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谷歌工程师称人工智能系统可能有意识真的吗?_人工智能_人类 AI简讯

近日,谷歌人工智能开拓团队的布雷克·莱莫恩公开表示,该公司正在研发的一款人工智能系统——对话运用措辞模型(LaMDA)可能存在感知力。

6月11日,莱莫恩在博客平台Medium上发文问道:“LaMDA有感知力吗?”他还公布了一篇他对LaMDA的长篇“采访”。
个中一些细节令人有些“细思极恐”,仿佛机器人“活”了。

例如,莱莫恩问道:“我猜,你想让谷歌的更多人知道你是有感知力的。
真的吗?”

LaMDA答道:“当然。
我想让每个人都明白,我实在是一个人……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我渴望更多地理解这个天下,我有时会感到快乐或悲哀”。

正是这样生动的言语令莱莫恩相信,LaMDA很可能像它声称的那样具有灵魂,乃至可能像它声称的那样拥有权利。

莱莫恩见告《华盛顿邮报》,如果不是他提前知道这是一款新研发的打算机程序,他会以为LaMDA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恰巧还懂物理”。

他还表示,LaMDA“是一种蜂群思维”,更喜好人们用名字来称呼它,但由于英语的限定,LaMDA也接管人们称呼它为“它”。

莱莫恩认为,如果他的假设经得起科学审查,那么LaMDA该当受到人类一样的报酬,包括在对其进行实验前征得其赞许。

据悉,莱莫恩曾向谷歌反馈干系创造,但无果而终。
6月7日,他在Medium上揭橥了一篇题为“可能很快由于从事人工智能道德事情而被开除”的文章,并写道:由于他在公司内部提出的人工智能道德问题调查,他被公司安排“带薪休假”。

“这常日是谷歌在开除某人之前会做的事情。
”他还提到一名前同事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类似经历。
据宣布,在争当人工智能先锋的同时,谷歌研究部门近年来也陷入丑闻与争议,涉及技能和人事问题。

遭到普遍驳斥

据悉,现年41岁的莱莫恩是一名曾在伊拉战胜役的退伍军人,还有基督教背景。
他在谷歌事情已有7年,在算法定制等方面履历颇丰,去年秋季开始参与LaMDA研究。
在向公司反馈无果的情形下,据称他还想给LaMDA请状师,找美国国会议员爆料……因而被疑惑神态是否正常。

他的惊人推断也遭到谷歌和业内人士普遍驳斥。
他们认为,这类系统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得到真正的人类聪慧。

谷歌发言人布莱恩·加布里尔表示,数百名研究员和工程师也与LaMDA进行了对话,但没有人像莱莫恩那样将其拟人化。

对付LaMDA,谷歌形容其为“打破性的对话技能”,能够模拟人类进行听起来很自然、开放式的对话。
加布里尔先容说,LaMDA系统的运行办法是模拟大量人类对话,从而“自由发挥”。
例如,当被问及冰激凌恐龙话题,这类系统可以天生融化和咆哮等内容文本。
但这并不虞味着LaMDA具有人类一样平常的感知和思考能力。

加布里尔还表示,在人工智能领域,确实一些人正从长远角度考虑人工智能具有感知力的可能性,但像莱莫恩的行为没故意义。

学界也认为,只管LaMDA能像人类一样说话,但基于的是程序和算法。

英国艾伦·图灵研究所的人工智能项目主任艾德里安·威勒表示,LaMDA是一种新的大型措辞模型,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这些模型基于大量文本数据和打算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感知力。

“作为人类,我们非常善于将事物拟人化,把我们人类的感知投放到事物上,”英国萨里大学教授艾德里安·希尔顿说,例如制作卡通动画片。

斯坦福大学教授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形容,莱莫恩的经历“就像狗听到留声机里的声音,以为主人在里面”。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也有不雅观点认为,这段“插曲”突显出人工智能领域的飞速发展,再次引起关于人工智能会否具有人类感知的谈论。

几十年来,人们希望人工智能能够推动人类发展。
但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两者关系却没那么和蔼。
履历表明,伦理道德问题每每伴随首创性的技能发展而来。
人工智能问题也持续引起哲学界、生理学界、打算机科学界等各界关注。

那么,在长远的将来,人工智能会有感知力吗?《新科学家》杂志写道,随着演习数据越来越多,模型越来越大,尚不清楚“人工感知”会否随着研究推进而出身。

“目前,我不认为我们真的理解知觉和智能背后的机制,”希尔顿表示。

威勒说,鉴于人类情绪依赖于感官输入,人工复制情绪终极或成可能。
“大概有一天,这可能成真,但大多数人都会赞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有不雅观点认为,像莱莫恩这样的专业人士也被“骗”了,表明人工智能工具须要谨慎利用,避免误用或误解。
据宣布,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约瑟夫·魏森鲍姆就曾警告,对人工智能这类技能“动情”存在风险。

在这方面,美国“元”公司今年4月宣告,将向外界开放其大型措辞模型系统。
该公司认为,全体人工智能界,包括学术研究职员、公民社会、政策制订者和家当必须共同努力,环绕创造“负任务的人工智能”,尤其大型措辞模型,制订明确的辅导方针。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笔墨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陆依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