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还是北京图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总编,曾担当过美团技能学院院长,在有名中文IT技能互换平台CSDN担当过总编,长期从事技能团队培植、人才培养等事情。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先入行再赓续寻求更好的机会_岗亭_本身的 AI简讯

在多年的招聘事情中,刘江打仗过形形色色的求职者,也积累了很多有关招聘和求职方面的不雅观察和思考。

在这个“史上最难毕业季”,那些想进入IT互联网行业的应届生若何才能扬长避短,拿到自己梦想中的offer?新京报就此采访了刘江。

刘江坦言,2021年以来,受宏不雅观经济和疫情等影响,IT互联网行业普遍紧缩。
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校招生总数也在变少。

但他表示,虽然短期内就业行情不如以往,但长期来看,互联网、数字经济领域有发展潜力,干系的行业和岗位仍旧是年轻人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首选。

刘江建议毕业生,在千篇一律的简历中,要把稳展示自己的独特亮点,讲好自己的故事,有亮眼的“代表作”,才更有可能脱颖而出。
要做好退而求其次的准备,先入行,多积累履历、知识体系和人脉,拥抱变革,不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刘江,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图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总编,曾任美团技能学院院长,CSDN总编。
受访者供图

用“代表作”表示自己的能力

新京报:IT互联网行业的招聘者关注求职者的哪些方面?

刘江:招聘过程中,尤其在初筛阶段,用人单位不得不借助一些硬性指标来帮助评判。
比如学校排名、专业是否对口、学业成绩、初试的笔试成绩,虽然不全面,但一定程度上能反响求职者的基本能力以及是否具有上进心。
对付专业对口的求职者,学业成绩还是其对该岗位是否有激情亲切的佐证。
毕竟,如果招聘职员要从几百份乃至更多简历里选人,他们首先面对的界面是一个只显示校招生基本信息的表格,每个同学只霸占一行。

初筛后的简历筛选和口试环节,总体来讲,求职者综合本色是最主要的,比如学习、思考、沟通、办理问题的能力等,还有人生态度是否积极向上、心态是否开放等等。
研发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会重点稽核求职者的编程等能力。

新京报:求职者如何表示这些能力?

刘江: 企业在招聘中常用“行为口试法”,环绕求职者学习事情中的详细经历按STAR(情景、任务、行动和结果)原则问很多细节,理解其各方面本色和特点。

从我个人的履历来看,校招生的简历实在都非常像,学业成绩、社团活动再加上一些演习经历,研究生会多一些科研履历。
想在看上去千篇一律的简历中脱颖而出,关键是要有“代表作”,能展示自己的独特亮点以及与应聘岗位契合的能力。
“代表作”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件自己牵头做的事情,也可以是作为参与方,独立卖力了一个主要的模块,模块内的关键决策是自己做的。
比如参加开源项目、创业、参加比赛拿奖、社团活动等都可以。

乃至在目前找事情或演习很难的情形下,怎么花精力网络信息,到处找人推举,末了找到一份演习事情,这个经历也可以是一个“代表作”。
由于招聘者很看重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办理问题的能力。
哪怕末了没有办理,努力的过程也可以表示出能力和态度。

把一个“代表作”写清楚就很好。
如果目标岗位没那么清晰,确实有好的经历,多写几个也可以。

在口试环节,简历里“代表作”比较突出、有特点的话,口试官也每每会环绕“代表作”来提问。

新京报:简历中是不是演习经历越多越好?

刘江:凑数的演习经历用途不大,泛泛地打打杂的演习没必要写到简历中。
比如去快餐店、银行业务厅打工,除非关于打工经历你有一个故事可以讲,它能解释你的某些特质和能力。
与应聘岗位很不干系的演习经历,有时还会减分。
演习经历没有一个故事线,招聘者会看出来实在你自己也没想清楚,这种演习是有点摧残浪费蹂躏韶光的。

新京报:学校、专业等硬件方面竞争力不敷的毕业生,该当若何寻求更多的机会?

刘江:还是存在机会的。
正常投递简历不太随意马虎通过筛选的话,可以考试测验联系公司的员工进行内部推举。
有员工背书,公司一样平常对内部推举的求职者更重视。

其余,帮忙进行内部推举的员工看过简历后给出的反馈,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简历。
负任务的员工乃至可能根据详细情形,直接找到招聘对应岗位的卖力人,帮忙先容一下你的“代表作”,讲一下他的推举情由。

新京报:如何认识行业内的人?

刘江:这实在也是能反响同学能力的地方。
首先多关注行业媒体,多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搜索干系信息。
要知道目标公司、岗位的员工常在什么地方涌现,会参加哪些活动。
一样平常活动都会留进群的二维码,要积极进群。
如果活动的演讲高朋也在群里,可以试着加一下好友,诚恳地自我介绍,解释来意。
如果高朋不在群里,可以通过活动组织方找到高朋的联系办法。
一个失落败了没紧要,再去试别人,多试几个可能就会有人加你了。
然后你就可以问他一些行业干系、求职干系的问题,建立起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诚恳,是否有礼貌,自我介绍、发要求等怎么说话,很多细节都是表示沟通能力的。

创业公司和冷门岗位也可以考虑

新京报:对付想进入IT互联网行业的应届生,怎么选择适宜自己的公司?

