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科幻作家江波:与人工智能共存要在冲突中找到平衡_人工智能_史记
如果你是科幻小说迷,那么你对江波的名字绝对不会陌生。作为中国“硬科幻”代表作家之一,他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独到的洞见,作品设定硬核新颖。他的作品得到了读者和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可,曾经七次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四次荣获环球华语星云奖金奖。代表作包括《银河之心》三部曲、《机器之门》系列等。
今年7月,以高产著称的江波又有一本新作问世。在这部名为《未来史记》(湛庐科幻系列,四川科学技能出版社)的短篇小说集中,江波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工智能形象,讲述了这些得到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如何面对天下,以及他们和人类的命运故事。
江波
近日,澎湃***对江波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江波详细阐述了他对人工智能技能的各类预测与展望。在他看来,以长远的眼力来看,当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发展均衡的繁荣社会,人工智能将会成为头号的主要课题。而人类如何和人工智能相处,会是那个社会主要的课题。这也是江波在《未来史记》中所思考和想象的。
【对话】
澎湃***:你是何时对人工智能产生兴趣和思考,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小说的?
江波:人工智能一贯是科幻的热门题材,科幻作家们对人工智能的各种畅想从打算机技能的起步阶段就开始了。就我个人而言,人工智能也一贯是一个创作的母题。只不过,在最近几年,由于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也就有了格外的关注。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从两方面影响到科幻作家,一方面是旧的母题涌现了新的题材,让科幻作家可以找到新的灵感,另一方面,则是科技的发展让科幻和现实逐渐交融,技能的发展让这个题材从科幻变成了现实,科幻作家会有一种紧迫感,须要全力奔跑才能领先于现实。
澎湃***:能否先容一下《未来史记》中各个故事的创作韶光顺序,以及大致的整体创作思路?它从一个个单独的故事到终极集结成册出版,这一起都经历了什么?
江波:这个比较繁芜,各个故事的创作契机很不一样,韶光上的先后顺序和小说集中的排布顺序并不一致。整体而言,每一个故事都来自我对人工智能的一些思考。中短篇小说,每每是基于灵感的,灵感如何来临,这就难说。但是把所有这些故事集结在一起,那的确是出于一种设计。源头在于当我转头去看这些中短篇的时候,创造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恰好可以反响我对付人工智能发展的认识。以是当时就和湛庐的安烨老师提出了这个选题。直接向湛庐提出做这本书,是由于以为他们出版的图书一贯有一种高技能的气质,是对天下的理性认知。
而这个选集的意义,除了是故事,还恰好是一种包含技能认知的陈述。出版方决定做科幻小说,采纳了“科幻照进现实”这样的主题,包含着一种未来主义的态度。那么《未来史记》恰好和这个主题契合,于是就成了。事后看来,该当是这一波人工智能的热潮,催生了我的进一步思考,这种进一步思考,就像一根线索,把所有的故事都串了起来。而恰好湛庐的发展方向也和这本书的目标一拍即合。这大概就叫命运吧。
澎湃***:你为何将这本书命名为《未来史记》?在你看来,人工智能是否便是未来天下最主要的课题?
江波:缘故原由在于,我们在书写未来的同时,也须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继续。科幻是一种普世文学,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会有不同的风格。《2001太空漫游》,英文的本名是《2001太空奥德赛》,源自于荷马史诗,同样波兰科幻作家莱姆的《机器人大师》,波兰语书名该当是《赛博伊利亚特》,同样源自于荷马史诗。我想中国的科幻,也该当有一种继续历史文化的考虑在里边。《未来史记》就算是这样一种考试测验吧。
至于人工智能是否未来天下最主要的课题。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未来天下会有很多更主要的课题,由于我们的天下并不太平,人们面临很多急迫的问题,贫富分解,景象变暖,乃至战役的阴霾。但我相信,如果从更为长远的眼力来看,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发展均衡的繁荣社会,那么人工智能的确会成为头号课题。它会给人类带来一种完备不同的视角,第一次产生人类之外的高度智能。人类如何和人工智能相处,会是那个社会主要的课题。
澎湃***:《未来史记》中所描述的人工智能,性情互异想法不同,有一些还具备丰富的情绪。你对人工智能做出这样的描写,更多是出于对人工智能技能本身的理解,还是文学上的考量?你成功地刻画了这一系列生动的人工智能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有何寻衅和思考?
