可以花完投资人的钱,再去花一级市场的钱,但融资的钱早晚都会花完,公司的长远运营,还是离不开商业化的落地。

“坐地虎”和“过江龙”

不熟习人工智能的行业,听到“AI四小龙”的称号,总会下意识以为这四家是竞争对手;实际上,虽然四家公司都以打算机视觉起身,业务上也有重合,但竞争更多是表示在对名气和投资的争夺上,从长远来看,其余两类企业才是他们真正的对手,我们可以大略理解为“坐地虎”和“过江龙”。

人工智能的紧张代价,是提升其他家当的效率,也便是互联网圈常说的“赋能”。
目前人工智能“赋能”最成功的便是安防领域,人工智能和安防可以说是天作之合,摄影机拍摄到的图像通过AI可以自动识别,极大提高了事情效率。
上文中几家AI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名面上的情由,也是由于各清闲安防领域的运用。

在AI四小龙中,商汤科技是毫无悬念的老大,但真提及安防行业的老大,那毫无疑问是海康威视,如果说商汤与其他“三小龙”的差距比较明显的话,那么“四小龙”的营收规模加在一起,与海康威视的差距也很明显。
目前海康威视也有研究人工智能的海康研究院,研究院的员工被海康威视员工戏称为“人上人”,无论是职员的本色还是报酬,并不比创业公司的员工们差多少,技能上,大概学术背景浓厚的创业公司仍有一些上风,但在商业上,和老牌的前辈制造业企业海康威视比就差得远了。

图片来源:商汤科技招股书

像海康威视这样的传统家当龙头算“坐地虎”的话,互联网大公司便是“过江龙”。
毕竟,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领域的运用就太广泛了,而且互联网本身便是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和运用处景,它们不可能对人工智能不加以重视。
比如“BAT”,百度早已“all in AI”了,阿里巴巴和腾讯实际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也颇多,至于字节跳动这样的后起之秀,更是靠推举算法后来居上的。

2017年9月,在清华经管学院等主理的“洞见”论坛上,汤晓鸥曾表示在中国创业过于困难:“头顶还有(BAT)三座大山,这种三分天下的局势,已经很难再有机会了。
”比较有趣的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也在现场,而他对人工智能的意见是,以为会是个大风口,乃至是下一阶段决定死活的大机会,从腾讯乐意投入的方向来说,第一是AI,第二是云打算,第三是大数据,“未来所有企业基本的形态便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这是一个大方向。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中统计了海内子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五家企业分别是国家电网、腾讯、OPPO、百度、安然科技,并没有AI创业公司上榜。
不久前职场社区平台脉脉发布了算法工程师最关注的公司TOP10,根据热力值显示,分别是字节跳动(热力值2450)、腾讯(热力值1900)、滴滴(热力值1650)、阿里(热力值1511)、快手(热力值1456)、美团(热力值1234)、百度(热力值1186)、华为(热力值1025)、拼多多(热力值856)、小米(热力值838),可见从业者眼中的大厂也充满“光环”。

AI企业上市之后,业务肯定会与互联网大公司和家当巨子产生更多的重叠,是会进行对抗“降龙伏虎”,还是互助共赢,就不好说了。
毕竟,如果可能的话,企业都不愿意关键技能被握在别人手中。

人才还在吃红利

AI公司研发本钱高企的缘故原由之一,便是用人本钱高。
在互联网行业纷纭裁员的同时,由于供需不匹配,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市场依旧是红红火火。

目前打算机视觉领域的AI四小龙都在为上市而努力,期权勉励仿佛近在面前,商汤科技在上市之后,也按照事情年限发放奖金(比如事情5年发放5888元,事情3年发放3888元,以此类推);而AI另一主要的主线——自动驾驶——则在火热地融资,今年1-9月,自动驾驶融资事宜超50起,有12家企业本年内累计融资规模超百亿美元,干系的从业职员自然也受到追捧。

职场社区平台脉脉上的一个投票帖,有关人工智能行业的员工是否考虑跳槽,累计2154人参与,本分上班儿的选项投票虽然最多,但是希望走的人明显更多,抱着“跳槽=升职加薪”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也算是行业景气的一个象征了。

在有关商汤上市的谈论中,涌现了有趣的“冰火两重天”,“冰”是对商汤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商业未来的不信赖,“火”则是对商汤员工们奖金和期权的倾慕。
如此割裂又统一的表现,就像一位海康研究院的员工在采访结束时向DoNews咨询的问题:“我是该是在海康这样的大厂舒舒畅服的事情,还是去AI创业公司搏一把期权呢?”

他所担忧的是,如果AI创业末了沦为泡沫,到时再跳槽可能就晚了,自己不再年轻,未必能坚持住原来的收入和报酬。
2022年,人工智能已经出身了56年,创业公司如商汤科技刚刚完成上市,其他或在上市中,或者也融资多轮,资深的投资人和从业者们,进入行业也大多在三四年以上,乐以忘忧的韶光越来越少,老之将至的动机开始在所有人的脑海里穿梭。

汤晓鸥招生时曾说过:“到我们这个行业来,我担保你一辈子都有事情,由于我们这东西是做不出来的。
”但如果真的做不出来,人工智能行业只会迎来第三次低潮,现在来看,大几率是可以做出些东西的,只是不愿定末了蛋糕会怎么分。

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们,还要再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