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能留下的经典诗词,现代却很难再有那样的意境,妙音人工智能官网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妙音人工智能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妙音人工智能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为什么古代能留下的经典诗词,现代却很难再有那样的意境
谢邀。每一个时代都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潮流。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读书是踏入上层社会最主要最直接的路子汉朝以来,罢黩百家,独尊儒术,试看两首《神童诗》:
其一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其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到了唐朝,吟诗已经作为一种时尚,少长咸宜,读书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了。科举考试也有试题,请看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为自己的诗文赶不上潮流而赋诗给前辈张籍,说明了作诗已风行以及考试的严格。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人自然而然的能够写出高质量的诗文。
近代以来,废科举,看世界,用科学,讲探索。学生的课程增加,知识面广,要适应社会,探索和了解宇宙。不管文科还是理科,都要学七八门功课,同学们练习诗词的时间相对减少了。加上现在的生活条件比古代好多了,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社会安定,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和睦相处,影视业蒸蒸日上,文艺百花齐放,生活快节奏,人们练习写诗的时间也少了,这样一来,现代人写的诗词相比古人而言是略有逊色的。
好在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梦已蓬勃兴起,国学也在全面复兴,民族文化的繁荣指日可待,希望我们现代的诗词也能够接近或者赶上古人。
我不是文化学者专家甚至连爱好者都谈不上,只能算个一般读者,所谈的认识难免粗浅,见凉。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来源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社会生活需要是摧生诗歌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及第才能当官,才能光宗耀祖,因此学的刻苦专注。二是古代社会诗歌不仅是文人之间表情达意的形式,也是社会上的重要娱乐形式,在上层社会包括皇宫在内都把诗词谱上曲子进行弹唱,供人们欣赏。三是诗歌既然来源于社会,那么对国家的兴衰反映很敏感。国家兴盛时,诗歌大多欢快,国家衰败时,诗歌基调悲凉。如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诗歌就有较大不同,“风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在安史之乱以前是没有的。四是诗歌的情调意境与作者的特质及境况变化有密切关系。比如,李后主前期作品大多写歌舞升平,被俘后他国恨家仇涌上心头,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都知道不必多说。
现在的诗为什么写不出古诗的意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交流的方式多元化了,电话、电报、报纸等成为主流,诗歌这种交流方式很少见了。二是诗歌与娱乐分离了,尤其是用古诗演唱就更少了,诗歌变成一种单独的文体。三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大力提倡白话文,自由诗,从学生开始学文言学诗歌就不多,既使讲诗歌也只讲诗意,不讲写作。四是格律诗严谨,学好非一日之功,更何况诗的社会作用降低了,变成一种爱好。五是现在要学的知识太多,学文科就业路窄,理工科有利于谋生。浅谈这些,请指正。
因为与时俱进!
诗词特别是词,又叫长短句,实际就是古人的歌曲。词是需要按词牌填词的,好比苏轼,一首念奴娇、大江东去,红遍千古!伟人毛泽东的千古绝唱,念奴娇.、雪,当年更是重庆纸贵,轰动震惊民国!
当年词适合慢节奏的演唱,由箫笛鼓乐伴奏,有如现在公园唱花灯,没二胡伴奏的清唱,当然没有有音乐的好听。现在流行歌曲,适应快节奏等需求,样式内容完全不一样了。
这确实是一个尴尬的问题。当然,也不能说现代没有经典的诗词及好的意境。诗词一般会有年代上的划分,如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按年代(朝代)划分的。说到现代,首先就要明确现代是从何时算起的,然后再来统计分析诗词。所谓现代,历史学上通常指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代,一般认为,中国现代历史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认为,上世纪20年代起,就是现代。而此时,恰逢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会受到冷落。但要说没有经典,意境不如古人,也不恰当,个人认为,毛主席的诗词就非常特别并值得学习。
当然,现代很从人创作出来的诗词,尤其是意境,确实大部分不如从前。个人认为,这是有客观原因的。试作如下分析:
- 一是写作环境造成的。如前所述,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写作成为主流写作语言,而诗词的写作环境,主要是文言文。新的东西得到推崇时,旧的必然会受到影响,即是不遭遗弃,也受冷落。
- 二是写作人群造成的。过去,由于受到社会各种限制,如阶层、教育等等,写诗词的人,基本是受过教育的“少数人”,即使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也是粗通文墨。尤其是留下经典的这些人,除了受教育程度外,基本是生活无忧者(当然也有穷困潦倒者,但至少可以活下去)。而今教育普及,“准诗人”不计其数,甚至人人可以作诗,质量受影响在情理之中。再者,每天的生计都发愁,谁还有心思认真写诗?
- 三是学习环境造成的。古人的教育,咱们没见过,但肯定与今天不同,学的东西肯定更简单,至少英语不用学(玩笑)。但有一点,诗词的课程份量,比现代多的多。也就是说,古人写诗,是专业的。而今天,学生不读诗不写诗,学好数里化,走遍天下也不怕。
- 四是自然环境造成的。诗词讲求意境,意境关乎情境,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地的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破坏。天然的险、峻、奇、幽、明,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人造景观,对人们写作的刺激也越来越轻。举个例子,当你面对高山云海,想起一句优美的古诗,突然一根高压线杆,还有意境吗?
- 五是审美环境造成的。社会不断发展,人类不断进步,审美标准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物质文明,人们可供选择的爱好也越来越广,读诗赏诗的人相对就少了。古人写一首诗可以是一次做官的机会,今天没有人因为一首诗给你机会。诗词作为纯文学形态,在物质物欲面前,也只能退避三舍了。
综上所述,现代,诗词创作的环境、氛围、动力、目的、审美要求、社会地位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想出经典作品,确实比较难。
但我还要补充一句,难或少并不代表没有,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相信国人的诗词水平一定会整体提高!
以上浅见,请方家批评指正!多谢邀请!
到此,大家对妙音人工智能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妙音人工智能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