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论坛现场

人工智能来了人脑的未来在哪里_人类_人工智能 绘影字幕

今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天生内容(AIGC)的涌现,引发了环球热议。
这种基于深度学习技能的人工智能,具备了强大的措辞理解和天生能力,能在短韶光内创作出高质量的文本。
然而,AIGC技能的遍及也带来了一系列争媾和寻衅,对付进一步可能涌现的通用人工智能乃至强人工智能,更是让人们既期待又焦虑。

本季新知大会以“聪慧之镜:生命、智能与人类‘近未来’”为主题,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
首场论坛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馆员、中科院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锋,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讲师、北京大学生理学博士葛鉴桥三位高朋一道,共话“动物•人类•大脑:智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人机共生的未来,人类将如何定义自己?人工智能的涌现,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自身:在地球46亿年的生命史中,人类实在只霸占了个中的一小部分,只管我们自认为拥有最高级的聪慧,但面对与人机共生的未来,我们将如何定义自己?本季新知大会论坛首场论坛正是聚焦于科学本身的思考。

“我们可以向动物学习”

作为北京宽耳蝠的创造和命名者,张劲硕是网上的科普达人。
他在发言时提出动物、人类和大脑是一个特殊交叉的研究领域,“在本日,尤其是人工智能、ChatGPT涌现往后,大家的谈论越来越热烈。
人类的未来会怎么样?动物未来什么样?动物的智商是否会改变人?或者人类会改变动物?”

张劲硕

张劲硕以猪举例。
“大家以为猪很笨,不足聪明,但通过镜像反响——拿一个镜子照动物,动物能不能知道镜子里面的是自己?如果能意识到是自己,那解释智商很高,这是非常经典的生理学、行为学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绝大多数猴子,换言之绝大多数灵长类,乃至包括人类婴儿第一次看到镜子时,是不知道镜子里的便是自己的。
但猪很快就能明白那是自己,足见其智商。

在张劲硕看来,科学家为什么研究动物的智商或者说研究动物的文化,每每是希望由此探求人类的聪慧是怎么产生并进化的?他以日本猕猴(别号雪猴)洗红薯,这一国际上最早确定动物是有文化的事例加以解释。

“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科学家在幸岛(Koshima island)研究日本猕猴。
当时有一只一岁大的小猴,科学家为了便于不雅观察,给它投喂了很多红薯,创造它竟然会把红薯拿到海边搓洗,洗完往后再吃。
这个行为首先被小猴子的妈妈创造,妈妈就随着学,紧接着跟它同龄的猴子很快也学会了如何洗红薯,再之后周围所有的日本猴都随着洗红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末了日本幸岛所有的大猴、小猴们都会洗红薯了。
科学家后来把红薯给到生活在日本要地本地地区的猴子,再给它们供应水源和红薯,却没有一只会洗。
我们就此不丢脸出,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幸岛的猴子会洗红薯,这样的行为还得到了传播和继续,这实在便是文化的产生。

张劲硕进而提出,科学家们去研究每一种动物,或者它的生存法则、生存本领和技能的时候,常常会创造每一种能够活下来的动物智商本就很高。
“由于它有它的聪慧,只管这个聪慧不是建立在生理学根本上的,而是建立在一种自然选择上的,但这种低调、暗藏的生活与存续,反而可以视作一种更高的‘聪慧’。
动物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未来,或者认识近未来时,让我们对自己有更复苏认识的一壁镜子。
本日每个生存下来的物种乃至那些已经灭绝的物种,都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可以拜动物为师,向它们学习。

“人类的学习行为是累积式”

以北京猿人为紧张研究方向的李锋在发言时提出,任何动物的蜕变都不是一个直线的进化过程,很可能是多线进化的。
“以前我们把制作工具,尤其是利用工具看作是人类所特有的,但珍妮·古道尔(英国生物学家)在非洲创造黑猩猩不只可以利用工具,还有制作工具的能力。
大概只是掰断树枝把树叶去掉,但这就可能意味着它自身意识有了巨大的进步。

李锋

李锋先容说,近几年考古学者开始从人类永劫光发展史的角度思考人跟工具的关系。
“学者们目前正开展这样的研究,早期留在动归天石上的痕迹可能并不都是人类造成的,也可能是其他的灵长类。
再详细一点便是倭黑猩猩,学者们推测它的行为可能跟人类早期行为最靠近。

在李锋看来,什么是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但是如果说到文明,按照学术界的定义,一样平常不会认为动物天下有文明。
即便对付考古学者而言,我们一样平常认为旧石器石代,也便是一万年以前的时期,常日我们不认为是有文明的,而是说有了文化。
新石器时期我们同样认为是有了文化,而非文明,可能直到非常晚期才涌现了文明。

“人类的文化非常故意思,虽然一些动物有学习行为,但不是累积式的学习行为,而人类的学习行为是累积式的,且不会随着一个人的离世,履历就断档了。
尤其到了本日,有各种记录手段,知识的扩散可能已经到了比指数级还高的级别。
比如我们看200万年前的石器,看着可能还不像(石器),再之后就有点像了,再发展乃至涌现了装饰性的石器,这就反响出人类不同的文化阶段实在一贯在扩展、演进。
这还只是在旧石器时期,更不用说新石器时期。
纵然在旧石器时期晚期,我们也可以看到海洋贝壳已经开始被人为钻孔作为装饰品佩戴在身上,这常日意味着人类开始有了象征的能力,而象征行为在动物界该当是不常见的。
所谓象征性行为,常日认为是通过讲故事的行为和讲故事的能力,把大家聚拢在一起做一件事。
”李锋说。

人类大脑是否会连续进化?

