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讨帐:听着新鲜但合法吗?_债务人_人工智能
界线在于,人工智能催收不能限定或影响到其他与债务无关的人。
提到“职业讨债人”,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群文身男上门围堵进行侮辱和威吓,“呼去世你”骚扰、送花圈、泼粪等极度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乃至利用暴力、拘禁……据媒体宣布,新的讨债手段——“人工智能讨债”,眼下也应运而生。
据宣布,在中国,利用智能催收正逐渐取代传统讨债公司,一些P2P借款平台正在试验这种偿还债务的新技能。机器人会在互联网上探求债务人的联系办法和个人资料,在社交网络上探求他朋友的资料,并给所有人打电话,发短信。人工智能利用语义剖析和大数据处理方法,绘出债务人的生理肖像,以选择最具说服力的讨债计策,要求亲朋好友对自己熟习的债务人施加影响。
众所周知,生动的民间借款尤其是印子钱,成为“讨债”江湖野蛮成长的源泉。职业讨债人通过手机定位、到老家“宣扬”、限定人身自由、言语侮辱等“软硬兼施”的手段来逼你还钱。
实际上这是严重陵犯欠债人的隐私、名誉权和人身自由的违法行为,严重者乃至涉嫌犯罪。震荡全国的“辱母案”,便是范例案例。
实在早在1993年国家工商总局就发布了《关于停滞办理公、检、法、司所属的机关申办的“讨债公司”登记注册问题的关照》。1995年,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也发布关照,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设讨债公司。2000年,两部门再次明令撤消各种追债公司,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办任何形式的讨债公司。
从职业讨债人到如今的人工智能讨债,表面上“暴力型”正在转化为“温顺型”。人工智能可以剖析文本,找到最得当的语气与债主对话;它还可以通过剖析找到债主的地理位置,或者联系债主的亲朋好友,让好面子的债主自知理亏。和传统的职业讨债人比较,智能讨债彷佛在从“黑道”转为“白道”,欠债人少了被威逼恫吓,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侵害。
那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讨债就具有“合法性”呢?鉴于其与传统讨债公司业务的重合,其合法性恐怕依旧存疑。
对付网贷平台来说,通过打电话和发邮件等办法提醒债务人还款,本是业务的一部分,无可厚非。但人工智能催收不能限定或影响到其他与债务无关的人。倘若利用非正当手段采集数据为债务人画像、通过通讯录向债务人亲友进行电话轰炸或者向债务人同事发骚扰短信,这类智能讨债同样涉嫌违法。
债务人最基本的隐私权、名誉、人身自由、生命康健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容随意陵犯。鉴于此,人工智能讨债显然也不能超越法律边界,而当务之急,便是尽快依法查处一批涉嫌违法的人工智能讨债案例,不可容其“信马由缰”。
□吴玲(职员)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