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绘画属于艺术创作_艺术_人工智能
作者:杨祥民(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编者按
上一期学术争鸣,两位学者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磋商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AI”)——它给艺术带来的机遇更多,还是寻衅更多?随着AI绘画工具的大量利用,AI绘画作品越来越多。这些作品是艺术品吗?本期学术争鸣环绕这个主题展开。杨祥民认为,AI绘画是人类在人工智能时期的艺术创作,其艺术主体依然是人,仍旧具备艺术品质;宋石磊则认为,AI自始至终都是技能和工具,它生产出的作品尚未得到艺术的独立品质,缺少主体性和原创性,还不能称之为艺术品。此外,我们还撷取部分读者的不雅观点,期待大家踊跃参与争鸣,一起谈论AI艺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用AI绘画工具制作的过年场景。制作:徐宝娟
人工智能(AI)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实践,引发许多有关技能与艺术特殊是艺术定义等方面的谈论。
人类对付什么是艺术的思考由来已久,先后形成许多有关艺术界定的著名不雅观点:柏拉图认为“艺术即模拟”,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即认识”,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艺术即品味的工具”,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即可通报的快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艺术即展现”,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即故意味的形式”,美国艺术家道格拉斯·戴维斯认为“艺术即虚拟”,等等。从列举的这些定义里,可以感想熏染到艺术仿佛是一条河,流经不同时期,不断变动,形身分歧面貌。艺术基于新理念、新技能和新媒介的发展,不断更新,形成新的格局景不雅观。以是我们须要以变革的、发展的眼力,来核阅这个变革的、发展的艺术天下。
艺术天下的发展变革,当然也包括艺术工具的发展变革。工具对付艺术创作同样极为主要。人类的生产创造办法在发展变革,艺术创作办法自然也会变革发展,这都是基于人类发明创新利用工具的进步。例如飞机、起重机、打算机等当代产品,无疑让人类的速率、力量和打算能力都得到极大延伸。人机连接和交互技能的发展,则是为了让这种延伸更加天衣无缝。人工智能时期的到来,必将开启人工智能用于艺术创作的时期。我们常说艺术是时期的反响,不应仅指艺术内容、风格面貌,也该当包括艺术创作办法。从这个意义上看,AI绘画艺术正是反响人工智能时期社会的一壁镜子,这或许能构成“笔墨当随时期”的新语义。
对付AI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创作,即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到底是否具有艺术的创造性,长期存在两种不同不雅观点。一方认为具备艺术创造性,由于其底层算法设计就具备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还能天生不可预见的全新艺术成果;另一方则认为不具备艺术创造性,由于人工智能系统本身便是对人的模拟,输入的信息源于人类已有的艺术信息,输出的信息也只能是变相模拟而已。艺术创造只能出自人类,人工智能无法在艺术的情绪和体验层面形成人类才有的理解和共情。
但我认为,AI绘画创作的艺术主体仍旧是人,须要人类提炼和组织准确的AI绘画创作措辞,包括艺术创作元素、构图形式、风格特点等诸多关键提示词。这些技能参数信息输入AI绘画工具后才能天生画面,对艺术创作主体的人而言,这个过程是思考创作的过程。例如,为寻求得当的艺术关键词来引发或提示构建得当的AI艺术语境,就一定历经人的推敲、思考、实验、挑选,乃至“废稿三千”才能得一二可意之作,然后还要再接管作为艺术客体的人的考验。AI绘画艺术主体和客体都仍旧是人,因此也可以说AI绘画源之于人、归之于人,仍旧归属于人的艺术创作。
尤其从艺术客体的考验角度,我们能感想熏染到人工智能产生的美术作品、设计作品、文学作品,水平上参差不齐。就犹如人类借助摄影机工具,有的只是能简便完成造型留影功能,有的则能进一步提升为拍照艺术创作。因此对付人工智能绘画是否属于艺术作品的判断,须要秉持艺术本身之标准,避免以偏概全、大略否定。
此外,还可以参照“图灵实验”的方法,来判断人工智能绘画作品到底是不是艺术。人工智能开山祖师艾伦·图灵曾提出测试打算机能否智能思考的实验,即一个人向打算机发问,由打算机和人同时进行回答,另一个不知情的人来区分是打算机还是人的回答。在这个实验中,有部分打算机的回答,被认为是人的回答,没有被辨认出来。随着人工智能技能的进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美术、设计、文学等人工智能艺术作品,能够通过类似“图灵实验”的人机辨别测试。既然人无法识别某个创作是由人工智能还是由艺术家完成的,那么,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就该当是艺术作品。当然,由于人工智能平台的高效产出,也会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审美疲倦,也会经历多元扩展、分层分级。AI绘画究竟要与其他艺术类型一样,不懈追求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艺术品质,终极只有少数才能进入艺术佳构之列,因此也不太可能涌现“大家都是艺术家”的情形。
不可否认,AI绘画在打算机程序和算法设计的加持下,确实能大大减少画家的创作劳动和韶光花费,呈指数级大幅提升绘画作品的天生效率。例如可以“以文生图”,由关键提示词快速激发生成视觉画面,并能超越以往的视觉履历;还可以“以图生图”,画家个人作品可借人工智能平台“裂变”,优化天生新的图式画面。此外,人工智能平台强大的信息整合和打算能力,也能够为画家供应新的创作灵感,帮忙完成艺术创作思维活动中的信息采集、元素整合、抽象变形、优化调度等多方事情。正是由于人工智能超过了艺术领域的很多技能门槛,让艺术照进现实的梦想实现起来更为方便,人工智能绘画工具也被视为充满了创造性、创新性的梦工厂。202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发布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征稿关照》,将“人工智能艺术”正式列入征稿种别,这即是在事实上也已认可人工智能绘画属于艺术创作范畴。
总之,人工智能是仿照人类智能的技能,属于新期间人类智能的外在表现形态。人工智能时期艺术领域产生的AI绘画,实在质上也便是“人类艺术智能”基于“人工智能技能”而创造的“人类智能艺术”,这当然仍属于人类的艺术创作行为。
人类天下正在面临科学技能升级引发的全新认知,艺术领域也因人工智能技能产生“走向闭幕”的危急意识。实在早在19世纪初,从黑格尔《美学讲演录》中就萌生了“艺术闭幕论”,引出20世纪“艺术史的闭幕”“艺术家之去世”“审美履历的闭幕”“艺术理论的闭幕”等多重不雅观点谈论,海内也涌现中国画“走投无路论”等与之相呼应。但进入21世纪“艺术闭幕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没故意义的伪命题。如罗曼·罗兰所言:“艺术正如生活那样,它是无穷无尽的。”在人类生活中,艺术将一贯相随同行。
科学、技能与艺术之间并非抵牾对立的关系,都是人类探求天下、认知自我的路子办法,可谓相向而行、殊途同归。科学技能带给艺术的不是危急,而是带来活气、带动升级,营造出艺术发展的主要契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能进步为例,无论是追求技进乎道的艺术空想,还是探索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都一定为人类艺术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扩展和丰富人类艺术的外延空间。短缺新技能加入与加持,艺术反而更随意马虎损失发展的动力。
人类正在步入人工智能时期,未来可能也会走出这个时期。人工智能时期毕竟仍是由人主导的时期,人工智能的艺术空间仍属于人主导下的秩序空间。可以大略总结说,人工智能绘画仍属人类智能艺术,是人类在人工智能时期的艺术创作。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 张玉梅、于园媛、许馨仪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23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