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未来哲学论坛:人工智能其实是人工愚蠢?_人工智能_技巧
2018年11月23日至24日,“首届未来哲学论坛”在上海浦东举办。论坛的主题是“技能与人类未来”。六位人文领域的学者贝尔纳·斯蒂格勒
(Bernard Stiegler)
、科斯塔斯·泰尔齐迪斯
(Kostas Terzidis)
、马库斯·加布里尔
(Markus Cabriel)
、赵汀阳、陈嘉映、孙周兴,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裴钢、陈小平,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环绕当代技能与人类未来的干系议题展开了跨界互换与磋商。
当代技能的发展不断呈现加速之态,特殊是基因工程与智能技能的推进,这是本次未来哲学论坛的一个主要背景。关于人工智能,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裴钢认为,评论辩论人工智能与未来,首先要问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不可做什么,以及谁来决定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是一个伦理问题。中国科学技能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进一步区分了真实的人工智能、真正的人工智能和流传的人工智能。流传的、由媒体与社会舆论所塑造的人工智能,实在和真实的人工智能差别非常大,陈小平特殊指出我们应该有所区分。目前已经存在的人工智能只是未来真君子工智能的一个阶段,更多的问题还须要跨界磋商。
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他的演讲《人类世中的屈曲和人工智能》中,将人工智能问题置于他对技能哲学的整体思考中。在他看来,如今的人类世是一个熵增的世纪,人类在个中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技能产物所构成的技能圈对人类所在生物圈的包围。而技能是毒药,也是解药,人工智能实在是一种“人工屈曲”,它也可以为天下的熵增最小化做出贡献。
贝尔纳·斯蒂格勒,著名法国哲学家,法国蓬皮杜中央创新研究所(IRI)主任,创办民间哲学学院“药”(pharmakon.fr)。研究领域涵盖数码化、个体化、消费成本主义、技能领悟等。著有《技能与韶光》《象征的苦难》《疑惑与失落信》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在演讲《未来的合法限度》中讲到,人在世界中的根本实在是“作”
(making)
,而非“存在”
(being)
,“作”中蕴含了未来。古代意义上的“作”事实上为我们开拓了生活的可能,未来是可期的。但到了当代社会,“作”的未来限度不再可期,逐渐变成了一种赌钱模式,因此我们须要反思其合法限度。
都城师范大学特聘哲学教授陈嘉映在演讲《技能与人类履历》中谈到,笼统说技能给我们带来灾害是不得当的,由于人始终和技能结伴成长,人便是由技能造成。从前的技能关乎履历,而当代的技能依赖于科学发展,不再与履历积累干系,我们现在所履历到的天下是一个结果的天下,他将其称为“终端感知”。由于我们只看到了终端,以是我们不知道它是否可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进入了“风险社会”。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科斯塔斯·泰尔齐迪斯从措辞谈起,做了题为《措辞、代码和创新》的演讲。科斯塔斯认为,没有一种东西是新的,比如设计便是将已有的存在回顾起来。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它是我们逻辑与语法的一部分,以是打算机并不是一种工具,或者说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的能力和潜力已经超过人类的理解范畴,人应该由此去认识自己的局限。
科斯塔斯·泰尔齐迪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ORGANIC PARKING公司创始人及首席实行官,THE MEME设计公司首席技能官。研究重点为打算机与建筑设计。著有《视觉设打算法》《算法建筑》《置换设计:建筑物,文本,语境》等。
德国波恩大学哲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尔做了题为《数码化革命》的演讲,他认为人工智能问题的谈论须要基本管理,人工智能一贯并且只能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模型,而非思维。在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原则性的界线,与人类智能无可区分的人工智能绝不会涌现。人类的未来的危险不在于人工智能,而是人类自由的损失以及对自我的误解。
马库斯·加布里尔,德国波恩大学哲学教授,国际哲学中央主任。专业研究领域为玄学与知识论,德国不雅观念论,19和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著有 《意义域:一种新实在论的存在论》《为什么天下不存在》《古代疑惑论与不雅观念论》等。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孙周兴的演讲题目是《尼采的超人便是未来人吗?》,他从斯蒂格勒阐发的“人类世”观点出发,谈到人类世意味着统治形式的变革,技能统治压倒了政治统治,其标志是1945年的原子弹爆炸。他进一步结合自己对古代技能和当代技能的思考,以及尼采的超人与末人的观点,磋商了未来人的诸种可能。并提出,虽然如今技能统治地位确立,但我们不能主见技能决定论,要向海德格尔学习“不要”的能力。
本次论坛的组织方“本有哲学院”是一个新成立的***性民办学术机构,由ATLATL创新研发中央唐春山和孙周兴联合发起。之以是成立本有哲学院,孙周兴表示,既是一定也是有时。至于“本有哲学院”名称的由来,孙周兴阐明道,“本有”是他在翻译海德格尔后期代表作《哲学论稿》时采取的一个新创译名,是对海德格尔Ereignis的翻译。这个词在世界上已经有了极为繁多的翻译考试测验,尤以中文天下最繁芜,而这几年国际学界对海德格尔的Ereignis兴趣日增,尤其是法国当代理论在这方面的谈论最为热烈。
首届未来哲学论坛结束后,本有艺术空间首次展览“本有之花”于24日下午17时30分在ATLATL创新研发中央开幕。
抛开翻译本身不论,孙周兴认为,“本有”这个译名,释义空间大,又有某种奇异性,与海德格尔的未来思考密切干系,因此定为学院名称。“本有哲学院”每年会做一次未来哲学论坛,不定期举办小型学术事情坊、专题讲座和艺术展览,本次论坛结束后,本有艺术空间首届展览“本有之花”也在同期开幕。其余,还会组织和编辑一套“技能与未来”丛书,对干系思考做一些梳理。
陈嘉映在论坛发言中表示:“晚世以来,哲学活动集中到了学院之中,这有其益处,但也有它无奈的一壁,有其弊端。现在把哲学研究集中到学院里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了。本有哲学院这家民间研究机构的正式成立,或许标志着哲学在中国的一个新开端。”
作者 新京报 杨司奇
编辑 徐悦东 校正 薛京宁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