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愿景是否会到来?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是否会带来译者的“失落业”?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图书品牌“甲骨文”主理,在杭州单向空间举办的第二届译想论坛“翻译与我们的时期”上,科幻作家宝树、资深媒体人刘刚、北京新译科技人工智能措辞专家刘劲松展开对谈,磋商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翻译和未来社会。

对谈|人工智能来了翻译们会失落业吗?_人工智能_机械翻译 智能助手

左起:刘刚、刘劲松、宝树

数据带来机器翻译的打破

刘劲松先容,机器翻译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迄今为止已走过近60年,经历过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在美苏争霸期间,一批美国情报局的人找到许多科学家,希望能够制作出一个别系来获取翻译情报,这个别系就叫做机器翻译。
当时有很多措辞学家加入到团队里,把语法规则教给机器,让机器学习后进行翻译。

1966年,随着美国提出一个报告,一门全新的学科:打算措辞学就此出身。
当时,机器翻译进展缓慢,只能翻译一些大略的短句。
随着大数据等新科技的涌现,机器翻译得到突飞年夜进的发展。

2016年,随着谷歌翻译运用了最新的神经网络技能,关键算法“词向量”得到打破,机器翻译进一步优化。
机器从原来只能被动接管贯注灌注,开始“主动学习”,只需供应充足语料,就能达到靠近80%的翻译准确度,且速率远超人工翻译。

“这意味着,科幻片描述的愿景可能会成为现实。
”刘劲松表示,在一些科幻类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里,曾经预测过人工智能的发展:例如在大脑上插上一块芯片,就能拥有过目不忘的影象力;不须要去医院体检,就能创造身体的疾病;就连人类的寿命都能大大延长……人工智能不仅在翻译界掀起波澜,在社会上也正引发巨大的关注。

令宝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末了的问题》,故事结尾里,文明经由兆亿年的发展,所有能量都变得无从利用,末了的“人类”意识进入超级打算机“模”,耗尽统统的宇宙重归寂静,熵增到达尽头。
就在这一刻,“模”终于想清楚了熵增是否可逆的问题,振聋发聩地喊出:“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小说用短短万字就带读者领略了人类未来史,并对宇宙的终极命运进行辉煌和壮丽的阐释,描述了浩瀚空间的无限可能。

“以前,我一度以为机器人无法写作,现在他们不仅能够写博客,还能写诗。
通过组装已有的文学作品,未来,机器人还有可能写出不错的小说。
”宝树表示。
“随着机器进一步仿照人类的行为,人类是否可能对机器产生爱侣般的情绪?是否会碰撞产生出不同于传统人类之间的新型亲密关系?昔日小说里令人惊叹的科技想象,可能会从图纸变成现实。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想象力

人工智能站在了当今前沿科技的浪尖。
据不完备统计,近五年来,环球人工智能企业融资超过220亿美元,但对付这项技能可能反噬人类的论调也甚嚣尘上。
人们对付开拓人工智能的态度,始终笼罩着忧虑的、恐怖的末世情结。

在刘劲松看来,虽然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但它难以取代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工智能所有能力都基于已有数据,一旦面对数据之外的存在,它就会感到束手无策。
比如,面对像“一带一起”这样全新的词汇,现有人工智能就无法翻译。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想象力,更不会取代人类。
”刘劲松表示,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在媒体上的形象有些被“妖魔化”,人们须要更理性客不雅观地看待。
翻译者不会由于人工智能而失落业,相反,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提升翻译效率,帮助译者们节约韶光,免于重复的体力劳动。

就翻译的衡量标准“信、达、雅”来看,如今的机器翻译已经可以做到“信”和“达”,只是“雅”还没有达到。
他举例说,如今部分机器翻译作品已经可以达到“以假乱真”,就算是专业西席也难以分清究竟是否是机器翻译。
在内部测试时,他将四句没有主语的被动句投入四个不同系统,创造个中三句被翻译成被动句,另一句则是翻译成有主语的主动句——这意味着机器通过大量的语料学习,在没有提示的情形下,自己创造了句子的主语,并将句子翻译成更适宜中国人表达习气的主动句,这得益于机器快速的学习能力。

人工智能的遍及,是否可能引发道德和法律问题?对此,刘劲松表示,技能本身是无害的,关键在于利用者。
对付科技的发展,不需产生无谓的惶恐,在利用它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该当戒备它可能产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