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械问丨刘和平:人工智能将若何影响翻译行业的未来?_措辞_相干
——专访北京措辞大学高等翻译学院名誉院长刘和平
中新社 李洋
最近,人工智能领域干系技能不断取得新打破,AI翻译的干系运用程序和软件也日益丰富。除了谷歌翻译等几款近年盛行的翻译软件外,ChatGPT等新的AI工具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措辞翻译,乃至可天生更准确、更流畅的翻译文本。
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翻译行业?环绕干系话题,中新社“东西问”此前在巴黎专访了北京措辞大学高等翻译学院名誉院长刘和平。
现将访谈实录择要如下:
中新社: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多,特殊是ChatGPT等AI新技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AI未来是否会给人工翻译带来较大冲击?
刘和平:在我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和手机的发展作一些类比。手机问世最初只具备通话功能;随着技能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然而手机发展到现在也无法代替人。人工智能也是同样的道理。ChatGPT或容许以被认为给人工翻译带来了冲击,但事实上干系技能在给人类供应更多帮助,并不能取代人工。人类也在这一过程中与时俱进。
在翻译领域,AI能够给人类供应更多的翻译做事。每个人的翻译水平不尽相同,如果一个人的某个语种的翻译水平不如AI,那他的干系事情就要被AI翻译所代替。未来翻译行业须要更多高端翻译,便是说人工翻译出的译文既要翻译出原文的基本信息,也要翻译出原文的情绪。
我已经利用ChatGPT进行了翻译方面的很多试验。它可以平整地把原文翻译出来,能够做到没有语法缺点,但是这种AI翻译出的译文是没有情绪的。我想要通过原文表达的喜怒哀乐,AI译文终归无法完备表达出来,至少目前是这样。人工翻译应在“创新”和“情绪”上为自身发展留好位置。
中新社:但社会各界存在某种担心,即人工翻译未来是不是会真的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刘和平:现在翻译专业的学生和家长都对此有些担心,社会舆论同样对此担心,我个人以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AI翻译永久无法代替人工翻译。我们从前写文章利用稿纸,后来利用电脑,再后来开始用语音识别技能。随着技能的进步,我们的生产力是在不断提高,现在人们显然不愿意再退回到利用稿纸写文章的时期。因此我建议青年学子该当面向未来,拥抱技能,充分发掘出人的代价。
未来大概90%的翻译都可能由翻译软件来做,但剩下的10%仍须要水平更高的翻译人才去完成,总归须要有人来实现这“末了一公里”的翻译事情。因此这就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哀求。AI技能日月牙异,纵然已退休,但我现在一贯在干系领域连续学习和探索。
试验后,我就在思考ChatGPT在翻译方面有哪些不敷,相对付这些不敷,我的上风又在哪里,以是我得出AI翻译无法代替人工翻译的结论。
中新社:比如在文学翻译方面,人工智能是否就无法取代您的事情?
刘和平:AI现在能做一些文学方面的翻译,但译文很平淡。作者想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来的情绪,AI是翻译不出来的。
因此我见告学生,对付技能的发展,不症结怕,所要做的是去提升个人能力,学会把AI利用好,让这项技能给翻译“插上另一双翅膀”,这样就能“飞得更高”。
中新社:在2018年,中国外文局就与科大讯飞互助共建人工智能翻译平台,美国也在积极投入巨资研发人工智能翻译平台。据您理解,目前人工智能翻译平台的水平如何?
刘和平:以前我利用谷歌翻译比较多,紧张是中文、英语、法语等措辞的互译,一些外国软件的欧洲措辞互译较好。现在学生中利用DeepL翻译比较多,质量也还不错,但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仍有待商榷。总的来说AI翻译平台的欧洲措辞互译完成度较高,但东西方措辞之间的互译,完成度就相对差一些。这些翻译平台译文的基本问题紧张是比较累赘、句子之间衔接和逻辑性都比较差。只管没有大的语法缺点,但译文的整体觉得还是比较生硬。
AI翻译平台有自我学习的功能,我们之前和微软做过干系的翻译试验,在会议开始前先把主讲人的演示文稿输入平台,让平台提前理解将要翻译的大致内容,AI翻译平台对会议翻译的缺点率就会明显降落。这和人工翻译有一定的相似性。但AI翻译平台无法做到完备准确的翻译。对付多语种的同声传译,AI翻译平台也是无法处理的。
2019年7月,科大讯飞代表团携讯飞翻译机、讯飞智能办公本等人工智能产品和互助伙伴智能机器人产品亮相2019澳中(墨尔本)展览会,全方位展现科大讯飞及生态互助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果。张晓理 摄
中新社:您主持研发“面向冬奥会的跨措辞术语库培植及运用开拓”,该项目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设有中文、英语、法语、日语、韩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8个语种的术语库。为何要建立该术语库?是否达到预期?是否还会运用到其他活动中?
刘和平:北京冬奥组委在2017年开展了北京冬奥会措辞行动操持,北京措辞大学设立了相应的项目,旨在做事冬奥会。在2021年我们交付了“面向冬奥会的跨措辞术语库”第三版,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发挥了相应的浸染。
跨措辞术语库的研发实际上是一项首创性的事情。此前每届奥运会开过之后,所有的干系措辞方面的技能资料就都已散失落难寻,北京举办冬奥会则供应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我们藉此开拓了这个跨措辞术语库。国际奥委会确定北京冬奥会要利用这8个语种,我们相应成立了8个语种的专家组,定期开会研究推进干系的术语库研发事情,终极编纂了对应8个语种的术语共计13.2万条。这是环球第一个与冬奥会干系的多语种智能化平台,涵盖冬奥会核心术语、运营术语及常用词汇,补充了冬奥术语的空缺。
我们希望术语库在完成做事北京冬奥会的任务后,能够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措辞遗产,未来举行的冬奥会也可以借鉴利用。我个人希望今后该术语库在国家支持下,能够扩展成为国家专项体育运动跨措辞术语平台,例如足球、网球、马拉松赛等。接下来如果要将术语库运用到其他体育活动比如杭州亚运会、巴黎奥运会,还应再增长干系内容。干系平台培植的思路已经很清晰,将来有进一步推广的空间。
中新社:该术语库是否能运用于人工智能场景中?
刘和平:是的,“面向冬奥会的跨措辞术语库”并不是大略的词汇平台,更多的是像百科知识那样呈现,查询干系词条的时候能够供应相应的语境。我们可以理解在什么背景下利用干系词汇。北京措辞大学和清华大学还在研发与AI干系的其他科研项目,我们希望能将这些科研项目和术语库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效用。当然这还须要后期的持续投入。(完)
受访者简介:
北京措辞大学高等翻译学院名誉院长刘和平。李洋 摄
刘和平,北京措辞大学高等翻译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巴黎高档翻译学院翻译学博士,法兰西棕榈教诲骑士勋章得到者,中国翻译界的威信专家。她是“面向冬奥会的跨措辞术语库培植及运用开拓”的项目卖力人。紧张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翻译理论与传授教化、中法跨文化研究。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