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中旬,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央与腾讯网·企鹅智酷共同发布了《智媒来临和人机边界: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6)》。
2016年被视为智媒元年,智媒时期已经到来。
智媒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技能与传媒业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即数字媒体。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帕特里克·亨利·温斯顿(Patrick Henry Winston)教授认为:“人工智能便是研究如何使打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事情。
”①2017年7月20日,***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方案》,正式开启海内子工智能的新篇章。
其余,也有学者认为,没有所谓的人工智能。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副主任安德鲁·李普曼(Andrew Lippman)的不雅观点,所谓的人工智能,都是人类智能在新的平台上的延伸,属于人类的智能,而且人工智能面临道德问题。
李普曼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便是,要不要把人类的智能移到电脑上去。
”②

中国话语建构:智媒时代国际传播教诲反思_人工智能_不分 AI快讯

从传播学角度讲,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媒体不是一个纯粹的技能观点,而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办法。
它不仅能进行大众传播,还能在此根本上进行精确化传播。
这意味着传播内容特殊是强势话语的辐射力会更强,同时,强势话语还会捉住特定读者群。
因此,人工智能将对国际传播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传播是环球范围内的信息流动和交流。
国际传播是国际关系的一部分,是主权国家履行国际计策、外交政策的手段之一。
在国际传播中,传播的信息实质上做事于本国或本区域确当局。
就当前中国国际传播而言,其目标与义务可概括为:提升中国媒体实力和中国文化软实力,使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霸占主要地位和浸染;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冲破西方舆论垄断,促进天下信息传播秩序更加公道合理;让天下理解中国,让中国理解天下,架起中外文化互换桥梁;关注环球性的人类问题,促进国际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培植。

主不雅观性是国际传播的一个内在特色。
一方面,国际传播具有“错位”性子,与其受众不在同一个韶光和地点。
当一位驻外从驻在国对其国人宣布***时,大多数受众对***来源国没有亲自体验,乃至可能一无所知,完备依赖驻外的个人不雅观察。
而另一方面,由于国际传播具有跨区域、跨文化性子,驻外因此受到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不雅观念等诸多成分的影响。
根据斯蒂芬·瑞茜(Stephen D. Reese)和帕梅拉·休梅克(Pamela J. Shoemaker)提出的“等级影响理论”(hierarchy of influences)③,任何制度下的媒体宣布都会受到不同层面成分的制约和影响,包括***人特色、媒体日常运营机制、媒体机构、社会机构与社会力量、意识形态等。
在此根本上,李喜根教授进一步指出,国际传播受到传播渠道、国家关系、国家经济实力、国际传播秩序和规则、意识形态和文化代价、国家***管控、国家法律政策等成分的制约和影响。
“不同的影响成分和社会力量在传播过程中相互博弈,最终生产出的传播内容是各方影响达到平衡的外在表现。
”④

智媒时期的国际***传播教诲面临急迫须要办理的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完善人学教诲,确保人机共存时期人的“伦理把关”?第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性思维,以生产更有创造性的内容?第三,如何建构中国文化自身的叙事,以寻求中西叙事的对话与沟通?

本文反思当前国际传播教诲的缺失落,建议将人学教诲、协作教诲和中国叙事学教诲融入国际传播教诲当中。

人学教诲

孟子是最早把教诲二字连起来用的人。
《孟子·尽心篇》提到,君子有三种乐趣,父母健在,兄弟也没有什么灾病事件,可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付天,下不愧对付人,对得起自己良心,内心安宁,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情;第三件快乐的事情便是得到天下的精良人才而教诲他们。

从教诲二字的汉字构造来看,教诲便是培养人的良好风致。
教,象形字,古笔墨形里,像手持教鞭抽打孩子,令其屈服长辈的教诲。
故《说文解字·教部》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象形字,古笔墨形里,像妇女生产之状,有子倒出,羊水四溅,表示生养。
《说文解字·云部》说:“育,养子使作善也。
”“育”的篆书字形是个颠倒的“子”字,表示为人子而不孝。
古人认为,不屈服的孩子尚且教诲,何况是屈服的孩子呢,更当教诲。
从此看出,培养人的良好风致是中国传统教诲的根本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教诲的基本特点。

传统的人学教诲有五种方法。
“君子之以是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有像及时雨滋润津润养育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风致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

