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Galaxy S9+的可变光圈到底是怎样做到的,人工智能插帧软件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人工智能插帧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人工智能插帧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三星Galaxy S9+的可变光圈到底是怎样做到的
对于三星今年的Galaxy S9/S9+,大家最好奇莫过于新加入可变光圈的后主相机,可以在F/1.5和F/2.4光圈进行切换,这是首次在手机有这样与普通相机一样的功能,相信大家都很好奇是怎样做到的,近日已经拿到真机的iFixit已经拆解了Galaxy S9+一探究竟。
三星Galaxy S9+在拆解上与去年Galaxy S8/S8+其实差别不大,同样通过加热后背再剥离玻璃盖即可,注意后盖上的指纹识别器排线即可,内部整体布局也与上代基本一致,为C形主板+长条状电池,这也是多数高端手机采用的形式。
主板上重要的芯片有三星LPDDR4X 4GB内存(红色),下面为高通骁龙845芯片,旁边为东芝64GB UFS闪存(橙色),高通Aqstic WCD9341音频芯片(绿色),另外还有些电源管理、音频放大和主板背面有Wi-Fi、网络基带等芯片。
在普通相机上,其镜头普遍使用6块叶片组合来缩小或放大圆孔,以实现改变光圈来控制进光量,而在Galaxy S9+上相机的原理是一样的,但只用到了两块旋转状圆形叶片,所以只能在两档光圈中切换。
Galaxy S9+比S9多了个长焦的镜头,这套双摄系统的相机模组集成在同一块PCB、采用同一条接口,并带有DRAM内存用于960fps慢速拍摄。
最后iFixit只给了4分的可修复评分给Galaxy S9+,虽然各部件都是独立模块,但因为屏幕和后玻璃太容易在拆解中损坏了,这造成手机内部很难被维修。
就在前几天,三星刚刚在国内发布了最新的旗舰Galaxy S9,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大幅增强的相机设计:960FPS的自动超高速摄影、双镜头都有光学防抖的变焦双摄(S9+)、还有就是独特的f1.5/2.4“双光圈”切换机制。
光圈切换有什么用?很多人可能听说说“光圈越大,通光量越大;光圈大,虚化效果美”之类的说法,但实际上光圈也不是单纯地越大越好。单纯地追求大光圈,有时候反而会对成像产生负面作用。
正因为如此,三星S9上面的双光圈切换功能才显得格外有意义:手机会根据当前的光照条件、对焦距离等自动切换两档光圈:譬如夜拍、微距等用f1.5的大光圈就可以提亮画面、虚化焦外;而白天、拍摄远景时,f2.4的较小光圈则能够防止过曝,并让画面更锐利清晰。
不过,如果你以为三星S9上的这个双光圈是什么“划时代的新设计”,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早在2009年,诺基亚的滑盖智能机N86就已经用上了f2.4、f3.2、f4.8 三档可变光圈,比S9的还要多一档!
所谓“黑科技”,其实或许没那么新
不只是“可变光圈”,在当今的那些“拍照旗舰”手机里,其实不少所谓的黑科技都能在过去的年代找到“前辈”。
比如说,当今智能手机拍照功能越来越多,有些厂商考虑到小白用户并不懂得针对不同拍照场景自行调整参数,于是便在拍照软件中加入了自动识别昼夜、逆光场景以及拍照对象,自动开启优化和调整设置的“智能场景模式”。这一功能当然很方便,但其实早在十几年前的一些拍照手机上,其实早就已经出现了相同的自动场景功能。典型来说,索尼爱立信K800(2006年),LG KC910(2008年),其实都是曾经的智能场景拍照手机代表作……
其他的又如“光学变焦”——确实,能够清晰拍到更远、更小的物体,会让用户感到很有成就感,也能直观地反映出厂商在拍照上下了工夫。但相比于当今的双摄变焦、超采样变焦这些其实是变通的解决方案来说,2008年诞生的索爱SO905iCS集成在机身内的三倍潜望式变焦镜头显然更先进、变焦效果也更加线性可控。
当然,为大家所更熟知的拍照“复古”,或许就是这两年来重新见诸市场的各种“认证镜头”了:不管是徕卡还是蔡司,它们虽然比不上真正相机上的“同胞”,但至少能够保证相应手机的镜头光学品质在一定的标准之上。不过,如果你把时间倒回到2007年,当时的市面上可不只有诺基亚的“蔡司”、还有LG的“施耐德”、索尼爱立信的“Cyber-Shot”、摩托罗拉的“柯达”……
难道,整个行业在开倒车?
