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研究员赵汀阳:人工智能代替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中等水平脑力劳动_人工智能_他说
“做题家教诲”将掉队于时期
赵汀阳所著的科学哲学文集《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日前出版,这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4月份发布的三个重大成果之一。
他说:“从前人们认为,人工智能会代替人工劳动,这种不雅观点是错的。现在看来,人工智能紧张替代的、且很快会替代的,是程序化、规则性、网络性、重复性和复制性的事情,即基本基于统计学事理,或在闭合凑集内做选择题的内容。”
他就此指出,它代替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中等水平的脑力劳动。这也意味着,中等智力劳动将大幅贬值。考虑到目前有相称一部分人正在从事中等智力劳动,这可能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日前出版。
此外,人工智能技能对中国教诲模式的冲击不容小觑。“中国的教诲推崇博学模式和做题家模式,佩服那些什么都知道、或做题很厉害的人,却不那么看重创造性。”他说,随着人工智能技能的广泛运用,博学模式和做题家模式可能成为掉队于时期的教诲办法。
人工智能不须要拟人化
人工智能需不须要拟人化?赵汀阳的答案是不须要。
他说,目前多数人对人工智能的想象有一种“宠物感”,希望他们拟人化,乃至能和人互换感情。但这种想法是极其危险的。
“在我看来,机器要有机器的样子。会干活、好好给人干活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搞拟人化?”他认为,除照顾护士机器人外,人工智能不须要拟人化。要使人工智能变得可互换、像人一样,就哀求其模拟人类的情绪、代价不雅观。可须要反思的是,人的情绪、代价不雅观是否值得人工智能模拟?
距得到自我意识为时尚早
在对人工智能失落控的担忧中,不少人担心大型人工智能会在某一天打破“奇点”,得到自我意识。但赵汀阳认为,人工智能目前尚不具备条件得到自我意识,这种担心为时尚早。
“目前图灵机模式下的人工智能,无论运算速率多快、网络资料能力多强,其智商的顶点也不会超越人类。”他说,“由于它事情的方法论来自人类。就像我们打破不了光速,人类的智商便是图灵机的智商常数。”
赵汀阳提到,在人工智能得到自我意识奇点的辩论中,打算机科学家约翰·冯·诺依曼曾提出,人工智能在逻辑上可以实现自我复制,即人工智能能够发出指令,借助递归技能实现自我复制。但即便人工智能真的能实现复制自身,它所达到的也只是一样平常生命体的水平。
“以天生式AI为例,它思维的方法论便是统计学的事理、贝叶斯概率,加上行为统计,强化学习,间隔得到自我意识还为时尚早。”
栏目主编:樊江洪 笔墨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上不雅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肖彤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