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去世后需要一个AI灵魂吗,人工智能复活死人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死人工智能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3个问题死人工智能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人类去世后需要一个AI灵魂吗
其实一切事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向!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都必须反回来重新理解与定义基本词语!人生成长都必须修正从童年到青中年及老年对事物的理解与重新定义!因为成长中对学习的事物会产生不一样的感悟!一一一思想者!
人工智能是谁在1956年提出来的
约翰·麦卡锡因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而在1971年获得图灵奖。实际上,正是他在1956年的达特矛斯会议上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2011年10月24日晚上,约翰·麦卡锡与世长辞,享年84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麦卡锡
外文名 John McCarthy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27年9月4日
去世日期
2011年10月24日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波士顿
毕业院校
加州理工学院
普林斯顿大学
主要成就
发明Lisp语言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
是麦卡锡。
人工智能是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麦卡锡首先提出的。该会议确定了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实现能够像人类一样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机器”。它的初衷是希望能让机器像人类一样,代替人类完成一些任务。
正是有了这一需求,才催生了机器学习(1970s)的出现。人工智能进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就在这次会议后不久,麦卡锡从达特茅斯搬到了MIT。同年,明斯基也搬到了这里,之后两人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AI LAB实验室。
人工智能新算法能预测人的死亡时间,你愿意知道这个时间吗
据报道,谷歌的此项研究来自两个医疗中心至少21.6万名的成人患者,实际上研究不仅限于预测病人的死亡时间,还用于度量患者的再入院和住院时间等。
这项预测直接关系到对高危病人采取何种的救护措施和救护标准,当然,也可以用来衡量中国人的孝心标准。它会告诉你,到啥时为止,你对父母、祖父母的孝心奉献是有效的;时间点一过,你的孝心可能就是无用功了,AI会提醒你还是赶快准备“料理后事”吧。从这个角度看,这项AI也有其应用价值。
至于个人,不太可能接受到谷歌人工智能的这项服务。毕竟工作成果还在研究室,而且也没有100%或99%的准确率,用于临床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如果有一天它真能象阎王爷的催命鬼那样来见你,你想躲也躲不掉,那你还是顺天认命、安心接受了吧。
谢谢邀请!
哈哈,来啊,看看老子生命力多强。其实我觉得这个噱头大过实际。不过是告诉人们珍惜生命,不要浪费光阴罢了。人生变数太多,不是算法能准确预测的。况且,等我等寿数将尽之时,恰好人类生命科学出现大得飞越呢,也未尝可知,嘿嘿。
目前人工智能还没那么发达,能精准算出死亡时间,如果加入命理程序,加入强大的基因库和大量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的统计(涵盖每个年龄段的身体状况),也只能大概测出。目前还没有这么大的数据库做支撑,所以无法实现。针对奄奄一息的病人,医生也能断出个大概。身体健康之人,是实现不了的。
首先,这个预测是针对入院病人,我估计主要就是病危的病人,这个预测其实一般的医生也会有一些看法,这个预测只是更准确一些。它不是针对一般人。
其次,对于高危人员来说,知道这个死亡时间无疑会加速心理崩溃,没有太多好处;如果是病人家属,除了会早点伤心之外,又有什么作用呢?
最后,如果这个预测针对的是普通人,我到是愿意知道这个时间。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有一个小程序,输入相关信息之后给你一个死亡的预期时间,然后还转换成小时给你提示。我记得当时自己心里还是有一丝震撼的。通常年轻人总觉得自己的生命还有很长,不会珍惜;但是一旦你突然发现自己的生命原来那么的短暂,其实也就只有多少个小时,你就会不由自主的珍惜当前,把握现在。
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知死而后生,但愿AI能给我一个准确的预测。
到此,大家对死人工智能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死人工智能的3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