严格来说,我们不能说当前的智能手机在设计、甚至于在功能上就一定比几年前、十几年前的老前辈们更好。毕竟,在“直板·大屏·智能·触控”的大方向下,如今的手机厂商确实在设计层面少了许多勇气和创意。
与此同时,受限于消费者对于轻薄设备的统一审美,诸如氙气闪光灯、伸缩式光学变焦镜头这一类性能优异但体积巨大的零部件,也确实很难再出现在当今的智能手机上了。
但是,如果你就此得出“当今的拍照手机相比过去并无进步,甚至是在炒冷饭”的结论,那又是大错特错了。其实只要仔细钻研一下如今的拍照旗舰上的那些“黑科技”,就会发现它们看似和过去的机型很相似,但本质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说,诸如三星S9的可变光圈、诺基亚7Plus的蔡司镜头——它们都曾经在过去的诺基亚塞班手机上出现过,但那时候的手机内部空间远不像现在这么紧凑,即使是和卡片相机一样巨大的镜头组件都能“塞”进去。而现在呢?厂商们需要在仅仅相当于过去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大小的模块里实现同样甚至是更高的镜头品质,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技术进步的体现了。
其次,在软件方面,过去的“拍照手机”之所以能够做到智能场景识别,靠的是简单的对画面亮度、色彩、焦点移动速度的侦测和判断。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却已经将AI(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相机上:手机是真正能够“明白”自己要拍摄的物体是什么,所处的环境是白天还是夜晚,然后再进行自动化的拍照参数设置。毫无疑问,虽然同为自动化场景模式,但两者的判断准确度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对于小白用户来说,当今的智能手机在拍照上简直不能好用太多。
进步是大趋势,纠结过往并无必要
不可否认,在当年那个手机还不完全是“大众消费品”,iPhone还没有变成一种现象的年代,几家手机大厂们都很愿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天马行空的新品研发中去,进而制造出了一批批在当时看来规格破表的产品。在这其中,尤其以拍照手机表现得最为明显。
然而,如今智能手机早已普及,先进的拍照手机再也不是富有的科技极客们专属的玩物。这就使得厂商们必须要为大众审美、大众用户的使用习惯去考虑。客观地来说,当今手机上的“变态设计”的确是已经很少见了,大家都变得平庸也算是事实所在。
但,“大众化”并不一定就等于退步,全像素对焦、人工智能、多帧合成、计算拍照、多摄像头……这些都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手机拍照技术,而它们所能实现的成像质量,相信只要用过的人都不会否认……
因此,还有什么必要再去纠结“黑科技”们的复古呢?毕竟,在当前这个无线互联、社交流行的时代,即使是“手机摄影”的本质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我们固然可以怀念过去的某些经典产品,赞叹曾经的工程师们设计良心,用料十足。但最终,大家还是要拿起手边最新款的智能手机们,拥抱现代的生活方式,不是么?
***加载中...
我想很多人对于Galaxy S9相机部分的看法都会相同:虽然可变光圈比较新颖,但是宣传中的“重塑”(reinvents)还是显得有点夸张。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可变光圈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在昨天iFixit拆解之后,今天知名科技频道Jerry Rig Everything更加详细地展示了光圈叶片的运行机制。
***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2MjI2OTc0MA==.html
Zack在***中对Galaxy S9进行了拆解并找到了控制叶片的实际控制杆,它允许三星最新旗舰从默认的f/2.4光圈切换至最佳的f/1.5大光圈,从而满足在低光环境下的拍摄需求。手机会分析当前的光线环境,自动为用户筛选最佳的光圈,并且以电动方式来选择叶片开关。
到此,大家对人工智能插帧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人工智能插帧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