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率先聚焦着力培植具有环球影响力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的北京和瞄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人工智能高地的上海。

北京:培植人工智能立异策源地_人工智能_北京 云服务

《中国经济周刊》 郑雪|北京宣布

人工智能发展风起云涌,北京是这场浪潮的引领者之一。

2023年5月30日,北京聚焦通用人工智能,发布两份文件支持人工智能家当发展。
至此,北京人工智能家当发展方向逐渐明晰:北京意在培植具有环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一年过去,北京已经有能力秀“肌肉”。
北京在人工智能家当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造诣?人工智能运用落地该如何推进?家当发展离不开数据、算力,政策如何急家当所需,办理企业难题?

北京具备人工智能家当发展上风

发展人工智能家当的主要性毋庸多言。
正如北京市公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在2024 GDEC人工智能专题论坛致辞中所表示,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家当发展中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天生式人工智能干系技能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注入强大动能。

2023年5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加快培植具有环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履行方案(2023—2025年)》和《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多少方法》两份文件,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占先发展。
北京的目标也已明确,即具有环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作为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北京不仅要在技能研发方面取得打破,还要在家当生态培植、人才培养、国际标准制订等方面发挥引领浸染。
这意味着北京须要不断推动技能创新和家当升级,同时看重家当生态完善和人才培养体系培植,为AI家当长期发展奠定坚实根本。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随着目标确定,北京也在整合干系资源促进当地人工智能家当发展。

数据供给方面,今年3月,北京人工智能数据演习基地正式启用,这是海内第一个人工智能数据演习基地,同时以“监管沙盒”制度保障大模型演习。

算力方面,今年3月,北京规模最大的公共算力平台——北京亦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正式启用,可供应算力3000P。
北京履行算力伙伴操持加强算力供给。
此外,符合干系哀求的企业亦可向政府申请兑付算力券,享受干系补贴。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北京发布了算力举动步伐培植履行方案,提出构建京津冀蒙算力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同时表示武断走算力自主可控路线。

北京人工智能家当高地培植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全国已通过备案的大模型产品166个,个中北京71个,据不完备统计,涉及北京干系企业2200余家,地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

北京人工智能家当发展为何如此精良?

王鹏表示,首先,北京拥有浩瀚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储备丰富,为家当发展供应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其次,作为都城,北京具有更强的政策影响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可以吸引更多资金和资源投入家当。
再次,北京拥有完善的家当链和根本举动步伐。
末了,北京吸引了浩瀚AI企业和创新团队落地,已经形成一定的家当集聚效应。

今年3月,空想汽车全自研多模态认知大模型Mind GPT正式通过国家《天生式人工智能做事管理暂行办法》备案。
Mind GPT大模型出自空想汽车智能空间副总裁勾晓菲所带领的团队。

“大模型备案过程中,北京干系部门给予了详细的备案辅导。
此外,北京在算力支持、AI人才引入等方面都给了很大支持。
”勾晓菲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在他看来,北京最大的上风在于人才和前期互联网企业发展所积累的数据上风。

寻衅:AI如何更好地落地运用

从OpenAI引爆热潮到海内百模大战,大模型也在逐步走向运用落地。
2024年政府事情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运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家当集群。

北京人工智能家当发展的下一步也已明晰。
许心超在上述会议表示,北京近期将发布“人工智能+”行动操持,以运用反哺大模型技能迭代,带动家当发展,加快造就新质生产力。

北京的“人工智能+”行动操持将关注哪些重点?王鹏预测,该行动操持或将重点关注聪慧城市、聪慧医疗、聪慧教诲、智能制造等。
这些领域具有广泛的运用需求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代价。

有不雅观点认为,2024年将成为大模型运用落地元年,行业也在期待着“杀手级”运用出身。

在勾晓菲看来,有代价的运用涌现,意味着人工智能企业的商业闭环逐步形成。
商业闭环形成之后,一方面,企业现金流更加康健;另一方面,模型通过用户利用实现产品和技能迭代,才能真正走向正轨。

“随着用户影象数据不断累积,未来,AI会从通用大模型转向专用助手。
智能体会越来越像人,能够为人供应专有化做事。
”勾晓菲先容,空想希望构筑自己的人工智能生态闭环,未来搭载Mind GPT模型的“空想同学”(空想汽车的语音助手)将会进入其他智能终端,为用户供应持续性做事。

通用大模型切入垂直行业,并不是一件大略的事。
场景在哪里,互助如何推进,磨练着各方。

以车企和人工智能企业互助为例,双方之间存在较长的磨合期。
“关键在于,互助双方都期待对方能奉告自己,人工智能‘上车’到底有什么影响。
车企对大模型的能力边界并不理解,以是期望第三方模型公司奉告人工智能‘上车’有何运用、有何好的功能。
第三方模型公司在通用侧发力,对行业理解不深,对用户需求理解不多,则期望车企能奉告详细需求。
”勾晓菲表示,这也是空想汽车选择自研大措辞模型的缘故原由。

以汽车行业为例,人工智能“上车”紧张有两个方向:一是认知智能方向,紧张指人机交互,多用于智能座舱。
人和车通过语音助手交互,明确用户模糊的需求,从而供应个性化做事。
二是行为智能方向,聚焦智能驾驶,实现端到真个自动驾驶。

磨合只是开始。
通用大模型切入垂直领域,背后不仅有技能,还有更多考量成分。
勾晓菲认为,未来通用模型能够活下去或者被认可的条件条件,必须是足够中立,不能侵入到每个垂直领域。
如大模型要不断完善作为基座的能力,但对付通过模型和用户交互产生的数据和影象,则须要封存在终端厂商侧。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