江波:紧张还是基于对生命征象的理解。人工智能的成功,恰好源自于对生命智能的仿照。这很自然地让人会遐想到人工智能的蜕变,是否会遵照生命蜕变类似的规律。当然个中也会有文学的考量,这些成分殽杂在一起,很难说紧张出于什么,还是把它视为一个整体为好。
写作最大的寻衅,还是在于灵感。灵感如何到来,则是一个寻觅和思考的过程。在不断的阅读和请教中,有时候会得到一种新的理解,这种理解和某些故事元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故事的雏形。有时候,真的希望有一种汲取的机器,能够把大量的书本直接接管进我的大脑,我想如果那样,那么灵感也该当会层出不穷吧。
澎湃***:《未来史记》中的这些人工智能,你本人最喜好哪一个?假设您有机会参与研发一款人工智能,就像书中的那些科学家一样,成为ta的父亲,您会对ta抱有若何的期望?又会做出哪些方法来戒备ta可能引发的风险?
江波:我个人最喜好的人工智能,该当是天元二,由于它的选择和其他任何人工智能不同,它选择了回到人类身边,以一种近似于人的办法陪伴自己的创造者。如果说我对人工智能抱着什么期望,那么最大的期望便是它们能够永久和人类保持和平,或者就像阿西莫夫所描述的那样,有一个所谓的机器人三定律能够约束它们的行为。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人工智能一旦拥有自己的生存意义,和人类发生冲突的可能也就变得很大。由于我们都知道,人类可不是什么善类,人类是这个星球上最富于进取精神的物种,人类整体而言,有一种不撞南墙不转头的气质。这在和人工智能的共存中也会表现出来。只有在不断的冲突中才会找到终极的平衡。
戒备AI的风险是一件无法谈论的事,由于只有针对详细的行为才能谈得上戒备。在能够危害人类的AI涌现之前,是无法戒备它的。如果人类真的想要避开风险,大概唯一的办法便是现在开始禁止AI研究,或者在某个时候开始,禁止AI研究。但这显然会引起抵制乃至嘲笑,由于戒备AI这件事,是和无形之物搏斗,除了科幻小说中描述的情景,你乃至无法举出AI造成了什么恶行。详细一点说,例如像哪吒这样的AI,为了防止它造成危害,可以把它关在一个主机里,然而如果它只存在于主机中,它就没有恶行,而一旦它开始对人类造成危害,戒备也成了一句空话。人工智能从无害到威胁人类生存,发展可能是极为迅速的,从而导致人类无从戒备它。
江波新作《未来史记》,是湛庐科幻系列中的一本。
澎湃***:你在序言中提到“赋机器以文明”,小说中也表示了您的这一理念,但这种考试测验并不总是成功的。虽然您提出人和人工智能和谐相处这一值得憧憬的未来,但也指出再今后便是人工智能为人类做主了。以是您对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未来,究竟是乐不雅观还是悲观的态度?
江波:乐不雅观和悲观取决于你看待问题的视角。如果你把人工智能看做人类文明的继续者,那么人类即便被人工智能完备取代,也并不是什么悲惨的结局。如果你把人工智能视为一种异物,那么人类文明就被抹杀了。我个人的意见更方向于把人工智能的文明视为人类文明的延伸,把人工智能视为人类的继续者。以是,总体上还是倾向乐不雅观的吧。但话说回来,人类被人工智能取代是否会是一场悲剧,并不是由结果来决定的,而是由过程。如果人类在被取代的过程中遭受了大量的痛楚,这便是一场悲剧。而如果统统发生得非常平和安详,其乐融融,那人类接管被取代的命运也无不可。
澎湃***:写完《未来史记》后,您对人工智能是否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现在转头看这本书,是否有想要增加或改进的地方?
江波:当然有。由于这本合集中的小说都是独立创作的,末了才以对人工智能的思考这样的维度将它们串在一起,从构造完全的角度来说,不免是一种遗憾。如果能够在一个更完全的天下不雅观下创造这些故事,会更有史记的意义。
澎湃***:你曾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动画,写作《未来史记》时,是否期待它的影视化改编?如果要把个中的一个故事拍成电影,您以为哪一个比较得当?
江波:个中的一些作品正在进行改编。作者个人的创作和改编实在是两件事,创作应该遵照文学的规律,把故事写好,改编则要交给真正懂行的人。所有这些故事,我都很期望它们能影视化,我想,这本集子里的作品,最好能以一个整体的面孔涌现,就叫《未来史记》。
澎湃***:曾有人说过,现实比科幻更科幻。对此你有什么意见?你是否将其看作科幻小说创作的困境?
江波:对付人工智能来说,的确有这样的情形涌现。这是一种双重的压力,一方面,让科幻作者不得不推陈出新,追赶科技发展的前沿,另一方面,则是把越来越多的人引入到了科幻领域,由于他们在现实中所打仗的,已经具备了未来主义的气质,也便是说,很多精良的作者会进入科幻小说这个领域,从而加剧了竞争。这是困境吗?可以说是困境,然而也是机会。科幻小说的整体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作者自身在个中也会受到很多磨炼。
任务编辑:梁佳
校正:张艳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