人学教诲不仅是中华精良文化的传承问题,也是当今智媒时期办理“人学空场”问题的急迫须要。
人工智能不可能进行伦理思考,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到人工智能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在***传播领域,智媒技能已经带来一系列的传播伦理问题。
正像彭兰教授所指出的,隐私权和被遗忘权、信息茧房、信息鸿沟、虚拟与真实的边界等伦理问题都须要人文不雅观照;韩鸿、彭璟也对人工智能算法机制缺少把关而助推了假***的泛滥表示担忧。
⑤作为工具,人工智能技能不能自动勾引***传播秩序和理性,可能会造成“见地自由市场”的混乱。
未来传媒行业人机共存,人的“伦理把关”浸染将愈显主要。
“人工智能必将改变天下,但不会改变媒体的基本逻辑,即以人为中央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勾引。
”⑥

协作教诲

人工智能在媒体中已开始运用。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腾讯的协作机器Dreamwriter撰写了3000多篇***宣布。
如今,运用人工智能宣布的干系词汇层出不穷,比如数据***(data journalism)、打算机赞助宣布(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打算***(computational journalism)、机器人***(robot reporting)、自动化***(automated journalism)、开源***(open-source journalism)、 算法***(algorithmic journalism)等。
这意味着***内容生产将进入更为广阔的领域,带来新的可能性。

但在实践中,人机协作受到关注。
海内的今日,国外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Snapchat、Instagram等均开始大批招聘人工编辑,参与内容审核,依赖人类从已经筛选过的大规模内容中选择最好的内容进行推举。
这对以技能上风为自身定位的科技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迁移转变;同时,学者也开始关注算法过程中的人机协作,而不仅从技能的角度来谈论算法对***内容生产与流量分发的影响。
可见,在信息爆炸时期,内容推送不能只凭算法或人工编辑,而须要把算法推举和人工编辑上风结合起来,从而供应个性化、精准化的高质量推送做事。

人工智能催生了媒体发展新业态。
媒体人从大略重复性的事情中解放出来,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技能深度领悟,协同创新,将更多的精力开释到更有创造力的内容生产上。
***传播传授教化目标和传授教化办法也将随之改变。
协作教诲办法符合当前须要,该当加以重视。
协作教诲提倡师生互助,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康健发展,主见取消分数而以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标等。
详细到教室上,协作教诲看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负责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气,鼓励学生真正参与教室传授教化,主动探究新知,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措辞表达出来。

协作教诲办法产生于协作教诲理论。
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的主要教诲理论,受西方罗杰斯(Carl R.Rogers)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生理学及传授教化理论的影响,紧张代表人物是苏联著名教诲生理学家阿莫纳什维利。
当时,苏联教诲实践以传授教化大纲为本,只看重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每每忽略对学生态度、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传授教化以西席为中央,西席发挥威信和主导浸染,每每忽略学生一方。
在此历史背景下,阿莫纳什维利等教诲家提倡协作传授教化方法,鼓励学生独立研讨、主动进取。

协作教诲实质上也是主体的天生和建构过程。
根据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理论”,通过他者可以反不雅观主体,而主体也只能在与他者认同的交互过程中确立起来。
换句话说,主体是交往的产物,是社会交往建构出来的。
在照镜子前,婴儿还没有确立一个“自我”意识。
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
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
“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壁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旗子暗记。
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为“自我”。

协作教诲可以提升学生主体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探究思维,提高批驳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人机互助能力,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5G、AR和VR、可穿着设备、传感器等技能。

中国传统教诲的基本特点是“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略才能和技能的演习;重视师生间的继承而忽略创造和发明;它的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须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培植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诲是教人若何做人,而不是教人若何去创业,若何去开拓提高,若何去创造社会,这样一种教诲思想可说是源远流长”⑦。
从此意义上讲,协作教诲可以填补中国传统教诲中创造思维的缺失落。

中国叙事学教诲

依赖强大的人工智能技能,西方文化叙事的扩散性会更广阔,也会更深入更精准,面对西方的话语垄断,我们的国际传播须要建构自身的文化叙事和话语体系,开辟中国与天下互换和对话的新境界,推动建构环球信息传播新秩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培植。
为此,国际传播教诲该当开设中国叙事学课程,重温中国经典哲学思想,教会学生用“一多不分”的话语讲述中国故事。

“一多不分”宇宙不雅观是哲学家唐君毅教授首先提出的,与以假设为根本的西方玄学和认识论形成光鲜对照。
唐教授将“个别”与“整体”之间特有的相互依存的全息性关系视为中国文化对天下文明的精彩贡献。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安乐哲(Roger Ames)和田晨山教授发扬继续了唐教授的不雅观点,以此诠释中国哲学的内涵,带领天下重读中国经典。

安乐哲教授认为,西方思想文化的实质是“一多二元”,而中国思想文化的实质是“一多不分”。
在“一多二元”中,“一”代表主宰统统的上帝,决定宇宙的秩序;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即为“多”。
“一”与“多”之间以及多个独立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即所谓“二元”。