刘江:这方面确实信息很不对称。
我非常建议大家找行业里的亲戚、朋友、学长等多理解情形,多网络信息。
当然,现在很多社交平台上也能搜索到干系信息。

今年的求职市场竞争激烈,要做好退而求其次的准备。
目标是头部公司的同学,如果觉得比较困难,不妨看看头部以下的公司,乃至是创业公司。
纵然是规模小一点的创业公司,如果创始人和核心团队成员有头部公司背景,口试过程中直属领导也很精良,也是可以考虑的。

很多规模不大的创业公司,正处于有发展前景的新赛道。
虽然它们不一定能做大,乃至还有失落败的风险,但你在事情中踏踏实实做的事情,往后是可以写到简历里,成为“代表作”的。

实际上,IT互联网、数字经济行业的边界在拓宽。
IT互联网行业背景的人进入新赛道(比如零售、新能源汽车、芯片、航天、制药等)创立的公司,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部门,各种专精特新的高科技创新企业,还有智源研究院这类国家现在非常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等,都是值得考虑的。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紧张管理层有互联网行业从业背景,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管理,而且符合国家计策和社会发展大趋势。

新京报:在详细岗位选择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刘江:岗位选择不妨也轻微放开一点,大部分IT互联网公司都有内部转岗的机会。
虽然技能岗位和非技能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壁垒,但在非技能岗位中,人力资源、运营、营销等岗位,还是有可能转换的。

某个岗位大类也须要多理解细分,多关注招聘市场行情,适当调度应聘方向。
比如技能岗位里,AI算法工程师虽然媒体总在说稀缺,但实际上这个岗位门槛比较高,加上近年来供给增多,竞争实在非常激烈,一个岗位可能收到成百上千乃至更多简历。
Java工程师的简历也相比拟较多,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上过Java课程。
而像iOS、Android移动端以及前端工程师岗位,学校很少有对口课程,简历岗位比就相对较低。

在理解行情的根本上,结合自己的情形进行调度,可以提高求职成功率。
竞争力没那么强,比如专业没那么对口,学业成绩没那么出色的求职者,选择冷门一点的岗位是比较实际的。

2019年,刘江主持智源大会。
受访者供图

打磨自己,着眼长远

新京报:如果暂时没拿到特殊满意的offer,该怎么办?

刘江:视野和人脉都很主要,我建议大家前辈入干系行业或者岗位。
进来之后你能结识业内同行,增加对行业的理解,积累履历,逐步就能创造更多的机会。

新京报:事情后只能参加社招,是否比校招更难?

刘江:实在我个人以为校招更难。
校招虽然能看到的岗位很多,但求职者太多了,大家都很相似,90%的学生都没有什么“代表作”,须要招聘者很费劲地发掘。
以是校招的筛选过程有一定的随机性,口试一家公司没有成功,并不一定都是求职者的问题。

社招更多是通过内部推举渠道,总结好自己的“代表作”,就不会像校招时那么难。

我职业生涯中创办过较小规模的企业,也在非大厂单位事情过。
实在身边有很多学校、专业等出发点都不是很好的同事,经由自己的努力,现在都在互联网头部企业发展得很好。

新京报:对正在找事情的应届毕业生,你还有什么建议?

刘江:同学们现在可能觉得找事情很难,但从招聘者的角度看,一个空缺岗位想找到真正得当的人也很难。

招聘求职实质上是双向的匹配,最得当的人找到最得当的岗位,是最空想的局势。
现实情形是,同学们都太像了。
如果每个人能找到自己有激情亲切的点,无论这个点多小多专,花精力认负责真地打磨好,找一个匹配的事情,实在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我相信,对每个同学来讲,一定有一个或者几个很适宜的岗位,能做好并且能取得一定的造诣。
关键是要多花点韶光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激情亲切和能力在哪里,然后有策略地探求,并且一步步为此做好准备。

无论做什么,还是要积极有为,千万不要躺平。
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以终为始”,要考虑你找下一份事情时,简历里这段经历是否能加分,是否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然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开始努力。

一方面要不断进行信息网络。
常常看看与自己干系或者感兴趣的岗位,但不要局限在少数一些公司或少数一些岗位上。
多做一些口试,和口试官聊一聊。
口试是很好的学习机会,理解自己适宜哪些岗位,同时学习同行的前辈履历。

另一方面是持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自己的人脉。
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非常多,包括课程、开源代码等。
还可以参与开源项目进行实践。

总而言之,人生是长跑,大家该当放眼长远,坚持做精确的事。
相信大家都会有光明的未来。

新京报 陈嘉瑶

编辑 袁国礼

校正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