葛鉴桥在发言时,先比较了人类同动物的大脑。
“我们的大脑占身体比重不到2%,但从能耗的角度,却要耗去全身能量的20%。
为什么我们要拥有这么昂贵、奢侈的大脑?就此,英国牛津大学蜕变生理学和人类学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了‘社会脑假说’。
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新皮层之以是被保留下来,是由于它可以处理别的(动物)大脑处理不了的信息,也便是社会化信息。
而每一种灵长类群体的规模,实际上反响出这一种灵长类的大脑可以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
末了他推算出,人类大脑能Hold住的社群规模是150人,这也便是所谓的‘邓巴数(150人定律)’。
换句话说,你的微信朋友圈可能有数千人了,但核心朋友圈便是那么150人。

葛鉴桥

在葛鉴桥看来,现如今是人类大脑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创脑成像技能的涌现让我们在理解大脑功能上有了质的飞跃。
但如果把大脑想象成一个预装系统,它最少有5000多年没有更新过了,可以说我们的大脑和先秦期间的先贤、古希腊的先哲相较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么古老的系统,让我们在面对本日人工智能时期时,无疑会碰着许多新的寻衅。

“现在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人类影象的‘谷歌效应’。
信息技能的大发展,搜索引擎的产生让我们的大脑不须要再去记住那么多的信息,或者说人类影象信息的办法已经发生了变革。
而信息的易得性,使得原来很耗能的大脑功能外部化了。
过去面对一个新信息时,我们影象的是What。
本日再有一个新信息,我们记的是Where,便是在哪里可以找到它。
《人类简史》中讲到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但真正改变人类的是数字化革命。
它改变了我们跟天下交互的办法,我们获取信息的办法——大脑最主要的功能便是信息处理,而获取信息的办法发生聚变,这使得我们学习、社交的办法都受到了影响,而真实天下、虚拟天下的边界也由此变得模糊化,这都是对我们人脑的寻衅。
在这个星球上,人类骄傲了很多年。
我们一贯以为自己站在智能的顶峰,不可能被打败。
但随着人工智能的涌现,人类已经放下了这个骄傲,我们在围棋、象棋上都曾被打算机打败。

发言末了,葛鉴桥对人脑的未来提出了设想:“人工智能的涌现给了我们适应的机遇,人类的大脑和心智已经在对科技发展做出调度,比如刚才说的谷歌效应,只要信息可以很便捷地获取,我们就不再记在脑筋里,而影象的内容改变了,这可能也会影响人类社会的面貌;第二,人脑在相称长的一段韶光内没有进化,很大的可能是大自然没有给我们敌手。
人工智能的涌现带给我们一种新的选择压力,人类的大脑和智能是否会连续蜕变或者不断地更新,进而形成一个新的群体,新的变体?存在这种可能性。

碳基生命之外的全新智能物种,人工智能的生态位

说到底,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发展,已经让人类产生出这样的疑问与担心:我们会不会创造出碳基生命之外的全新智能物种,进而成为地球的下一届主人?这从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科幻片《闭幕者》,到不久前公映的电影《梅根》中,都折射出人类内心最深层的恐怖。
而硅谷“钢铁侠”马斯克不久前在呼吁停息人工智能研究开拓后,成立了自己的AI公司,更让这一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在三位论坛高朋各自的发言结束后,不管是在他们之间,还是线上、线下提问中,大家不自觉地聚焦于这一“终极问难”。
葛鉴桥先容说,大脑加工信息,不只是把信息送到新皮层,还要送到旧皮层。
“而旧皮层是分管感情的,管理感情最主要的一点便是提示危险——我们碰着新的事物或者新的情形,碰着不愿定性的时候,常常会先紧张、先恐怖,由于那背后意味着可能有‘老虎’要现身,会对我的生存造成威胁。
本日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的时候,首先就激活了远古期间人类对野生猛兽的恐怖,但这个古老的认知系统在本日也对我们形成了某种滋扰,由于我们本日所处的社会毕竟不同往昔。

“一点都不用担心人工智能会把人类取代,反而它能把人类从无意义、无代价的繁琐事情中解放出来。
从这个角度上说,人工智能是在帮助人类,给了人类更多的自由去自我体验,让人类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天下,反过来这种探索和体验也让人类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究竟是谁,究竟适宜干什么。
”在葛鉴桥看来,人类该当把人工智能当成新的物种。

“如果是新的物种,学术上常常讲到生态位。
人工智能的涌现霸占了新的生态位,但它跟人类霸占的是完备不一样的生态位。
这就像人类早已统治地球,但我们也不会把所有的老鼠都杀光,由于没这个必要。
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就像是我们面对其他物种的关系。
只是说,人工智能毕竟是人类设计出来的,它像人类的小孩,我们希望小孩子具备的品质是否也可以教给人工智能?进而培养出对人类友好的人工智能,而不要养出终年夜了会杀父弑母的小孩儿。

就此张劲硕补充道,“动物通过蜕变达到得当的生态位,而这个位置实在跟大脑、大脑构造、皮层、后天学习都有极强的干系性。
然后我们才知道人有人的位置,动物有动物的位置,而人类很难去替代所有其他生物,乃至也不可能完备分开它们而存在。
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从构造和基本形态上讲,人类和其他动物险些完备一样。
从这些角度讲,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并不符合这些特色。

“至少我们目前看到的人工智能还是在符号层面上玩一些‘笔墨游戏’,对它背后的实体,真正能产生体验的东西(无涉)。
它实在不跟真实的天下产生联系,但是大概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和真实天下产生联系。
”葛鉴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