比较之下,“一多不分”是另一种话语体系。
“一”和“多”指自然宇宙、社会万物以及人与人之间是相通、互变、互系的,十全十美;一内含于多(万物)之中。
比如,四季既是分明的,又是相互延续的。
“一”与“多”是互含不分的,因此称“一多不分”。
简而言之,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是内在联系在一起的,难以分开,彼此都是对方存在的条件。
换言之,“没有上帝对自然天下的主宰性,却有万物互系不分性”⑧。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例。

首先,从这个词组的英文翻译中,就可以比较中西差异。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样平常翻译为“community of(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意思变成了“共享未来的人类共同体”,“命运”两字没有翻译出来。
由于英文“destiny”或“fate”与中文的“命运”含义不同。
Destiny或fate有“命中注定”的意思,而且有命运由上帝决定的含义。
在中文里,“命”指特定工具,是先天赋予的本性,这是个天命,而“运”是一个变数,表示时空转化,人生穷通变革。
以是,常常说“命已定,运可改”,运气到,命运随之改变。
这里含有通变思想,即通则不乏,变则可久,这是中国文化的精义之所在。
万物相通,一多不分,十全十美。

其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上,中西叙事也是有差异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色是认同天下文化差异,并在此根本上寻求“理解、互换、互助”。
***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发言中说:“当现代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天下里,各国公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古人就对事物的差异有深刻理解。
在《道德经》第29章中,老子就写道:“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世间事物与人性情不一,有的前行,有的随后,有的缓和,有的浮躁,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有的自爱,有的自毁。
以是,古人提倡“和而不同”(harmony of differences或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
习主席提出:“文明因互换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互换对大家有益。

从字面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称于西方的“地球村落”观点。
“地球村落”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最早由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成为西方环球化的抽芽。
由于文化差异会带来“文明的冲突”,以是西方环球化试图倡导西方主导的“共同代价”,以经济一体化推进政治一体化,末了肃清地域界线,消灭文化差异。
旧体系的崩溃,新的体系建立。

可以看出,“地球村落”是“一多二元”的西方叙事;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范例的“一多不分”的中国叙事。
“人类命运共同体”贯穿了“一多不分”的中国宇宙不雅观。
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用“一多不分”的思想讲述中国故事,用“一多不分”的思想建构中国话语体系。

中国文化叙事都是源于“一多不分”的宇宙不雅观。
“天地皆相通”“天人合一”,“中华文化不是把‘人’设为不可改变实质性的(being),而是大家联系不分的‘做人过程’(becomings)”⑨。
在与西方叙事的互鉴中,田辰山教授梳理出了贯穿中国故事的“以关系为本”或“以道为本”的大道至简的红线。
“中国故事讲的是‘以关系为本’,‘以道为本’,张扬的是一多不分天地人、格物致知、通变思维以及崇尚‘中和’。
”⑩

与西方比较,中国传统代价不雅观有三个明显特点。
第一,从关系出发,以关系为根本去思考问题,追求和谐、和而不同,不崇尚个体性或一己主义;而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都因此个人主义为根本的,从个体出发的。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自由不是毫无约束的个人自由,而是充分享有家庭参与、大家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机会,平等是公民的、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民主是各个阶层的民主。
第二,鼓励竞争,但更崇尚互助。
第三,不担心财富不多,但担心分配不均。

安乐哲教授说:“‘一多不分’不雅观为儒学和中华文化内核;期待新天下文化秩序的呈现,需以儒学‘一多不分’的意识增强人类命运共同感,领悟从‘一多不分’文化视野去理解中国与天下未来的路子。

注释:

①《人工智能来了!未来最易被取代和最不会失落业的十个事情岗位》,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01641216_397412,2017年11月1日

②李程程:《对话MIT Media Lab联合创办人:人工智能面临道德困境,"大众正损失科学崇奉》,钛媒体,http://www.tmtpost.com/2922349.html,2017年11月20日

③【美】Stephen D.Reese and Pamela J.Shoemaker [M],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Longman Publishers USA,1996

④李喜根 刘洋:《国际***宣布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视角》[J],《***》,2013年第9期

⑤看传媒:《智媒时期须要若何的***传播人才?》,东方网,http://mini.eastday.com/a/180925000419898-2.html,2018年9月25日

⑥陈力丹 王敏:《2017年***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J],《***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1期

⑦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传授教化与出版社,2017年版,第164-165页

⑧⑨⑩卞俊峰:《豁然:一多不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2页、第130页、第126页、第19页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与传播学院实行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